關于創新教學方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趙友發
摘要:在英語新課程教學改革中,創新教學方法勢在必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手段,只是創新教學方法的一些方面,更重要的是改變教學觀念,以一種全新的理念,構建和諧、高效的英語教學課堂。 關鍵詞:創新教學;激趣;自主學習;角色轉換
英語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不少父母還要提前讓孩子學英語或另開小灶,以提高英語水平。但英語不同于中國人的母語——漢語,在語法、應用和語言背景等多方面均差異較大。要在中學生中開設英語課,就要針對中學生的特點,運用自主創新的英語教學方法,使英語成為中學生樂于接受和學習的課程。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興趣締造了他的微軟公司(Microsoft),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皮亞杰所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把興趣因素引入初中教學無疑給教學改革帶來勃勃生機,最成功的學習者是那些既有天賦,又有極大學習動機的人。” 首先,要“以美引趣”。即用美的語言、美的表情、美的動作、美的板書去激發學生興趣。如:展開雙臂,做飛翔狀,同學們就意會是“bird”;問同學們是否看過《西游記》,最喜歡哪個角色,同學們異口同聲道“孫悟空”,筆者乘勢教給他們“monkey”這一單詞。 其次,要“以奇誘趣”。即用新奇的內容和新穎的方法,誘發學生興趣。如:在教學生人體部位的生詞時,筆者在黑板上畫起了簡筆畫,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邊畫邊說邊寫,且把單詞中特殊字母的讀音用不同顏色表示出來,讓學生邊看邊聽邊學。學生一直被邊畫邊說的情景吸引著,當筆者把整個人體畫完,同學們也已基本能夠看著圖畫直接說出名稱,再通過短時記憶,他們也就基本記住了單詞。接著,筆者讓一個學生做活“教具”,點著自己身體的各種部位,學生已能流暢地說出其名稱。就這樣,用視、聽、說、寫相結合的方法,強烈地刺激了學生的感覺器官,使學生們自始至終都保持亢奮的情緒參與到教學中來,輕松地完成了對“eye,ear,nose,head,hand,leg,foot”等單詞學習的任務,從而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再次,要“設疑激趣”。即抓住知識的關鍵處設疑引思,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遞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筆者設計了一系列幫助學生理解詞匯的情景,如:在講授inventor與explorer時,筆者先問:“What can you find under the sea?”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馬上回答:“We can find beautiful fishes.”筆者接著問:“Who is Columbus,an inventor or explorer?”學生胸有成竹地回答:“He is an explorer.”筆者再問:“As an explorer,what did he do?”學生們開始有不同的反應,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見解。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濃,筆者再循循善誘一下,使教學變得妙趣橫生,讓學生精神振奮、耳目一新,保持不斷發展的學習興趣。 最后,要“以動喚趣”。即課堂上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等多種活動形式,喚起學生興趣。如:選一組同學,前面同學拿一件自己的文具傳給后面的同學,并且要求后面同學用英語拼讀出這件文具的單詞,這樣“k-n-i-f-e,e-r-a-s-e-r,p-e-n,p-e-n-c-i-l,r-u-l-e-r”就被快速地記住了。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有研究表明,討論式、質疑式的教學有利于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要讓學生豐富想象,即探索求異,這就有要求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疑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思維創造。例如:教過去進行時,出示一幅一位學生正在學習,而旁邊他的爸爸正在看報的簡筆畫。在出示圖時,我們可以先把這位學生在干什么的情景遮住一半,然后問:What was the child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那么這時同學們就會進行猜測,并積極發言,從而給他們提供了發散思維的機會。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并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識,讓學生自由地求異發散,編寫新的內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現幾個key words,讓學生自己去編一些內容。這樣會使學生相互啟發、相互交流,從而以創新意識來靈活運用語言知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既憑自己的能力摸索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又能真正提高其創新實踐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見,好的學習方法真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要求學生聽好課,記好筆記。記筆記,既要有相同的部分,即課堂講授的重點語法知識,又要有差異的部分,即課堂學到的知識哪些自己已完全理解,哪些還有疑問,這就為課后的預習復習工作埋下了伏筆。通過此方法,筆者試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內在潛力得到正常發揮。 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我們該教些什么”,而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干什么”,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作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著教師走。例如,在教授“Do shopping”的內容時,筆者避開了傳統的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講解式,而假設學生自己在英國買東西,學生分組討論(Group work),接著每組向全班匯報。學生討論非常積極,有的“Buy books”,有的“want to select a dress”,有的演售貨員,有的當顧客,氣氛特別活躍。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很自然地用英語思考,很積極地進行英語語言輸出。 四、教師角色的轉換 重新定位角色,教師不再是板著臉孔說教的“獨裁者”,教師必須充分調動自己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和責任感的氛圍。教師還要善于克服自己的情緒,把微笑帶進課堂。教師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用和藹慈祥的目光注視全體學生,學生會感到自己被教師所重視、關注。在這樣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必定會“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經常在課內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勵性評價方式來激勵學生,如畫笑臉表示對作業完成得肯定和表揚。在課堂中經常使用“Good”,“Great”,“Thank you”等鼓勵性詞語對學生做出積極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