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聯盟時代西藏與中原及相鄰地區的交通
陳崇凱
新石器時代之后,西藏高原原始文化與相鄰地區諸文化的交流以及高原內部文化類型(或部落聯盟)之間的交流融合更加頻繁,開始形成相對穩定的交往通行路線或相對發達和暢通的交通地理區,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墓葬巖畫看高原而向中原道路交通的暢通
青藏高原東北部和東部作為西藏與其北、東相鄰地區之間文化交流的通道地區,其作用和規模在部落族盟時代都有所擴大,并且對西藏腹心地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新石器時代,西藏的原始文化通過藏東及藏東北地區與相鄰原始文化的交流,主要形成了象卡若類型這樣一種與甘青地區和川西、滇北地區原始文化有關聯的區域文化,但對西藏其它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如曲貢類型等)的影響并不明顯,而到了這一時期情況則有所改變。首先,我們可以從這一階段早期石室墓出土陶器多見平底或圈足的大雙耳罐,具有十分明顯的黃河上游地區青銅文化的陶器特征,并與川西,滇北石棺葬有較多相似性,說明這一時期以藏東三江河谷地帶為主要通道的西北、西南區域文化交流仍然比較頻繁并且使三江地區的交往通道作用趨于相對穩定。可以認為香貝類型的石棺墓主要就是這種穩定的區域文化交流的產物。以曲貢Ⅱ區石室墓為代表的西藏腹心地區早期石室墓和以隆子夏拉木石棺墓為代表的藏東南地區早期石室墓,以及西部地區石丘墓等,同樣存在與西藏北部、東北部相鄰文化有關的因素,如夏拉木石棺墓出土的長條形石斧、西部石丘墓的原始火葬習俗、上述諸類型石棺墓中常見的二次葬和屈肢葬、殉牲習俗、曲貢Ⅱ區石室墓出土的帶柄銅鏡、圜底帶流陶罐等,這些因素“又似乎多來自與西藏相鄰的西北地區”。包括黃河上游地區和新疆地區乃至更大范圍的北方地區②,這就說明此時西藏高原與其北、東相鄰地區文化的交流已不是僅限于藏東三江河谷等邊緣地區,包括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腹心地區在內的西藏其它地區也與其北、東相鄰文化有了較多的交流。西藏北、東北毗鄰的新疆、甘青地區是中國最早出現銅器和冶鐵技術的地區之一③,同時又是最早溝通中西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之所在,這樣一種交通與物質都較發達的區域文化通過高原東部或東北地區進入西藏,勢必對后者的文化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遠距離文化交流的發生,同時也證明了藏東、藏東北地區已經成為高原與其北、東相鄰地區之間的穩定的交往通道。可以推測,其后在公元7世紀至9世紀,吐蕃王朝對其東北鄰地的軍事征伐和遣使朝貢路線的確定,都與這一時期經由東北通道對周鄰地區文化狀況及地理狀況的了解有關。
其次,這一時期分布于西藏西、北部的早期巖畫也顯示出其與東、北毗鄰地區文化相關的某些因素。例如,在西藏早期巖畫的動物形象中,眾多的牦牛形象十分突出,這類獨一無二的高原動物使西藏巖畫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區巖畫的顯著地域特征。而在西藏東北的青海也發現“牦牛是青海巖畫中最富有特征的動物形象之一”,并且“青海巖畫中的牦牛形象亦具有青藏高原土著文化的特殊意義”。①同時,青海巖畫中包括鷹和鹿在內的一些動物形象,則被認為是與西藏早期苯教信仰有關。②這表明分布在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巖畫不僅與西藏巖畫具有相似的地理生態環境,而且兩者在文化特征方面都“具有青藏高原土著文化的特殊意義”。西藏、青海兩地巖畫的這種相似性或相關性,恰好說明了西藏早期巖畫中所具有的某些北方巖畫因素,正是通過高原東北通道及青海地區與北方游牧文化發生交流的結果。
--------------------------------------------------------------------------------
② 霍巍《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發現與藏族族源研究》,載《中國西南的古代交通與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③ 唐際根《中國冶鐵術的起源問題》,載《考古》1993年6期。
① 湯惠生《試論青海巖畫中的幾種動物圖案形象》,載《西藏考古》第一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② 湯惠生《試論青海巖畫中的幾種動物圖案形象》,載《西藏考古》第一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二、西藏史前交通東向發展的地理特征
西藏史前時期交通的形成與發展,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是在高原史前文化內部及其與周鄰地區文化之間不斷交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特定的高原文化在特殊的高原地理環境中發展的產物。從舊石器時代起,西藏原始文化即與其東北、東南以及西部的我國北方和西南地區舊石器文化和印度河上游地區舊石器文化有過交往,與我國境內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尤為密切。此后的西藏新石器時代各文化類型之間及與高原周鄰文化之間的交流往來更加頻繁,主要表現為隨著中全新世“高溫期”的出現和消失而發生的高海拔區狩獵經濟文化與低海拔區農耕經濟文化間的遷徒交流,以高原東部、東北部地區為信道的與西北地區新石器文化和西南地區原始文化的交流,同時也不排除通過藏西外流水域河谷地帶與南亞北部地區原始文化的交流。進入青銅時代之后,高原內外文化交流與通行往來的規模進一步得到發展,突出表現在與東部及北部地區原始文化的交往規模和距離都有所擴大,并由此對腹心地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以高原西部為通道地區與西鄰文化的交往也有了發展,而高原內部的部落兼并及融合又促進了南北東西不同地區之間生產技術和貿易經濟的交流,以及相對穩定的通行路線的形成。西藏史前時期的內外文化交流,絕非單純是人口或文化傳統的遷移和變異,它還包括人們的生活資料、生產工具、各類商品甚至各種牲畜等通過一定的傳運方式往返于不同的地區。這種遠距離的傳運和遷移,使人們在有限的高原地理環境中尋找和確認了最省時、省力的理想路線,并隨之出現了橋梁等交通設施,從而奠定了西藏古代交通的基本格局。
從西藏史前交通的地理特征來看,原始先民們很早就對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整個史前時期,與高原外部文化的交流基本都經由東部的三江河谷通道、東北部高差較小的黃河與長江源頭地區以及西部外流水系河谷通道等地理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而高原內部文化之間的交往,則主要以水源充足、地勢平緩、視野開闊的河谷地帶及高原寬谷為通道,并且在高原氣候出現轉好的“高溫期”時,史前先民們則利用這種自然條件的變化從低海拔地區向高海拔區進行文化的遷移和擴張。西藏高原地理格局和區域差異的特殊性,不僅使史前時期對外文化的交流的主要信道始終處于高原的東部或東北地區,從而促進了其文化與高原東、北相鄰文化之間的關系,同時也使史前先民們在高原內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高海拔的自然條件中經過艱苦卓絕的交通開發歷程而發展了自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