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
佚名
作者:吳容李元光王嵐段吉福
[論文關鍵詞]民族院校 大學生 榮辱觀教育 道德文化 民族文化
[論文摘要]榮辱觀教育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特定歷史時期對公民進行的一項思想道德教育,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對于促進民族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豐富和發展各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促進各民族道德文化的交流和認同都有重要的意義。在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中要注重與少數民族自身的榮辱觀念相結合,注重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民族院校自身的特點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教育。
榮辱觀教育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特定歷史時期對公民進行的一項思想道德教育,榮辱觀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判斷是非、榮辱的價值標準,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要求。榮辱觀教育具有強烈的現實緊迫性,尤其是在當前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培養自尊、自愛、自強、自律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義。民族院校在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時,應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特性,充分挖掘教育資源,采取切實有效的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榮辱觀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一、民族院校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現實意義
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關系到民族大學生在新的社會歷史時期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的樹立,是民族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一)促進民族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民族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歷來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提高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和人文素質,引導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一直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和重要目標。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的深刻變革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雖然一些主流的價值觀念仍然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熱愛祖國、積極向上、科學文明、團結友愛等觀念仍然是我們社會精神風貌的主流。但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也出現了一些偏差,一些重要的價值標準被丟棄,甚至一些基本的榮辱觀念也被混淆或顛倒,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分美丑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僅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也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些現象也同樣影響到民族院校的學生,使他們在思想道德觀念特別是榮辱觀念上也存在著許多的迷惑和不解甚至是錯誤的認識。為了使民族大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具有明確的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對他們進行榮辱觀的教育勢在必行。
榮辱觀教育有助于民族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來源于人們對某種思想和行為所抱有的榮譽感和恥辱感,當這種情感一旦固定下來,成為凝固在人們思想意識中的深刻而且成熟的看法并以此來評價和指導人們的行為時,榮譽觀就形成了。[1]榮譽感和恥辱感是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具有這種道德情感的人才懂得對高尚的事情報以贊賞、崇敬,對卑污的事情予以譴責、厭惡,才能具有最基本的是非善惡觀念,不至于是非不分,善惡不明。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必須旗幟鮮明。胡錦濤總書記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思想,為解決當前民族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問題指明了具體方向,找到了著力點,找準了突破口。[2]民族院校應該按照這個標準培育大學生以何為榮、以何為恥的自覺道德意識和自覺道德評價,樹立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促進民族大學生正確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
榮辱觀教育有助于民族大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榮辱觀教育可以幫助民族大學生形成堅持和發揚優良行為,抵制和制止不良行為的內在人格力量。一個人有了榮譽感和羞恥感,就有了趨向真善美、排拒假惡丑的內在力量,就能夠促使自己的人格經常得到深化和提升。榮辱觀教育可以幫助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念,產生崇高的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完善自我的力量和心理機制,從而能夠在復雜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做到趨榮避辱,積極向上,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榮辱觀教育有助于民族大學生形成優良的個人品行。榮辱觀教育過程中,民族大學生必然要對公與私、榮與辱、助人與損人,勤儉與浪費等范疇在道德上的是非善惡問題進行評價和行為選擇,這個評價和選擇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和識別善惡美丑的能力,使他們在心理和行為上更崇尚真善美,唾棄假丑惡,更堅定的選擇善行,否定惡行,同時有助于他們養成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團結協作、勤儉節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習慣和品行,當這些行為和習慣能夠得到踐行和遵守的時候,他們良好的個人品行也就逐漸的形成和完善起來了。
(二)豐富和發展各民族傳統道德文化
首先,各民族的榮辱文化和道德文化都需要發展和完善。從總體上說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榮辱文化和道德文化,并且在各自民族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少數民族優秀傳統道德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積淀的文化遺產以及所傳承的教育方式,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3]但是由于我國大多數民族地區都地處偏遠,社會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后,因此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榮辱文化及道德文化的發展也相應的不完善和不充分,不可避免的還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或局限性。同時由于我國今天社會生活的快速發展、經濟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使得每一個民族都必須要面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道德觀念和榮辱觀念受到其他各種文化和觀念沖擊的事實,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一方面要盡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點和精髓,另一方面也必須不斷的充實、發展和完善本民族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使本民族的榮辱文化和道德文化既不脫離民族性又具有時代特點,才能夠更好的融入到國家和社會的整體道德文化之中。
其次,榮辱觀教育必將豐富和發展各民族的榮辱觀念和傳統道德文化。少數民族地區長大的學生,其民族文化對他們的影響非常深刻,民族道德觀念和榮辱文化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已經深入到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之中,成為了他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一部分,也成為他們評價是非善惡的基本標準,當他們進入大學學習時,他們比一般的大學生要面對更多的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沖突,更深刻的體驗到不同榮恥文化及道德文化沖擊對他們的影響,在面對是非善惡評判時,他們一方面要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去尋求依據和答案,另一方面他們也要學會理解和接受其他民族的榮辱觀念。這個過程是他們將不同的道德文化進行比較、鑒別的過程,也是他們將不同的道德文化進行融合的過程,同時也是使自己民族的道德文化不斷地得到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今天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是站在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之上,站在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基礎之上,它以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文化特別是榮辱文化為主要內容,融合了各民族的道德文化精髓,對人們進行全面和系統的道德教育與榮辱教育,通過這個教育必定促進民族大學生對榮辱問題更全面和綜合的思考,促進各民族道德文化特別是榮辱文化的豐富和完善。
(三)促進各民族道德文化的交流和認同
各民族的榮辱文化和道德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從根本上來說任何民族的道德文化都有其優秀的一面,都有值得別的民族學習和借鑒的一面。但是現實生活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還不夠充分,使得一些民族優秀的榮辱觀念和道德文化還不被其他民族所了解和認識。而通過民族學院的榮辱觀教育,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
榮辱觀教育可以促進對不同民族榮辱文化的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民族大學生由于生活在自己的民族地區,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但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歷史欠缺了解和認識,甚至在現實中會排斥和拒絕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對民族院校的大學生進行榮辱觀教育時,通過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傳統進行介紹,使民族大學生能更多的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了解其他民族的榮恥觀念,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對其它民族的文化和歷史進行理性分析,學會吸收和認同其它民族優秀的道德文化,并把它作為中華民族整體的道德文化來加以對待。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中,道德文化特別是其中的榮恥文化是最容易被用來交流和借鑒的。
二、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的特點
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面對一個特殊的受教育群體,它既要與整體的榮辱觀教育保持一致,同時也應該有自己的特點。
(一)堅持榮辱觀教育的統一性和一致性
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是在黨和國家榮辱觀教育總的指導思想下,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的一項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具有明確的榮辱觀念,懂得什么是榮,什么是辱,能明確是非,區分善惡。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雖然有自己的特點和途徑,但在整體上必須與黨和國家榮辱觀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目標相一致。在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中,要貫穿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思想,要堅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集體主義觀念教育,弘揚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增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努力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同時要鞭韃各種危害祖國利益,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違法亂紀,好逸惡勞,驕奢淫逸的行為。
統一性和一致性的基礎在于,我國56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相互學習,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各個民族共享的統一的中華民族文化,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各民族處在同一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之下,現代化的建設需要我們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礎,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建立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共同的社會主導價值觀,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同呼吸共命運,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也同樣經歷改革過程中帶來的陣痛,因此在全國開展榮辱觀教育的時候,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同學同樣需要進行榮辱觀念教育,需要進行思想道德領域的重構。
(二)注重與少數民族自身的榮辱文化特點相結合
從人類生活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況來看,任何個人和團體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民族共同體之中,在這個共同體之中所產生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特征。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包括其中的榮辱文化和道德文化?!叭魏我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包括道德在內的特定文化‘密碼’或文化‘基因’……”[4]馬克思主義民族文化觀認為,民族文化的特點與一定的自然地理條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有關,也與其他各族相互作用的歷史有關。各民族由于生活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及風俗習慣、信仰等的不同,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目的、價值的觀點和態度也有所不同,對不同事物的價值衡量標準也有不同的認定,即表現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作為其中內容之一的榮辱觀念也有所不同,甚至存在較大差異。民族院校的同學有許多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接受著自己民族文化的教育,“每當我們翻開少數民族的思想史就會看到:每個民族都是從自己豐富的民族文化中接受道德教育……”[4](P·26)在他們的思想觀念、心理結構、行為方式上都會體現很強的民族特性,在他們的道德觀念及榮辱觀念上也打上顯著的民族烙印。
因此在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中,一定要與各民族自身的榮辱文化特點相結合。在今天,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構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樹立,必然根植于包括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5]充分重視和尊重各民族榮辱文化的內涵價值,把握各民族榮辱文化的本質特征,挖掘民族榮辱文化的教育資源,并注意提煉其中積極進步的因素使其發揮積極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深入學生的思想和靈魂。反之如果脫離各民族自身的榮辱文化特點,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就會成為形式和走過場,就不能取得實際效果。 (三)重視各民族榮辱文化的差異性
由于各民族經歷了不同的歷史發展,因此在文化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民族差異性。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在談到各民族的社會理想時曾談到不同的種族、民族之間,對人的行為的評價是無法比較的,“一些人認為是善的東西,另一些人則認為是惡的”。恩格斯在談到善惡觀念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時曾經講到:“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變得如此厲害以至它們常常是相互直接矛盾的?!盵6]由于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使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當它們相互接觸時,就有可能出現沖突?!坝捎谖幕牟町?,各民族在道德的是非、善惡價值判斷方面也存在著差異。隨著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頻繁,文化沖突必然產生……”[4](P·30)這種文化的差異性在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中也會表現出來。民族院校有許多不同民族的同學,他們在榮辱觀念的認識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甚至還有對立、沖突的觀點。民族院校在進行榮辱觀教育時必須正視這一現象,注重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引導民族大學生正確的認識和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他們的榮辱觀念,要避免由于在榮辱觀念上的不同而歧視或否認其他民族的榮辱觀,要教育學生在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時候也要懂得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存在不同榮辱觀念認定的情況下,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還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充實和完善本民族的榮辱文化。在榮辱觀教育的過程中,各民族學生既要堅持本民族榮辱文化優秀的一面,也要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充實和完善本民族的榮辱文化,對于有些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還應注意修正。要引導學生在對待自己民族的榮辱文化時要學會取其他民族文化之長,要能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摒棄本民族文化中落后的、不健康的、頹廢的內容,特別是對那些本民族中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榮辱觀念要加以修正和充實完善,努力使本民族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時代性,推動本民族的榮辱文化向前發展。
2·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榮辱文化。馬克思在1844年的《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明確提出:“古往今來每個民族都在某些方面優越于其他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值得其它民族學習的地方,包括在榮辱觀念上。在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中要引導學生懂得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榮辱文化,一方面要學習和吸收其它民族的先進思想文化觀念,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民族榮辱文化之間存在差異就貶損其它民族的榮辱文化,要懂得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榮辱文化。
3·重視和挖掘各民族在榮辱觀念上的共同性。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有著許多共同的思想基礎和文化基礎,加上各民族的不斷融合和交流,各民族之間也形成了許多共同的榮辱觀念,成為中華民族榮辱觀的基礎和本質。其中以愛國主義、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等為其主要特征和內容,成為各民族共同的榮辱觀念,這些共同性的榮辱觀念是我們的榮辱觀教育具有統一性和一致性的基礎,重視和挖掘各民族在榮辱觀念上的共同性是民族院校做好榮辱觀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民族院校大學生榮辱觀教育的途徑
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應結合民族院校的特點,結合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特點,采用多種途徑進行榮辱觀教育。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民族院校榮辱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利用相關課程特別是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在把握住榮辱觀教育的基本目的和要求的基礎上,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介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各種風俗習慣,特別是他們的榮辱觀念的基本內容和意義,使同學們通過課堂的介紹,能夠把握和理解各民族文化上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增強對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鼓勵各民族的同學自己在課堂上來介紹和講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增進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
不同學科的教師也要把知識的傳授和榮辱觀教育結合起來,在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注重榮辱觀的教育。學校還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加強對中國歷史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道德知識的介紹,強化學生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觀念,并以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歷史為榮。同時,還可以開設以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民族文化和歷史知識的講座,吸引民族大學生的參與,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并能依照時代的要求樹立自己正確的榮辱觀念。
(二)注重道德實踐活動,使民族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踐行正確的榮辱觀念
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要堅持知行統一,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注重在知識和理論上對民族文化的把握和理解,還要在實踐中踐行道德原則,自覺的按“八榮八恥”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因此要把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民族大學生的實踐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知榮辱,樹新風”為主題的道德實踐活動,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把“八榮八恥”轉化為自覺行動。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民族大學生的榮辱觀在實踐中要更體現出積極、向上、團結、尊重、自律、關懷等品質,而對于排斥、冷漠、自私、自大等現象要加以克服和糾正。同時學??梢竺褡宕髮W生利用假期或閑暇時間在民族地區進行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對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認識和了解,并積極參與各種有益的公益活動,展現民族大學生的素質和風采。
(三)增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榮辱觀教育的有效性
民族院校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在學校中努力創造各民族學生之間進行平等交流的氛圍,加強溝通,打破封閉,進一步強化知榮拒恥、和睦向上的校園新風。學??梢酝ㄟ^開展各種社團活動或利用民族節日,舉辦各種講座或開展文藝、體育活動,開展“民族節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討論和宣傳活動,使每個民族通過多種宣傳形式讓同學們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和認識各民族榮辱文化的內涵和實質,增強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認可和理解,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為弘揚中華民族的整體精神與優秀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克服盲目排外和只重視本民族利益的狹隘思想,要學會從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角度觀察和認識問題,既維護和發揚本民族的利益和優良傳統,又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總之,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對于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思想都有重要的作用,也對于民族大學生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樹立正確的榮辱是非觀念,健康成才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把握住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不脫離民族文化本身來進行教育,才能在民族院校的榮辱觀教育中取得實際效果,達到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德育研究所.社會主義榮辱觀理論教程[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2·
[2]李小寧.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民族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J].寧夏黨校學報, 2006(5)·
[3]李資源.論少數民族優秀傳統道德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J].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6(4)·
[4]趙志毅.中國民族德育論綱[M].民族出版社, 1998: 26·
[5]余仕麟.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榮辱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學版), 2007(11)·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C]: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