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努力構建和諧景區
劉新平
摘 要:本文根據風景名勝區和景區村民現狀,分析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系與矛盾,提出在風景名勝區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思路,達到構筑和諧景區的目的。
關鍵詞:風景名勝區; 旅游發展; 環境整治; 社會主義新農村; 和諧景區
1引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加強風景名勝區環境建設,推動旅游“二次創業”是各級風景名勝區管理者的中心工作。如何在風景名勝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好“大農業”與“大旅游”的結合,使農業和旅游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是一篇值得重視和認真作好的文章。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作為一座山岳型風景名勝區,其農業人口大都分布在風景名勝區內,處理好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和農業發展的關系,使二者協調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2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及景區內村民現狀
2.1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環境整治關系到風景名勝區持續發展,勢在必行。
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1982年審定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從公布至今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發展,在保護、建設、宣傳、旅游經營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其“三海”(云海、花海、林海),“四絕”(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濂洞之奇)享譽海內外,游客數量逐年上升,至2008年旅游總人數達280余萬,門票收入過億元。
在風景名勝區各項事業興旺發展的同時,風景名勝區內有礙景觀、不利保護的旅游設施、水電基礎設施也日漸泛濫,景區內的農村村民“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活動日益突出,對核心景區的保護造成較大壓力。景區內居民點分布散、雜亂無章,大都建在主要景點周圍和游覽線兩側,造成主要游線上建筑繁雜,城市化、商業化、人工化景象明顯;居民房屋形態各異、色彩紊亂,影響景觀。由于景區居民建筑多為餐飲、住宿接待功能,垃圾亂放、惡臭難聞、污水橫流,對環境破壞大。景區內生活條件改善后,新建住宅、挖山占田,在景區內亂葬墳,嚴重破壞了山形地貌和景區植被等,已引起了國內外旅游和專家領導的極大不滿,影響了南岳旅游的發展。在200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曾指示,南岳要“重新規劃,重整山河”,這是對南岳保護現狀的極大不滿,是對國家資源監管不嚴的深切痛心,突出反映了核心景區的環境整治工作的迫切性。
2.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收入,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是時代發展需要,刻不容緩。
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規劃范圍為100.7km2,其中涉及行政區域內所轄的3鄉1鎮14個行政村,22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584人,景區內人口12673人。核心景區內分布著白龍村、延壽村、衡岳村、興隆村、龍鳳村等村組,人口1716人,440戶。這些村民除旅游公路沿線和半山亭一帶60余戶參與旅游活動,經濟狀況比較好外,大部分村民交通閉塞,大多住在破舊危房里,生產、生活非常不便,教育落后,醫療衛生條件差,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與國家重點風景區地位和小康縣區的稱號極不和諧。目前核心景區內440戶中就有114戶居住在危房里,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景區是擺在政府面前刻不容緩的大事。
2.3景區環境整治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矛盾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導致兩項中心工作進展緩慢。
一方面:自2002年起,為貫徹“重新規劃、重振山河”的指示精神,南岳區人民政府先后組織編制了《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整治規劃》、《核心景區居民點調控規劃》,規劃將南岳衡山風景區申報并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作為總目標。對景區內的樓臺館所和居民點進行整治,并確定對核心景區440戶居民分批實行搬遷,其中近期第一批搬遷94戶。自1998年以來,已經禁止審批風景區內所有的建設項目,包括村民危房改造、修建公路等,并出臺了《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村民拆遷安置補償辦法》。雖然作了幾年的工作,可目前尚未成功搬遷一戶。另一方面:近年村民根據黨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建設的積極性高,要求改造房屋、修建公路的呼聲日益高漲,有的已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盲目上馬,而景區管理機構為實施規劃,不能批準其建設,要建與不能批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有進一步激化的趨勢,致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景區整治兩項工作處在停滯對峙的狀態。導致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規劃確定的搬遷范圍過大,脫離了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的實際。規劃確定5年內拆除全部核心景區440戶村民,每戶拆遷補償經費達50萬以上,需資金2.4億元人民幣,恢復建設資金也達億元以上,同時尚有32家賓館需搬遷,資金總額需近10億元,單靠南岳區的財力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住在危房里的村民,不知何時才能搬遷,而舊地改造又不允許,故只有強行改建,導致村民誰都不愿第一批搬遷。
二是對拆遷后的社會問題考慮不足。景區內村民除60余戶參與旅游服務外,大都靠傳統農業維生,他們大都文化素質低,搬到城區后再次就業能力差,原居住地生活用水不用花錢,自己可種菜、種糧,溫飽問題基本沒問題,他們擔心到城區后,無法承擔城市生活各種費用,無法在城區找到工作,而無法生存下去。
三是宣傳力度不夠。對風景名勝區的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的政策宣傳理解不夠,導致互不理解、互相對峙。
四是旅游事業發展了,政府財政收入增加了,旅游反哺農業不夠。許多景區村民沒有在旅游事業快速發展中得到好處,反而生活環境、生活水平相對降低,導致老百姓意見很大,認為旅游事業越發展,對他們越沒好處,導致村民對政府工作不理解和反感情緒日益突出,使風景區出現不和諧音符。
3風景名勝區新農村建設思路
3.1走出認識誤區、科學處理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的關系是構建和諧景區的基礎。
3.1.1新農村建設對風景區旅游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同時又是景區環境整治的一個重要內容。
我國山岳型風景區既是奇山秀水、名勝古跡,風情名俗等傳統旅游資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態、田園風光等現代旅游的分布地;既是需要風景名勝區行業重點支持發展和搞好服務的地區,又是我國風景名勝區發展前進的重要基地和后勁所在。依托農村在旅游資源方面擁有的特殊優勢,大力發展農業旅游,實現“大旅游”與“大農業”的相互滲透融合;既是加快旅游經濟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既能減輕游客對中心景區壓力,又能使游客延長逗留時間,增加當地旅游收入。所以,加快新農村建設,對風景區的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對于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來講,一方面對公路沿線和主要景觀單元周邊的居民實行搬遷外,其它較隱蔽的村莊可以引導他們參與旅游,引導他們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自覺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到達從“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目的。 3.1.2風景名勝區旅游事業的發展對新農村建設具有促進作用。
風景名勝區的旅游經濟不僅是一個自身能夠創匯增收,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的經濟產業,而且是一個能拉動內需、帶動眾多行業發展的綜合產業,是一個可以促進一、二、三產業互相滲透融合,共同發展的催化產業,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旅游事業發展,帶動了一大批村民脫貧致富。如南岳高山云霧茶,以綠色環保、品質優良、口感好的特點,深受國內外游客喜愛,是旅游購物、饋贈親友的佳品,帶動了一大批村民調整產業結構,種植茶葉。今后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品牌農業,引導農產品從種茶到加工茶葉、賣茶、品茶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增加茶葉的附加值,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大力增加茶農收入,實現農民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的聯動躍升。
3.2以旅游為依托,大力實施旅游反哺農業戰略。
南岳衡山是典型的大旅游與大農村相互融會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景區內有村民12673人,占整個縣級行政區域內村民的一半,而且大都散居在核心景區內。如果處理不好旅游與農業發展的關系,勢必造成兩敗俱傷,影響協調發展。為此,我們應緊緊把握旅游與“三農”的結合點,以風景區旅游為依托,大力實施旅游反哺農業戰略,圍繞旅游要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圍繞改善環境,加快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圍繞旅游項目,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對于搬遷至城區的村民,讓其土地退耕還林,轉為城市居民,并每年按面積給付一定的護林費,同時也可考慮從門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經費,作為風景資源費返給村民,使他們能夠順利搬遷,達到“搬得下,砌得起,致得富”的目的。總之圍繞旅游發展這一主題,解決“三農”工作中困難和問題,以旅游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3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旅游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撐產業,旅游產業開發是風景名勝區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鄉村旅游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旅游開發對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改善、文明鄉風的形成,村容的整治建設等,都有直接作用。
3.3.1旅游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產業
新農村建設必須先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打破農業產業的界限,把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以農村牧副漁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開發旅游休閑產業,可以大力發展觀光采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全面提升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的價值,促進農產品銷售(當然核心景區外)。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了餐飲住宿及文化服務的高級產品與消費形態。因此旅游休閑產業,已經成為旅游區新農村發展生產的支柱產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3.3.2旅游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富民產業
旅游休閑產業,特別是鄉村旅游,具有較大的家庭服務特征,最具增加就業、富裕民眾的推廣價值。鄉村旅游的開發主體,可以是獨立經營的農戶,也可以是集體或私營企業。獨立經營戶,以采摘、農家樂、垂釣園、民俗大院等方式,可以直接為游客提供服務,形成家庭收入。農村企業提供的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檔次的旅游休閑服務,不僅就地消化了農產品,吸收農民就業,而且帶動區域發展。旅游休閑是富民產業,對于參與農戶的收入支持,超過對稅收的貢獻。因此,旅游休閑是新農村建設中比較容易帶動農民增收的產業。
3.3.3旅游開發將大大促進先進文化與文明風尚在鄉村形成。
旅游休閑產業最終是服務產業,是文化產業。沒有以游客為上帝的服務精神,就難以獲得市場的認可,更不易獲得經濟的收益。因此,發展休閑產業,必然在市場的引導下,在現實的教育下培養農民的市場經濟認識和服務顧客的文明意識,市場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服務教育將農民培養成為文明衛生禮貌的公民。鄉村旅游需文化支撐、民俗文化包裝、餐飲文化的開發等,都有利于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同時,游客帶來的城市文化對農村文明風尚形成,也有極大作用。
3.3.4旅游開發將加快村容建設,形成衛生美麗獨特的景觀。
鄉村旅游中,旅游環境打造,農家接待條件的建設都是最基礎的內容。旅游對環境衛生及整治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最主要的是,旅游休閑要求村莊面貌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文化基礎和惟一性等等,所以,鄉村旅游是打破目前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
只有對新農村建設科學規劃,實施旅游反哺農業戰略,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風景名勝區內的新農村建設才能具有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化的特色,才能實現風景名勝區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相互助進、互相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1] 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3.
[2] 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環境整治規劃.湖南省規劃研究設計院.2005.
[3] 武當山風景區管理局.淺析新農村建設與風景區發展的關系.中國風景名勝.2006(4).
[4] 林峰,楊光.旅游產業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綠維機構旅游運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