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勞動價值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應用
鄭麗麗
【論文關鍵詞】勞動價值論勞動總體工人科技勞動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其剩余價值學說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同時,勞動價值論也可以應用于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同樣發揮作用,因此,通過深化發展“勞動”這個概念,重新認識勞動價值論,再將其運用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去,具有重要意義。
一、深化發展“勞動”概念,認識勞動價值論
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產發生的變化事實,結合不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的經驗教訓,結合勞動與勞動價值論個別結論和一般原理的不同適應性和適應的不同程度,我們認識到:
第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勞動與勞動價值理論的基本原理沒有過時,適用干對當今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與勞動價值的分析。
第二,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個別論點應該根據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的新情況加以補充和完善,基本原理的闡述應該加以深化,內涵和外延應該豐富和擴大。
‘在發展的現實面前,任何理論若不發展、不充實其內容,就會喪失指導意義。勞動價值論也正是如此,應當通過擴展“勞動”這個概念,重新界定“勞動”這個范疇,構建新的勞動價值理論,再將其運用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使其產生指導意義:
首先,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在傳統的勞動價值論中,勞動更偏重意味個體的體力勞動,然而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極大提高,從類的生產活動日益突破了個體勞動的局限,整個生產過程已經不是單個勞動者所能完成的,而是眾多的勞動者在分工與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的“總體工人”的勞動共同構成。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們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許多工人共同生產一個商品;二這些或那些工人的勞動同生產對象之間直接存在的關系、自然是各種各樣的。例如,前面提到過的那些工廠小工,同原料的加工毫無直接關系;監督直接進行原料加工的工人的那些監工,就更遠一步;工程師又有另一種關系,他主要只是從事腦力勞動,如此等等。一所有這些勞動者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生產主體是生產這種產品的活機器”。可見,在新的歷史情況下,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不僅包括生產過程的直接勞動,而且包括一些間接勞動;不但包括簡單勞動,而且還包括復雜勞動;不僅包括體力勞動,而且還包括生產服務的勞動;不僅包括生產商品的勞動,而且包括服務的勞動;不僅包括體力勞動,而且還包括科學勞動、精神勞動、管理勞動等等腦力勞動,而且腦力勞動日益成為創造價值的主體。一句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總體工人的總體勞動。其中價值的主體是總體工人,價值的客體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總體勞動。
其次,判斷一種勞動的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不應只以是否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有的屬于實現價值或價值形態轉換的流通勞動,有的則屬于分割現存價值的分配勞動,但都體現了現實經濟生活中不同的勞動分工和活動性質,本身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在公有制經濟活動中還是在非公有制經濟活動中,從事直接生產過程的勞動與從事科技工作和經營管理的勞動,都是創造價值的勞動的重要形式,而且在現代生產中,后者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這正如江澤民指出的,”人類生產及社會服務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斷提高,許多繁重、重復的體力勞動正在被各種自動化機械和計算機所取代,對勞動者知識和技術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
二、勞動價值論加強對我國市場經濟下勞動分工和勞動價值的正確認識
深化發展了勞動的概念,可以加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分工和勞動價值理論的正確認識和研究,提供幫助和導向:
第一、正確對待腦力勞動。
馬克思所講的勞動價值創造比較偏重于體力勞動面,而現在的經濟發展已進人了以腦力為主創造商品價值的新階段。人的體力勞動之間的差異不大,但人的腦力勞動之間的差異懸殊,其創造的價值也差異懸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勞動和社會總勞動中智力勞動所占的比重明顯增大,社會各部門中以智力勞動為主的部門也明顯擴大,因而,充分肯定’,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并深人探討科技和教育創造巨大價值的內在機理是很有必要的,對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二、正確對待管理勞動。
過去,在人們的思想中,似乎創造價值的人是企業的直接操作人員,組織管理和從事服務的人員好象不創造價值,甚至把黨群政工部門看成是企業的包袱。其實,組織管理和協調服務,通過調整關系,理順情緒,化解矛盾,消除腐敗,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安定團結的良好環境,既為勞動者提供幫助和導向,也為勞動者提高勞動能力提供條件和營造氛圍,具有雙重勞動價值。
第三、正確對待精神文化勞動。
現代市場經濟越來越注重物質產業的文化含量。比如:企業形象設計、產品廣告宣傳等等,都充分體現了企業的文化品位,都離不開勞動創造價值或實現價值這一基本原理。但在現實中,卻存在著精神文化不創造價值的錯誤觀點,對此,必須加以除舊創新。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有了明顯增強,精神文化勞動正是通過提高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來創造價值,而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證,提高勞動效率和效益,更需要強有力的精神文化動力作為保證,才能保持生產力的良性發展和持續發展。因此,精神文化勞動不僅是創造價值的勞動,并且它所創造的使用價值能加速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更快更好地產生更多地價值。正確認識到這一點對理解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一起抓,兩手都要硬”地政策有著深刻地指導意義。 三、應用勞動價值論。對企業主管理勞動的評價
勞動范疇的擴大還有助于解決我們在當前應用勞動價值論時遇到的一些敏感問題,例如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將長期存在并不斷發展的私營企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對私營企業主管理勞動性質的評價問題。馬克思把資本主義工業的企業主描繪成完全脫離生產的、純粹的剝削者,只是理論上的抽象,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在我國,傳統的觀點是將從事生產性經營管理的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屬性與企業的所有制屬性相結合,在肯定公司所有制企業廠長經理從事生產性經營管理的創造商品價值的生產勞動屬性的同時,完全否定或回避資本主義私營企業內從事生產性經營管理的創造商品價值的生產勞動屬性,從而在分析邏輯上形成了一種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對本來屬于創造價值的生產性經營管理,一旦與該企業的財產所有權相結合;則全部喪失其創造商品價值的生產勞動屬性,同時也不得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私營企業中的私營企業主一般具有雙重屬性身份:一方面是企業的主要投資中所有者,從而具有從財產所有權獲得的必要管理中產生的職能,并在客觀上又會無償占有他人的剩余價值,即私營企業主尤其是大中型私營企業主的收人,除了相當于高級工薪收人部分外,還會有更多的利潤,這種利潤包含著對他人剩余勞動的占有,包含著剝削;另一方面,從現實情況看,繁榮企業主一般而言又同時是勞動者,他們承擔著企業的經營管理,履行管理職能。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也屬于”總體工人"的一部分,或者至少可以說他們的勞動是”總體勞動”的一部分,從而創造價值。由于私營企業主正常的經營管理屬于高級復雜勞動,因而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性企業中,”利潤中也包含一點屬于工資的東西。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是作為管理者和指揮者出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家在勞動過程本身中起著積極作用。,.,二這種與剝削相結合的勞動.…當會就與雇傭工人的勞動一樣,是一種加人產品價值的勞動”。如果私營企業主同時還從事科技工作,兼有管理和科技工作的雙重職能,則是倍加的生產勞動,從而也必然創造倍加的價值。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私營企業主的上述兩種職能是交織在一起的,并由一個來承擔,但這并不妨礙在科學分析過程中加以定性區別。
四、運用勞動價值論,對科學技術和科學勞動概念的區別
同時,擴展對勞動的概念也涉及到了科學技術、科學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的問題。
首先,科學技術作為人類勞動(主要是腦力勞動)的產物,而且往往是復雜程度很高的活勞動的結晶,其本身有價值;其次,科學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要素本身又不創造價值,不能成為價值的源泉,因為科學技術無論多么先進,它的運用無論千萬勞動生產率多大程度的得高,但它終究仍是生產資料。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自然界沒有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人類的手創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物化的知識凝結有價值,但它本身不是價值;最后,科學技術對價值創造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認。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不僅是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的前提,而且也是創造出更多價值的必要條件。
科學技術不創造價值,而科學勞動作為實現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關鍵因素,它既可轉移舊價值,還可創造新價值。創造價值的復雜勞動是倍加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科學勞動是高級或超級的復雜勞動。因而科學勞動創造的新價值比一般勞動創造的價值不知要多多少倍。
科學勞動是用科學知識武裝起來掌握現代技術主要從事腦力勞動的勞動者所進行的勞動。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們在生產和社會實際活動中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理論的創造,這是對科學的認識過程,既包括學習、積累和繼承的過程,也包括科學的發展過程,這就需要投人大量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并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積累;另一方面,將科學應用于生產,創造出一系列新的工具、手段,并培養提高勞動者使其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學技術知識,能掌握和運用它們來進行生產活動,這是一個由科學到技術、再由技術到生產的應用過程,既是應用也是繼續學習、研究的實踐過程,是從潛在生產力到現實生產力的深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