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現實社會主義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高凌云
論文關鍵詞:經濟危機理想社會主義現實社會主義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回顧,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理想社會主義不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分析論證了現實社會主義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因素,并指出現實社會主義的經濟危機與其基本矛質和基本制度并無關系。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有現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矛盾的必然產物。關于社會主義是否存在經濟危機,則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圖分析現實社會主義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一、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了經濟危機的兩種可能性:一種來自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因買賣分裂可能中斷.物物交換發展為以貨幣為交換媒介的商品流通后,買賣分離了。一個賣者賣了自己的產品卻不一定要馬上去買自己需要的其他賣者的產品,那么其他賣者就有可能賣不出自己的產品.另一種來自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因支付環節可能中斷。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后,在兩個不同的時刻分別起價值尺度和價值實現手段的作用,危機的可能性就包含在這兩個時刻的分離中。在執行價值尺度時,貨幣只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在必須進行實際支付時,一旦有債務人不能如期支付,就會引起連鎖反應,使一系列支付不能實現,從而整個信用關系遭到破壞,由此造成經濟危機。可見,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使危機形式上的可能性進一步向現實轉化。
馬克思還揭示了生產過剩危機的必然性。為了追逐剩余價值,資本家無限擴大資本積累,導致了資本在一端積累,貧困在另一端積累,從而需要消費的窮人沒有支付能力,而支付能力卻掌握在缺乏消費傾向的富人手中。“一方面,廣大的生產者的消費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圍,另一方面,資本家的利潤成為生產的界限。”這就是說,資本的利潤量與其投入量相聯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了生產的唯一目的和動機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為此,資本家拼命擴大生產規模,同時又千方百計提高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這就必然要出現生產無限增長趨勢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從而以生產過剩為特征的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因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源自其基本矛盾,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剩,是企業內部生產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社會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群眾購買力相對縮小之間矛盾的必然產物。危機的解決又使資本主義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惡性循環將再次發生。因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馬克思、恩格斯都認為這種周期性說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容納不了它所創造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越來越尖銳,要解決這個矛盾,只能以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
二、理想社會主義不存在經濟危機
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并未直接論述過社會主義是無危機社會,但他們對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分析以及關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為社會主義不存在經濟危機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他們理想中的社會主義是不存在經濟危機的。
第一,理想社會主義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因此并不存在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這一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矛盾。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與生產的社會化是一致的,這就根除了私人資本追求價值增殖所出現的生產的盲目性、無序性,因此,也就不存在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
第二,理想社會主義取消了商品經濟和貨幣。在理想社會主義中,商品、貨幣消亡了,原來由于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中斷而引起危機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
第三,理想社會主義實行按需分配。理想社會主義的社會生產按照需求有計劃地進行,社會產品按需分配,這種分配方式避免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大多數人因貧困而導致的需求萎縮,因此不存在社會范圍內生產過剩的可能性,從而排除了危機產生的內生性制度因素。
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取消了商品經濟和貨幣、社會產品實行按需分配,從根本上排除了危機產生的內生性制度因素,危機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只要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就能克服產生經濟危機的最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就能克服單個企業組織內部有計劃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之間的矛盾,因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從而克服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人民購買力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也即是說,社會主義能夠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生產,這是一種沒有經濟危機障礙的發展。
三、現實社會主義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馬克思、恩格斯理想中的社會主義不存在經濟危機,然而,現實畢竟不同于理想,現實社會主義也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第一,現實社會主義經濟依然是商品貨幣經濟,這是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因素.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不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然而現實社會主義并非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那樣誕生于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社會之中,而是建立于生產力落后、資本主義不發達的俄國、中國、東歐和其它第三世界國家。所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其社會生產力的基礎條件與馬克思、恩格斯所預測的情況大不相同。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砸碎國家機器,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及其相應的制度。但是,這些國家建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沒有經歷比較充分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上,社會主義經濟并沒有也不可能取消商品貨幣經濟。 而馬克思論述了經濟危機的兩種可能性:一種來自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因買賣分裂可能中斷;另一種來自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因支付環節可能中斷。也就是說,只要存在商品貨幣經濟,就有可能存在經濟危機。因此,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當然,無論是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基本矛盾與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存有根本區別。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會生產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理論上,雖然它不會導致經濟危機的必然性,但也不能排除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第二,現實社會主義的私有經濟是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因素。理想社會主義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根除了私人資本追求價值增殖所引起的生產的盲目性、無序性,因而不存在經濟危機的制度性因素。然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經過我國的創新和發展,經濟成分己不是單一的、純而又純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結構并存。私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并將長期存在下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市場經濟(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社會勞動與私人勞動之間的矛盾沖突進一步發展。因此,社會化的生產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盡管不在全社會大范圍存在,但畢竟在一些領域和部門小范圍長期存在。在此條件下,現實社會主義存在著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而在實踐中,也確實存在著生產相對過剩,人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情況,比如房地產業即是如此。當然,在現實社會主義中,這樣的危機并非全社會的、全面的危機,而只是局部的小范圍的結構性危機。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這種結構性危機的危害是可以減小到最低限度的。
第三,國際經濟因素對現實社會主義的影響。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建立,我國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并與國際“接軌”,只要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危機,社會主義國家也難以獨善其身,也會受到來自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這是社會主義存在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競爭的白熱化,使得世界經濟的波動會直接作用于我國國內經濟,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主義國家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將本國產業結構納人國際分工,這就難免使自己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受到國際市場狀況的影響,從而也就難免要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由于美國是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重要伙伴國,始于美國的經濟危機無疑對中國的出口貿易有很大影響.這種影響既有顯性的又有隱性的,顯性的影響表現在成品或半成品的出口急劇萎縮,引發工廠倒閉,大批工人失業;隱性的影響表現在與產品相關的下游產業萎縮、不景氣、工人失業。
第四,政府經濟政策的失誤也可能引發經濟危機。政府對社會經濟的引導,通過具體的產業政策、就業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財政政策、人口政策等的實行來實現。如果這些政策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情況,就會推動經濟發展;反之,則會加劇各種固有矛盾,甚至阻礙經濟發展。比如錯誤的產業政策及與此相關的對高速度、高產值的盲目追求不斷加劇供求結構性矛盾,這種局面發展到一定程度,危機就會出現。
當然還有一些因素可能引發現實社會主義的經濟危機,如特大自然災害、戰爭及社會動蕩、國際關系的一些意外因素(如60年代中蘇關系的破裂)等等。
所有上述因素單獨或綜合作用都可能引發現實社會主義的經濟危機。因此,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對經濟危機要足夠重視,并采取適當措施,加強防范。要注意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和恰當程度,以避免發生經濟危機或減輕經濟危機的沖擊震蕩。
時至今日,我們絕不能犯教條主義錯誤,把“經濟危機”這個概念僅僅局限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會引發資本主義經濟的停滯甚至倒退;而現實社會主義的經濟由于種種因素也會停滯甚至倒退,因此,不管是哪種社會制度,只要其經濟停滯或倒退,我們都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經濟危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經濟危機”卻有本質的區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源自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制度,其產生有必然性: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反映了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目的。因而,社會主義基本矛盾不是經濟危機帶有普遍意義的條件,現實社會主義的經濟危機也就不具有必然性,現實社會主義的經濟危機與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和基本制度并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