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從社會主義本質理論談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馮開甫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本質;人的全面發展
論文摘要: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包含著深刻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敖夥派a力”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發展生產力”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消滅剝削”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消除兩極分化”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最終達到共同富?!笔菍崿F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境界。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科學的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边@一論斷既是鄧小平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人思考的結果,同時也是他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光輝思想的體現。
一、“解放生產力”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
所謂生產力,就是人類在一定發展階段上具有的和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獲得物質財富的物質力量,由形成這種力量的各種要素組成。雖然生產力的要素可按不同的標準進行不同的劃分,但歸根到底可以分為人的要素,物的要素以及人物結合所形成的要素。生產者,管理者是人的要素;資金、工具、設備、能源、資源、環境是物的要素;科學技術是人們掌握客觀規律的理論成果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可以視為人物相結合后形成的要素。在人類社會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與一定生產力相適應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構成為該社會的經濟基礎,并決定上層建筑。人類社會的發展,總體上就是生產力推動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發展,就是生產力不斷解放和發展的過程。
鄧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薄斑^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因此,解放生產力有兩種方式,即革命和改革。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在性質上,形式上,雖然不同于過去的社會革命,但從它觸擊的問題和范圍來說,也是對社會結構的改造,它觸擊到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成、交換形式、分配形式;觸擊到了企業的經營管理體制及整個社會政治性和非政治性的上層建筑體制;還觸擊到了人們的觀念、習俗,它的深度和廣度己經涉及到了我國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已經發揮并且正在進一步發揮著解放生產力的作用。
解放生產力就是排除、克服、革掉生產力得以發展的阻力、束縛、侄桔,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在生產力諸要素中,人是起決定作用的要素。解放生產力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解放人。所謂解放人,就是解放人的思想。思想解放則是人的最大解放。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人們在個性、需要、才能發展方面提出的種種問題,是單純用經濟手段所遠不能解決的。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較量和競爭中,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僅是要體現在更高的國民生產總值上,同時還要體現在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這一根本區別于資本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追求。中國必須解放生產力,中國必須富強,中國必須把經濟搞上去。這要求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同時,我們不是等經濟發展了,國家富強了,再去解決各種社會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問題,再去考慮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我們社會主義制度一經建立,就使這個新社會向著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追求的目標,因此解放生產力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發展生產力”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
發展生產力是指在原有生產力基礎上提高生產力水平,就是人們從事物質的、精神的生產活動,改變生產力的組成要素,從而在總體上使生產力得到增長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發展生產力的基礎地位,他們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以現實的物質為基礎的。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列寧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鄧小平一貫高度重視發展生產力,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著名論斷?!安话l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薄榜R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我們講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要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后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有某種忽略?!焙芏嗬_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間題,都同生產力不發達有密切關系?!皬母旧险f,手頭的東西多了,我們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就立于主動地位?!薄安话l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薄案闵鐣髁x,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薄吧鐣髁x要消滅貧窮?!薄吧鐣髁x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于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p>
發展生產力,就是要發展組成生產力的三個要素,而要發展這些要素就要從事形成或發展這些要素的實踐活動。要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培養造就發展生產力所需要的生產者,管理者;要發展工業、農業、商業等各種產業,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資金、工具、設備、能源、資源;要發展科學研究事業,既要發展自然科學又要發展社會科學,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新理論,新技術。因此發展生產力涉及到社會生產力各種形式、各個領域。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社會提供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以物質為基礎的精神財富,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物質、能量與信息。生產力的發展就意味著人所創造的物質生產資料的增長,意味著為人類社會所提供的創造性的勞動產品日益豐富,從而保證了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物質性需要。人的發展只有在一定生產力條件下,具有一定物質基礎上進行自身的不斷發展。實際上,就歷史發展總的趨勢來看,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也趨向全面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同時意味著人的逐步解放。從完整的意義上來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僅指經濟上的增長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包含著人的因素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文化發展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受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制約,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越高,人獲得的自由也就越多。江澤民同志講:“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绷硪环矫妫说娜姘l展又是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卑l展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提高全社會的人的素質。人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就是人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對于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來說,迅速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的生存需要,改善人民的生存條件,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是至為緊迫,至關重要的。
三、“消滅剝削”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
剝削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只有當生產力水平提高到人們可以有剩余勞動及其產品的時候才會出現剝削。馬克思指出,這種對勞動的剝削,是到目前為止一切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社會形式的共同點。在階級社會里,經濟上的剝削與政治上的壓迫總是如影相隨、同生共存。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語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在談到人的全面發展與消滅私有制的關系時說:私有制只有在個人得到全面發展的情況下才能被消滅?!按婺谴嬖谥A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蔽磥砩鐣谋举|特征就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未來社會應該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顯然,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剝削才能被消滅,個人得到全面發展只能是在共產主義社會才會實現,而“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可見,只有在國家、階級、私有制都不存在時,也即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剝削才能被消滅。
鄧小平把消滅剝削作為社會主義的任務,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要求的。社會主義無疑是要消滅剝削的,但只有當它具有“世界歷史性”意義時才能完成此重任。因而,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中的“社會主義”應當具有普遍意義。恩格斯認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產品被生產者的統治將隨之消除,人的生存條件將由人自己支配和控制,人們自己的社會結合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將處在人們自己控制之下??梢娤麥鐒兿魇侨说淖杂?、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曾經指出:人類才能的發展,雖然在開始時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靠犧牲整個階級,但最終會克服這種對抗,而同每個人的發展相一致。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克服這種對抗,實現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我國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已經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后且發展不平衡,這就決定了在生產關系方面,所有制結構上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允許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這在一定范圍內必然會出現剝削現象,并且這種現象將在比較長的時期內存在。但我國公有制主體地位存在的剝削與過去一切階級社會的剝削是根本不同的,我國現在允許剝削的存在,是為了將來最終消滅剝削。我們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扎扎實實地做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每一項工作,逐步消滅剝削,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四、“消除兩極分化”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主義認為,與剝削一樣,兩極分化也與私有制的存在緊密聯系,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后者是前者存在的前提和根源,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主要是指在生產資料所有權上的兩極分化,一極使社會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在另一極使人民群眾轉化為雇傭工人,轉化為自由的勞動貧民。兩極分化表現為社會財富的占有和使用的嚴重不平等,表現為資本和勞動的對立,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的積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工人對自己勞動的關系,變成了對他人財產的關系,資產階級社會里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被消滅了,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不存在,因此,在這種條件下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恩格斯把生產資料公有制看作是社會主義制度區別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消除兩極分化的實質是如何使用和分配生產的最終成果。實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原則和基本特征。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把實現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的第一原則。鄧小平也反復強調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重要原則?!皥猿稚鐣髁x,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總之,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制度,雖然給每一位勞動者提供了走向富裕的條件和可能,但由于仍然存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的區別,加上勞動者本身素質的差別,結果必然會造成收人的差別。鄧小平說:“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人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薄斑@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我國目前確實存在貧富差距大的情況,但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要消除兩極分化,“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薄!吧鐣髁x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鄧小平針對人們對貧富差距的優慮,談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創造的財富,第一歸國家,第二歸人民,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就是說,不會導致富的越富,貧的越貧。坦率地說,我們不會容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消除兩極分化的過程,就是人的全面發展過程,即馬克思講的人類的發展,開始時要“犧牲”個人或整個階級,最后使“每個人的發展相一致”的過程。因此,消除兩級分化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五、“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境界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把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未來社會的崇高理想。他們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不可能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的條件下,少數人的自由和發展也只是片面的、畸形的,而多數人不得不為生存需要而斗爭,結果導致了人的全面異化,所有人都得不到自由全面發展。他們指出不可避免的共產主義革命……是個人自由發展的共同條件。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共產主義理想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和無產階級、全人類的利益的。但是,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經歷許多發展階段,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正如江澤民同志所指出的:“我們對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學上的預見,但未來的事情具體如何發展,應該由未來的實踐去回答。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對遙遠的未來作具體的設想和描繪?!敝袊伯a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我們黨的最高綱領就是實現共產主義。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干的是社會主義事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p>
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這個階段,這個階段最基本的特點是經濟不發達,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通過發展生產力,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使社會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使人的全面發展有更好的條件。鄧小平強調共同富裕就是表明社會全體成員對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成果分享的公正性和平等性,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無法實現的。共同富裕理論從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是鄧小平創造性思維的杰出成果。他認為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追求的目標,“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十分強調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理論是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后領導人民建設國家,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全面解放和完全自由的理論。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實現同等程度的富裕。因此完全意義上的共同富裕是沒有的,但作為一種美好的愿望我們應該不斷追求,在這個過程不斷實現社會和人的發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境界。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就是人的全面發展過程。共同富裕的實現,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