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能動性
呂韓允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的觀念體系和內在精神,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對這能動性進行理性思考,對于我們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增強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中推進建設的自覺性,具有重要意。
【關鍵詞】核心價值體系;和諧社會;建設;能動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建設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精神力量。我們大力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各種關系整體協調的社會。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一種先進的社會意識,其一經確立以后,就對我們當前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
一、為和諧文化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指明正確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反映了當前的社會意識和觀念,是引領社會前進的指南針,為和諧文化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指明正確的方向。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必然要求以與之相應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行動指南。而要建設能夠為社會和諧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的和諧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打牢思想道德基礎,在全社會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凝聚人心、激發活力。現階段我國正在經歷經濟體制變革、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思想觀念變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滲透、相互沖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保證和諧文化建設中正確的方向。《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由此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在于保證和諧文化的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的正確方向。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諧文化的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就有了根本的方向。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科學性、先進性、包容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諧文化的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才能堅持正確的方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建設和諧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兩面旗幟,只有時刻高揚,才能使和諧文化繼往開來。社會主義榮辱觀使人們正確分辨是非、善惡、美丑,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充實和發展,是新時期建設和諧文化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重要指導方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全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巨龍騰飛的強大動力。它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為當代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指明了方向。堅持這一理想,和諧文化才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和諧社會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二、為激勵全國人民朝著共同目標努力奮斗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奮斗的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項龐大和長期的系統工程,既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堅實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撐和良好的文化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激勵作用,統一認識,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營造氛圍,為激勵全國人民朝著共同目標努力奮斗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具體來說,就是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動員和團結全民族為共同理想目標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形成的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是當代全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是激活社會創造活力的推進器,也是中華民族在未來的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因此,必須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不斷激發民族志氣,激勵群眾士氣,激揚社會正氣,增強人們的國家意識、團結意識和發展意識,充分發揮這種巨大精神力量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激勵作用。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推動經濟社會實現新的發展、新的跨越。
三、為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睦與興旺繁榮提供堅固的思想紐帶
《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民族團結,國家富強,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華民族共同攜手,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空間,創造了不朽的業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形成了共同的利益。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休戚與共、相互依存、共辱共榮,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人們從歷史正反面的經驗教訓中深深懂得:團結是國家富強之本,是民族振興之本。任何時候都必須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團結,維護團結。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它已深深地印在中國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識之中,成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繁榮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髓,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可以為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睦與興旺繁榮提供堅固的思想紐帶,可以把各族人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凝聚人心,振奮人心,使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一致,奮發圖強,共創大業。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光榮傳統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動員和鼓舞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強大支柱。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風雨同舟,團結協作,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人們群眾的自尊心、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極大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旗幟鮮明、極具針對性地昭示了我們黨和我國各族人民所崇信和踐行的價值觀,對在全黨全社會樹立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匹配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道德操守,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提供了堅固的思想紐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個階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種社會主義的觀念體系,尤其是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客觀的價值事實或價值關系在人們的主體觀念種的反映,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我們在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這種能動性,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最基本的內容傳授給群眾,并使群眾將之化為實際行動。通過對全社會各個層次的發動,使全社會價值取向不斷升華, 道德意識和價值情操發生整體性, 前進性飛躍,達到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動作用的目的。
[1]李崇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哲學思考[N].光明日報,2007-1-23.
[2]李亞彬.高揚旗幟統一意志凝聚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和諧文化建設[N].光明日報,2007-03-01.
[3]趙存生.熔鑄和諧中國之魂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N].人民日報,2007-04-06.
[4]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精神支撐[N].人民日報,2005-10-31.
[5]鐘青林,張國斌.關于思想道德建設的先進性和廣泛性問題[J].理論界,2004(1):64-65.
[6]堅持和諧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一論全面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N].人民日報,2006-12-20.第01版.
[7]胡雪城.文明創建要始終堅持群眾性原則[J].學習月刊,2006(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