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三個代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飛躍
馬建民 辛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摘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是因為它們對歷史規律和社會主義歷史進程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盡管他們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時代,但他們具有一脈相承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一論述,精辟地揭示了“三個代表”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關系。“三個代表”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一系列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和集中體現,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飛躍。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飛躍及其理論成果
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上,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從中國國情出發,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并產生了偉大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在黨的七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之后,又成功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領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認真總結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借鑒別國經驗,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并產生了偉大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這一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一個科學概念首次提出來,并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寫進黨章,這對于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中國帶入21世紀,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這一論述,精辟地指出了鄧小平理論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關系,也指明了我們黨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應有的科學態度。
二、“三個代表”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江澤民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根據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新問題、新任務,根據我們黨肩負的歷史使命和黨的自身建設實際,在深刻總結黨的80多年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是因為它們對歷史規律和社會主義歷史進程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盡管他們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時代,但他們具有一脈相承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在基本立場上,它們都把人民的利益視為高于一切。鄧小平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此,他果斷決策,把全黨的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中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他大力倡導、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達到共同富裕;他鮮明地提出,要以“三個有利于”和人民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成敗得失的標準。江澤民強調:“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四江澤民在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不僅把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三個代表”的內容之一,而且強調它還是“三個代表”的出發點、落腳點。十六大報告指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種具體的利益關系和內部矛盾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調節。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嘲這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重視人民利益的觀點,同時又有新的發展。
在思想方法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毛澤東沒有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的個別論斷和照搬俄國的革命道路,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領導我們黨成功地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并把中國引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沒有固守“兩個凡是”的僵化思想,而是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實踐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從而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江澤民在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運用和創新,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正如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三個代表”本身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論成果,同時他又為我們進一步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弘揚與時俱進精神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在根本任務上,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鄧小平也多次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我們要建設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我們確定的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路線。江澤民在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時所必須履行的職責和途徑,為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方法論基礎。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三個代表”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對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認識是一致的。 三、“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飛躍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堅持,又不拘泥于個別的論斷,反映了世紀之交和21世紀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以其創新性的貢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飛躍。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領域來說,“三個代表”是唯物史觀的生動體現,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篇章。在哲學領域,“三個代表”思想,其形成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創造性地運用于黨的建設的結果;其實質是共產黨的哲學,特別是歷史哲學、人生哲學;其價值是從哲學世界觀特別是從唯物史觀的高度回答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的根本指導方針問題。它既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也是對鄧小平有關哲學思想的最好繼承和創造性地發展。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三個代表”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制度、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等理論,并提出了深化對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這些無疑都是對鄧小平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推進。在科學社會主義領域,“三個代表”既集中體現了黨的先進性,又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既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又進一步深化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既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又譜寫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篇章。
從指導和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來講,由于“三個代表”思想的一個特點在于它把黨的建設同黨的歷史任務緊密聯系起來,要求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利益這一先進性,必須體現在黨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之中,體現在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十六大報告指出:“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必須放到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去考察,放到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奮斗中去考察,歸根到底要看黨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因此,這一重要思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不僅堅持了鄧小平理論,而且著眼于新的實踐發展了鄧小平理論。
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實現黨的基本綱領上,它推進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不斷調整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上,它推進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西部開發戰略、對外開放戰略上,它推進了鄧小平的發展戰略;在不斷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跨越上,推進了鄧小平的科技教育理論;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上,它推進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理論;在高舉先進文化旗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上,推進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在為實現黨和國家的宏偉目標,開創統一戰線的新局面上,推進了鄧小平的統一戰線理論;在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上,推進了鄧小平的祖國統一論;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上,它推進了鄧小平的時代主題和國際戰略理論;在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不斷增強國防實力,維護國家安全上,它推進了鄧小平的新時期軍隊建設理論。
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方面來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黨的先進性在體現于黨完成肩負的歷史任務,即領導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同時,還要體現在黨自身的建設中,即要從新的實際出發,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決黨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以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使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按照十六大報告的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強黨的活力和團結統一;建設高素質的領導干部隊伍,形成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領導層。”這些都是對鄧小平新時期建黨思想的極大豐富和發展。
總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體現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偉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