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進行搜索引擎營銷需重視文化差異
佚名
:隨著互聯網逐漸運用于旅游、零售等行業,互聯網企業不斷涌現,新的搜索引擎營銷模式也應運而生。在昨日舉行的2011全球搜索技術創新應用大會上,英國Web Certain亞洲區總裁巴瑞·洛伊德(Barry Lloyd)認為,進行搜索引擎營銷,要重視各地的文化差異,因地制宜。
百度比谷歌更適合中國市場
“要在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市場生存,就要了解當地的文化,這比掌握當地的語言更重要。”巴瑞·洛伊德說,互聯網用戶的行為受他所處環境的影響,因此當地的搜索引擎可以通過文化上的接近性,更好地拓展本地市場。
“很多人在進行搜索時,以為谷歌就是一切,其實不是這樣的。”巴瑞·洛伊德表示,谷歌只是在歐美市場占有很大份額,但在中國市場,百度就比谷歌更加適合本土的發展,其市場占有率達64%,而在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同樣有占市場主導地位的本地搜索引擎。
巴瑞·洛伊德認為,現在的搜索營銷往往太關注成本,而沒有仔細考慮成本和回報的關系。比如一家公司要開拓英國或德國的市場,為了降低成本,它往往只把自己公司的網頁簡單翻譯成英文版或德文版,其實這遠遠不夠,因為風俗文化不同,可能因此無法獲得認同。
“應該了解目標市場的文化,制作出適合當地文化和使用習慣的網站。”巴瑞·洛伊德說,這就需要去大量搜索資料,盡管這樣做會增加成本,但是回報往往也會來得更大。
同種語言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巴瑞·洛伊德認為,即使同為英語語種國家,在英國和美國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后果。比如“kill somebody”在英國是“殺掉某人”的意思,而在美國則是“勝過某人”的意思。在英語國家里,即使是同一個詞,隨文化的不同語義也不同。因此,搜索要適合本地,不能只做簡單的翻譯,更要注意文化的內涵。
“利用搜索了解文化,才能做好網站。”在關鍵字的營銷上,巴瑞也不提倡直接翻譯。比如,在英語里,面包是bread,但是直譯成法語,就成了“胖”的意思。而且,“法國人很喜歡面包,但是他們不叫面包,而是根據種類來稱呼,比如‘布朗尼’。”
雇傭精通互聯網的當地人
巴瑞·洛伊德提醒,一定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內涵、語言習慣,才能為營銷打好基礎。
“比如,Web Certain就只雇傭精通互聯網知識的當地人,就是為了避免在文化禁忌上出錯。”巴瑞·洛伊德說,此外還要利用人們對搜索引擎的依賴和使用習慣,在人們檢索信息的時候盡可能將營銷信息傳遞給目標客戶,因此必須了解消費者使用電腦的習慣,有人習慣用手機,有人習慣用電腦,這是兩個不同的平臺,所以使用方式也完全不同。
巴瑞·洛伊德還認為,搜索引擎營銷在實施階段,還要盡可能地運用當地商戶鏈接,促進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起信任關系。
(來源:廈門網 文/陳毅彬 蘇秋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