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戰略管理學科的研究框架及發展趨勢
梁江/劉冀生
關鍵詞:戰略,戰略管理,戰略管理學科
一、戰略與戰略管理
“戰略”一詞的希臘語是strategos,意思是“將軍指揮軍隊的藝術”,原是一個軍事術語。20世紀 60年代,戰略思想開始運用于商業領域,并與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生物進化思想共同成為戰略管理學科的兩大思想源流。
什么是企業戰略?有關說法紛繁蕪雜,形成了所謂的理論“叢林”。如果從企業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戰略表現為一種計劃(Plan),而從企業過去發展歷程的角度來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模式 (Pattern)。如果從產業層次來看,戰略表現為一種定位(Position),而從企業層次來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觀念(Perspective)。此外,戰略也表現為企業在競爭中采用的一種計謀(Ploy)。這是關于企業戰略比較全面的看法,即著名的5P模型(Mintzberg,et 1998)。需要說明的是,教科書通常傾向于把戰略定義為一種計劃或者謀劃。
什么是戰略管理?戰略管理是指對企業戰略的管理,包括戰略制定/形成(Strategy Formulation/formation)與戰略實施(Strategy Implementation)兩個部分。按照Ansoff的說法,它是企業的日常業務決策同長期計劃決策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經營管理活動。
二、戰略管理學科
(一)戰略管理學科的內涵
美國戰略管理協會(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SMS)于1994年召開會議,研討戰略管理的發展前景。受到斯密和科斯的啟發,與會學者提出了戰略管理學科面臨的四個基本問題(Rumelt, et 1994):第一,企業如何行為?第二,企業為什么會不相同?第三,公司總部的作用是什么?第四,什么決定了企業跨國競爭的成敗?
如果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根據美國管理科學院工商政策與戰略分部(Business Policy and Strategy Division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的說法,戰略管理學科主要關心的是總經理的角色及其遇到的管理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戰略制定與實施;戰略汁劃與決策過程;戰略控制與激勵;資源分配;多角化與業務組合戰略;競爭戰略;總經理的遴選及其行為;高級管理層的組成過程及狀況。
(二)戰略管理學科的邊界
戰略管理的研究對象是企業,它研究企業成功 (或失敗)的原因和過程。與其它工商管理學科不同,戰略管理著重從總經理的角度,把企業視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而其他工商管理學科僅就企業管理的某一職能管理方面進行研究,它們是戰略 (Strategy)與策略(Tactic)的關系。戰略是長遠的、全局的,而策略是短期的、局部的。戰略與策略相比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先有戰略后有策略,策略必須服從并服務于戰略。戰略管理學科與基礎學科、其他工商管理學科、咨詢機構和企業的關系,可以描述為圖1。
如果把戰略管理領域的知識創造與開發的過程看作一個學科研究的鏈條,那么基礎學科大致相當于基礎研究,戰略管理相當于應用研究,戰略咨詢相當于開發研究,最終是要滿足企業戰略管理實踐的需求。
三、國外戰略管理學科的研究現狀
戰略管理是一門不成熟的學科,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研究范式。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提出了一個戰略管理學科的研究框架:業績—內容—過程模型(Performance-Content-Process Model,簡稱 P-C-P模型),如圖2所示。
在P-C-P模型中,業績是企業戰略管理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按照戰略管理研究的不同著眼點,企業戰略可以分為公司戰略(Corporate Strategy)和業務戰略(Competitive Strategy)兩個層次(Porter,1987)、,前者旨在獲取并保持公司優勢 (Corporate Advantage),后者旨在獲取并保持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也就是狹義上的競爭戰略。
戰略管理領域的研究分為兩個領域:戰略內容 (Strategy Content)和戰略過程(Strategy Process)。前者旨在揭示什么因素構成或支撐了企業的戰略優勢,有結構學派和資源學派之分;后者旨在描述企業戰略如何形成、如何實施的過程,形成了十大學派。需要說明的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良好的戰略管理過程也會形成一定的戰略優勢。
(一)戰略層次
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企業戰略通常分為兩個層次:公司戰略和業務戰略。公司戰略的概念首先由安索夫提出,它主要關注兩個問題:第一,公司經營什么業務;第二,公司總部(Headquarter-HQ)應如何管理多個業務單位(SBU)來創造企業價值 (Porter,1987)。業務戰略(Business Strategy),起源于Andrews的論述,主要關注企業經營的各個業務如何獲取競爭優勢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教科書中通常把企業戰略分為三個層次:公司戰略、競爭戰略和職能戰略 (Functional Strategy)。職能戰略是公司戰略與競爭戰略在企業各職能領域的體現,是連接戰略與企業職能活動的橋梁。由于職能戰略通常是短期的、局部的,因而稱為策略更加準確。職能策略主要包括市場營銷策略、財務管理策略、人力資源策略、企業文化策略、生產制造策略等。因此,職能策略是企業戰略不可分割的一個層次,但不應該屬于戰略管理學科的范疇。在學術界,職能策略的內容通常由工商管理的職能學科研究;在企業界,職能策略通常由企業的職能部門參與制定并負責實施。這其實也反映了戰略管理綜合集成的學科特點。
(二)戰略內容
戰略內容研究的是企業的戰略選擇及其業績之間的關系,是解釋性的。戰略內容的主要理論基礎是產業組織經濟學(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簡稱IO經濟學)。
在競爭戰略方面,1980年前后,波特把IO經濟學結構學派的結構一行為一績效模型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簡稱SCP模型)引入戰略管理,提出了競爭戰略理論,認為產業的經濟特征決定了SBU的業績。具體來講,SBU所在的產業及其在產業中的競爭地位決定了它的競爭優勢,進而決定了它的業績。遵循S-C-P模型,波特提出了產業分析的競爭力量模型 (Competitive Forces Model):供應商、競爭者、購買者、潛在進入者、替代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般競爭戰略(Generic Strategies),即成本領先戰略、別具一格戰略和集中戰略(Porter,1980)。
在公司戰略方面,對于公司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業務,波特提出了三條測試的標準,即吸引力測試 (Attractiveness Test)、進入成本測試(Cost-of-en try test)、相得益彰測試(Better-off Test)。對于如何管理公司的多個業務,波特也提出了四個重要方面,即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重組 (Restructuring)、轉移技能(Transferring Skills)、活動分享(Sharing Activities)(Porter,1987)。
受到波特成功的啟發,芝加哥學派的IO經濟學家們也很快在戰略管理領域找到用武之地,并形成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影響巨大的資源學派 (Resource-Based View,簡稱RBV)。
1984年,Wernerfelf在《戰略管理雜志》發表“基于資源的企業觀”一文,這是資源學派的奠基之作。但是直到1990年,Hamel和Prahalad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企業的核心能力”一文,RBV才受到了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
資源學派的核心論點是:企業以及企業的戰略優勢都建立在、而且應該建立在它所擁有的一系列特殊資源以及資源的使用方式之上。
從競爭戰略的角度來看,只有那些戰略資源才能產生競爭優勢。戰略資源需要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價值性:戰略資源必須指向業務的關鍵成功要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保證為最終顧客創造價值,并且這種價值還要耐久;
優越性:戰略資源必須比競爭對手更好、更強;
獨特性:戰略資源必須是獨特的,難以轉移,難以復制;
占有性:戰略資源必須為企業占有,保證企業能獲得相應的租金。
從公司戰略的角度來看,RBV認為企業選擇經營什么業務應該建立在企業戰略資源的基礎之上。科林斯和蒙哥馬利指出了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經常犯的兩種錯誤:第一,高估了企業戰略資源的轉移能力;第二,高估了企業一般資源對于創造競爭優勢的能力(Collis,Montgomery,1998)。
(三)戰略過程
戰略內容試圖揭示造成公司和SBU業績差異的原因,關注“是什么(What)”的問題。戰略過程則關注“怎么做(How)”的問題。戰略過程研究的是戰略如何形成并得以實施的問題,是描述性的。明茲博格把戰略過程研究的有關研究歸納整理為十大學派。
設計學派(the Design Sch001)認為戰略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化過程。設計學派把戰略管理分為戰略制定和實施兩大部分。戰略制定是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在比較機會與威脅、優勢與劣勢的過程中,按照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的原則進行組合而形成的,也就是著名的SWOT方法。
計劃學派(the Planning School)繼承了設計學派SWOT的思想,但認為設計學派的分析方法過于主觀,因而引入廠以決策科學為代表的理性的數量分析方法,強調戰略是一個正式的計劃過程。
定位學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的代表人物是波特,認為戰略制定就是一個企業在產業中進行定位分析的過程,即首先選擇產業,然后在產業中謀求有利的競爭地位。后來,定位學派的思想有兩個重要發展。其一,夏皮洛等人認為SBU在產業中的地位難以持久,因而定位很難實現,戰略實際上是一場不斷定位、不斷爭奪的游戲。其二,波特在 20世紀90年代進一步拓展了定位的概念,認為定位不僅要考慮產業的經濟特征,還要考慮環境的文化、制度、外協等各個方面的因素。
企業家學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發現許多企業沒有系統的書面戰略,而是靠企業家的個人素質來預見企業未來的發展,并通過他的價值觀、權力和意志來約束企業的發展。因而,戰略是一個企業家對企業未來圖景的洞察過程。
認知學派(the Cognitive School)從認知心理的角度出發,認為戰略制定不僅是一個理性思維的過程,而且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思維,并且后者常常更為重要。因而,戰略的形成是一個精神活動過程。
學習學派(the Learning School)認為環境是復雜并不可預測的,通過學習,尤其是組織學習 (Organizational Learning),企業才能應對不確定性。高層管理者的職責不是制定戰略,而是管理組織學習的過程。因而,戰略是一個學習及自然形成的過程。
權力學派(the Power School)認為企業內外存在著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利益團體,他們會用各自的權力對企業戰略施加影響。因而,戰略的形成是一個權力談判及平衡的過程。
文化學派(the Culture School)認為企業文化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念對于戰略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因而,戰略的形成是一個基于企業成員共同的信念和理解的社會交往過程。
環境學派(the Environmental School)認為環境對于企業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領導就是企業積極地理解并適應環境,結果使企業形成了某種群落。因而,戰略的形成是一個反應過程。
整合學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認為企業戰略應從兩個角度來認識戰略,一方面戰略在一定時期內需要相對穩定,形成某種需要從多個角度認識的架構(Configuration);另一方面戰略變革穿插于一系列相對穩定的戰略狀態之間。因而,戰略是架構也是變革。
四、國外戰略管理研究的發展趨勢
(一)戰略環境的發展
信息技術和日益增強的市場力量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把人類社會推向后工業社會。SMS識別了十種對于企業戰略管理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包括全球競爭、技術突變、管制解除、保護降低、收購兼并、顧客期望的變化、環境保護的壓力、貿易板塊的形成、能力過剩以及結構變化(Prahalad,Hamel,1994)。
企業在這種戰略環境中經營,其面對的復雜性與日俱增,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企業戰略決策需要考慮越來越多的因素;其二,這些因素的變化越來越快。戰略管理作為應對環境不確定性、動態性、復雜性的學問變得愈加重要。
(二)研究對象的發展
首先,競爭的概念得以擴展。過去的一般認識是企業之間的競爭發生在業務層面,公司之間不直接競爭(Porter,1987)。最近,有的學者認為公司之間同樣存在競爭,表現為能力之爭和標準之爭等 (Prahalad,Hamel,1994)。其次,信息化促使了“3C”的變化,即企業的顧客(Customer)發生了變化,競爭(Competition)成了動態競爭,變化 (Change)本身也在變化。因而,戰略管理面臨著許多新的研究問題,比如,網站和電子商務企業的戰略管理等。再次,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巨大,并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比如超大型的跨國公司和小型跨國公司,戰略管理與國際管理(International Management)的聯系日益緊密。最后,企業群落正在進入戰略管理的研究范圍,比如虛擬企業、企業集團、戰略聯盟、企業集聚等。
(三)戰略內容的發展
基于資源的觀點從企業內部尋找競爭優勢的來源,這是戰略管理領域當前最引人入勝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領域,比如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s)與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y),動態競爭(Dynamic Competition),知識產權保護與知識管理(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等。
(四)戰略過程的發展
首先,十大學派的融合。基于理性主義的戰略過程將相對衰落,適應環境的不確定性、動態性、復雜性,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相結合的戰略過程將受到更多的重視。其次,新的戰略過程將圍繞設計、演進、變革三個主題,而戰略演進與戰略變革變得愈益重要(Heene,1997);再次,如果把戰略過程分為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兩個部分,戰略實施的研究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此外,戰略過程與戰略內容的研究相互交織,逐步深入到戰略智慧、管理哲學層面。
(五)戰略管理研究理論基礎的發展
戰略管理研究涉及眾多學科。斯達巴克認為所有與組織有關的文獻都對戰略管理研究有所貢獻,明茲博格甚至把這一范圍拓展到所有學科領域 (Mintzberg et,1998)。其中與戰略管理聯系比較密切,構成其理論基礎的學科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首先,產業經濟學,尤其是建立在博弈論之上的產業經濟學,可能是今后戰略管理研究主要的理論基礎;進化經濟學估計也將產生較大影響。其次,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仍將對戰略管理研究產生巨大影響;此外,有些學科正在逐步滲透到戰略管理領域,包括人類學、倫理學、復雜理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