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學戰略管理實質的再認識
張慶輝
論文摘要:從生態有機觀出發,大學不再是消極地根植于某一孤立的系統之中,而是共時地或歷時地參與到時空交疊的多個系統當中;大學戰略管理不再是一個“按圖索驥”的靜態行為,而是大學根據自身客觀條件以及對所處生態位的認識與把握,通過戰略運用協調自身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不斷選擇、擴展和躍遷自身基礎生態位,實現持續成長的動態過程。
論文關鍵詞:大學戰略;生態位;共時性;歷時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環境的變遷和競爭的加劇使大學進行戰略管理成為必要,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大學自主權的逐步落實使大學進行戰略管理有了可能,學校戰略規劃的時代已經到來。許多大學已經開始嘗試運用戰略指導大學發展,但是一些高校的“戰略管理”活動仍然停留在“戰略規劃”的層面和水平上,戰略管理思想并沒有真正在大學管理實踐中扎下根來。究其原因,其中主要一點就是對大學戰略管理的實質認識不清。
一、對大學戰略管理實質的兩種理解
學術界關于大學戰略管理的涵義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狹義的戰略管理,一種是廣義的戰略管理。狹義的戰略管理將“戰略”本身納入管理的范疇,是對大學戰略的制定、實施、控制和更新進行的管理;廣義的戰略管理則強調管理過程的戰略性安排或管理模式的戰略性色彩,是針對整個大學所進行的戰略性管理。
狹義的理解傾向于把大學戰略管理當作一種管理方法?;谶@種理解的戰略管理模式常常同正式的規劃、集中控制和垂直管理相聯系,對大學組織的構造、任務的規定以及管理者的思路有著十分基礎的意義。然而,這種狹義的戰略管理往往面臨著兩個突出問題:其一,大學決策層所制定的戰略與組織中實際存在的資源往往是脫節的,“管理人員為了制訂戰略可以呆在辦公室里查閱文件和思考,而讓別人去履行戰略;這樣就會給管理人員及其組織帶來危害,鼓勵了膚淺的戰略,而膚淺的戰略將有悖于組織真正的特色競爭力”。其二,長期在結構上的苦心設計容易導致組織的支離破碎與官僚主義,嚴密而繁雜的組織結構層次犧牲了組織的靈活性與成長性,“戰略規劃的失敗就是程式化的失敗,是以呆板的計劃來應對動態因素的失敗”。
廣義的理解是把大學戰略管理當作一種管理思維。基于這種理解的戰略管理模式強調大學組織根據內外環境的要求,通過對自身資源與條件的統籌規劃,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從而在競爭中贏得優勢,進而實現組織的長期生存與發展。其實,廣義的理解包含著狹義的概念,兩個層面的戰略管理在大學進化過程中是統一進行的:一方面,戰略管理活動重視統籌規劃人、財、物、信息等關鍵性資源運作的規范程式;科學地預測組織的發展環境,合理規劃發展目標與發展路線;建立高效的管理機制,采用精確的管理技術和方法等等。“戰略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它的清晰性或它的嚴密結構,而在于當新機會或新的推動力出現時,它捕捉新事物,處理未知事件,重新利用和集中資源的能力,這樣才能在選擇時最有效的利用資源?!绷硪环矫?,“戰略管理是一個涉及到組織的創新性任務的過程,它涉及到組織更新和成長;并且更為重要的是要不斷發展和有效運用戰略手段來指導組織的運作”[4]。將大學發展置于環境的依托之中,始終將環境作為戰略管理的變量,根據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戰略,保持大學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動態匹配。
二、生態位理論和大學生態位的內涵
生態位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種客觀存在,描述的是某個生物體單元在特定生態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地位與作用,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系定位,這種關系是生物與環境互動后所達到均衡的狀態。任何生物體單元的生態位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是主體與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轉換狀況;二是主體生命系統運行及相互協調運行的狀況。應該說生物生態位現象對于所有生命現象而言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它不僅適用于生物界,同樣適用于大學管理領域。
仿照生物生態位的定義,我們可以把大學生態位界定為:在特定時期和特定生態環境里,大學能動地與環境及其他大學在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地位與功能作用。大學生態位是聯系大學自身生存發展與大學生存環境的紐帶,反映大學在大學生存空間中的物質、資金、人力、技術和信息流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體現大學競爭力的標志。具體來講,大學為了在生態系統中占據有利的位置,都盡可能多地爭取所需的生態資源,把獲得的輸入資源(資金、教師、學生、信息、知識等)經過知識的傳遞、信息的交流、資金的運用、物資的消耗,轉化為政府、企業、各種社團組織、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部門所需要的資源,從而轉化為直接的學校利益和社會效益,在轉化的過程中這些資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大學的廣義生存空間。而在一定的生存空間范圍、一定的時間段內,每個大學獲得輸入資源以及輸出資源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能占據廣義生存空間的一部分,這部分生態空間就稱為大學的生態位。
從宏觀層面看,大學生態位是大學在生態環境系統中的一種客觀存在,是外部環境與大學交流的界面平臺。每個大學的生態位是大學生態系統網絡中的一個個節點,這些節點同時又是一種多維環境空間,是每個大學生存發展所依賴的小環境。這種小環境是大學所處的生態大環境中與大學緊密接觸的那部分,可能包含各種不同的參與者和行動主體,如政府、企業、中介機構、消費者、競爭者等。大學要通過采取行動為關系主體創造出多種可獲取的選擇來展示自己,并取得他們的關注、贊許和資助,而關系性主體對大學的認可和選擇,決定了大學戰略的成功程度以及他們所獲取競爭優勢的大小。因此,一所大學若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須善于利用并營造一個有利于組織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
從微觀層面看,大學生態位是大學與環境互動匹配后所處的狀態。大學對環境的適應包括兩種層次的適應:一個層次是根據大學固有的資源和能力,對環境要素可以達到的理想適應程度,這種理想適應狀態就是大學的基礎生態位;另一個層次是大學對環境要素的實際適應程度,這種實際適應狀態就是大學的實現生態位。大學的基礎生態位和實現生態位都是在動態變化的:基礎生態位可能隨著整個生態環境的向前發展而擴展或者流失,不同大學在同一時期的基礎生態位是不同的,同一大學在不同時期的基礎生態位也是不同的;大學的實現生態位也是隨時間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具有連續演化的特性。大學實現生態位越接近基礎生態位,說明大學對所處環境適應程度越好,大學對本生態位的嵌入性越高。 大學生態位與生物生態位最大的不同在于:生物的生態位是被動的自然選擇的結果,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而大學生態位則是環境選擇與大學能動性的結果。在大學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文化、結構、技術、管理能力等生態因子具有差異性,其競爭能力就有所不同。大學個體要立足自身的實力和優勢,分析環境的特點以及大學與環境的協調關系,通過生態位的主動分離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來實現生存和發展的目的。這一過程表現為大學在環境中占據的資源空間發生變化,即生態位發生了變化。當這種變化在一定時間內達到較大的程度,就形成了大學生態位的躍遷。而基礎生態位和實現生態位之間產生的生態位勢則決定著大學發展的基礎與可能性:一方面大學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尋求、占領和競爭良好的生態位,能動地改造內外環境,以求大學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大學所在的生態環境因為經常改變,環境的變動導致決策發生改變,原有的生態位就有可能不適應新環境的需要,成為大學生存發展的障礙,此時,就要求大學能夠審時度“勢”、順“勢”而為,適時進行新的戰略選擇,調整自己的基礎生態位,實現大學與環境關系的持續平衡。
三、基于生態位理論的大學戰略管理實質
從生態位的角度看,大學組織的進化過程就是不斷選擇、擴展和躍遷自身基礎生態位,以及使自己的實現生態位不斷的接近基礎生態位的動態過程。相應的,大學戰略管理的任務就有兩個:一是在大學進化的某一時點上組織與環境互動匹配,正確選擇生態位并采取措施鞏固生態位;二是使大學在進化的過程中適應環境變化不斷尋找和創造新的生態位。可見,大學組織既要與環境相諧又要通過改變環境實現主體性的張揚,大學戰略管理活動同時涉及和處理共時性和歷時性的雙重問題。
從共時性的角度看,大學在某個特定階段的發展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大學要根據自身客觀條件,制定合適的戰略,以實現在相應生態位上的適應與發展?!皯鹇灾赜谝环N根本性的視點:即給組織以正確的定位,以面對未來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盵5]一般來講,在大學進化的某個橫切面上,采用傳統的戰略規劃管理方式,即由大學組織力量按照必須的程序和方法把戰略制定出來,通過組織系統把戰略貫徹下去,變為全體員工的行動,通過戰略評估促使員工正確地貫徹既定戰略,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戰略計劃。在一定的時間內,大學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活動的模式沒有改變,作為大學適應性調節機制的戰略也就保持不變;相反,如果這一時期大學生存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或者大學組織的文化、結構和能力構成的價值創造模式發生了變化,大學戰略就要隨之而改變?!皯鹇约扔篮阌洲D化,它不僅涉及個人的認識,也涉及社會的相互作用、相互協調以及相互沖突……所有這些都必須對環境作出反應。”[6]在動態復雜的競爭環境中,只有那些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適應變化創造出價值,并勇于利用變化、創造變化的組織才能夠在未來持續成長。因此,大學在戰略規劃和實施過程中,不能靜態地對待戰略,而始終要用一種動態、權變的思維方式,適時地檢測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狀態:當環境變化不利于大學發展時,要因勢利導,善于轉化,在積極學習與不斷創新中推動大學向前發展;當環境變化能給大學發展帶來機遇時,要敢于競爭,立馬當先,在調整和轉換戰略中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
從歷時性的角度看,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大學戰略伴隨著大學的成長而不斷演化。在大學成長的初級階段,戰略管理的重點是大學愿景和使命的設計,重視辦學特色和大學文化的培育,戰略的作用就是充分掌握外部環境中的各種信息,尋找大學成長的“突破口”。隨著規模擴大和組織結構的完善,大學對于資源的掌控能力增強,同時大學對于外部環境變化開始主動適應,大學便會進入快速成長期。在這一時期大學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戰略選擇表現為大學對生態利導因子的爭奪,包括對未被利用的資源、環境的開拓和不同大學間的競爭過程,旨在追求發展的速度或效率。這時,大學間的競爭更多的是特色競爭和速度競爭,誰抓住了需求和資源環境中的矛盾集中點,搶先一步采取行動,搶占生態位的“制高點”,誰就占據了主動,從而獲得了相對的競爭優勢。隨著生態位的迅速被占用,利導因子容量逐漸飽和,于是大學發展的速度就會受到抑制,戰略逐漸轉變為對環境的妥協和突破過程,包括對各生態因子的再搜尋與能動創造,以及大學之間的協同共生,積極尋求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建立和利用有利的生態系統,豐富自己的生態資源,改善生存和競爭環境,從而占據有利的生態位。隨著大學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程度加大,大學對環境變動的響應會有較大時滯,此時,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繼續引導大學發展,更多的時候是戰略的發展滯后于大學的發展,大學無法繼續進行既定的戰略搜尋。如果大學能夠及時采取戰略并調整保持戰略的先進性,就可實現蛻變,從而淡化大學生命周期的界限,迎來另一個發展高峰,實現持續成長;如不能或無意識進行戰略的轉變以提升戰略的指導能力時,大學就會進入衰退期。當然,這里關于大學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戰略演變只是一種抽象的總結,并不是每一所大學都會經歷如上所有過程,有些大學可能在其誕生后還沒有來得及明確其發展戰略就已經死亡了。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將大學戰略管理的實質理解為:大學組織根據自身客觀條件以及對所處生態位的認識與把握,通過戰略運用協調自身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不斷選擇、擴展和躍遷自身基礎生態位,以及使自己的實現生態位不斷的接近基礎生態位的動態過程。具體來講,大學首先要對自己有深刻的了解,明確和把握自身的愿景和使命。其次,大學要了解自己的生態位,對自己和環境關鍵要素信息有較準確地把握。然后,要根據大學的實力和能力輻射范圍,同時考慮系統均衡的動態性和演化性,制定與之相符的發展戰略;根據大學實力變化和發展狀況,尋找新的生態位目標,并根據此目標進行大學內部的整合,實現生態位的躍遷。需要強調的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對于大學組織的生存和發展而言,穩定性和適應性都是必不可少的,穩定是相對的,而變化則是常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