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經》看商周時期的農田耕種過程與管理方法
王志芳
摘要:《詩經》中的農業詩記敘了商周時期農耕生產的一整套耕種過程和管理方法,先民通過相土、開荒、整地、選種、播種、保苗、除草、灌溉、除蟲、施肥、收割、晾曬、入倉等一系列活動,于平原繡野中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創造著人類的歷史。《詩經》以詩歌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商周時期詳實的農耕生產情況,為我們了解古代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關鍵詞:詩經;商周時期;耕種過程;管理方法 《詩經》中許多篇章描繪了先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勞動場景,我們幾乎可以從中看到商周時期農耕生產的一整套耕種過程和管理方法,大致有相土、開荒、整地、選種、播種、保苗、除草、灌溉、除蟲、施肥、收割、晾曬、人倉等一系列活動。 選擇好適宜耕作之地是進行農耕生產的首要工作,先民運用長期積累的經驗選擇能為自己提供生活資料的最佳土地,后稷被認為是相土的專家:“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大雅·生民》)周人的另一先祖公劉率領周民自邰遠徙,通過仔細觀察,慎重考慮,終于選定了既富庶又繁榮的豳作為定居之地:“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遁宣,而無永嘆。”(《大雅·公劉》)公劉認為此地宜于農業耕作,大家能夠在此獲取衣食之源,然后民將安今之居而無長嘆。《鄘風·定之方中》說到衛文公徙遷復國,發展農業生產時也是首先做了一番相土工作:“開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于桑。”朱熹意為:“觀之以查其土宜也。”衛文公又通過占卜驗證了他相中的確實是一個適合耕種植桑的好地方:“卜之其吉,終然見藏。” 《小雅·楚茨》告訴我們在已經選好的耕作之處,要先除掉叢生的蒺藜,把土地開墾出來:“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藝黍稷。”《周頌·載芟》也是先敘述的除去雜草砍伐樹木的墾荒:“載芟載柞,其耕澤澤”。毛傳:“除草日芟,除木日柞。”有時還需要放火燒荒:“瑟彼柞械,民所燎矣。”(《大雅·早麓》)為了保證播種的順利進行,還要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要劃定田界,“乃疆乃理”(《大雅·綿》)、“我疆我理”(《小雅·信南山》)、“于疆于理”(《大雅·江漢》);要平整土地,“徹田為糧”(《大雅·公劉》)、“徹申伯土田”、“徹申伯土疆”(《大雅·菘高》);要開溝挖渠,“乃宣乃畝”(《大雅·綿》)。 商周時期先民對整地工作相當重視,從甲骨文中“田”字的形狀可以看出當時田間已經整治得很規范,溝渠縱橫,以防暴雨洪水沖毀農田。《詩經》中常見“畝”字,如:“傲載南畝”(《小雅-大田》)、“乃宣乃畝”(《大雅·綿》)、“橫從其畝”(《齊風·南山》)等等,畝就是壟,在田中翻土起壟,并且根據地形和水流走向,將壟修成南北向(南畝)或東西向(“南東其畝”的東畝),這可謂壟作的萌芽。春秋戰國時期對整地已明確要求做到深耕和熟耰,《莊子·則陽》:“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予終年饜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即要求深耕之后將土塊打得很細,這樣可以減少蒸發,保持土中水分,以達到抗旱、保墑、增產的目的。深耕的程度要求做到“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然后方可“大草不生,又無螟蜮,今茲美禾,來茲美麥。”在整地技術方面,西周時期已經出現的壟作萌芽這時已形成為一種較為完備的耕作法——甽剛畝法。甽畝法在戰國時期已比較流行,“甽畝”已成了農耕的代名詞,如“甽畝之中”、“甽畝之勤”、“甽畝之人”。甽就是溝,畝就是壟,據《呂氏春秋·辯土》要求“畝欲廣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然后咸生。”其規格為:“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鎛八寸,所以成酬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一般是在高早的田里將莊稼種在溝里,在低濕的田里將莊稼種在壟上。實行壟作,可以加深耕土層,提高地溫,便于條播,增強通風透光,利于中耕除草,提高抗旱防澇能力,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但開溝起壟勞動強度大,原有的手工農具較難適應這一客觀要求,于是起用牛耕開壟,《國語·晉語九》:“宗廟之牲,為畎畝之勤。”指的就是當年在宗廟作為祭祀品的牛,現在用來拉犁開畎(即甽)作畝(即起壟)。可見,戰國時期牛耕的推廣和壟作技術的推行是有密切關系的。 經過以上的努力,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會是:“昀昀原隰”、“疆埸翼翼”(《小雅·信南山》)接下來待選好種子“既種既戒”(《小雅·大田》)則可以“播厥百谷”了。播種要及時,《呂氏春秋·審時》指出:“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大雅·生民》:“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蔸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后稷在經營莊稼時,注意選擇光亮美好、肥大飽滿的種子,這樣的良種方能保障禾谷的子實長的堅實美好。原始農業的播種技術比較簡單,只有穴播和撒播兩種,穴播一般是先用于塊根、塊莖植物,后來才用于播種谷物。撒播則用于播種糧食作物。商周時期的播種方法還是以撒播為主,《大雅·生民》中有:“禾役穟穟”,毛傳:“役,列也。”描述的是行列整齊的禾苗,由此可推測,當時可能出現了條播技術的萌芽。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壟作盛行而推行條播。條播的莊稼縱橫成行,利于田間通風,可達到等距全苗的目的。 等禾苗長出后,隨之而生的野草往往妨礙莊稼的生長,于是進入中耕除草保苗階段,中耕除草通過對作物株行間進行松土、滅草、壅根等生產活動改善其生產環境,促進禾苗順理利成長。《大雅·生民》:“菇厥豐草”說的就是除掉野草,保護禾苗,《小雅·甫田》:“今適南畝,或耘或耔。”耘是除草,耔指用土培苗,是保苗的一種方法,《周頌·良耜》:“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只有把苗間雜生的荼蓼薅除,才能保證黍稷的繁茂。西周時期,先民已經認識到除草培土對作物生長的促進作用。當時田間的雜草主要是莠和稂,《齊風·甫田》:“維莠驕驕”、“維莠桀桀”,《小雅·大田》:“不稂不莠”。莠是象粟苗的狗尾草,稂是象黍苗的狼尾草,都是旱田農業中似苗實草的伴生雜草。中耕除草戰國時期稱為耨,由于壟作技術和條播方法的推行,中耕除草成為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求做到:“五更五耨,必審以盡。”間苗也是中耕的一項內容,這項工作要求留下大的,除掉小的。種在肥地上的不要讓莊稼過于茂盛,種在瘦地上的,不要讓莊稼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