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調控一體化管理模式探討與實踐
孫英楷
論文摘要:“三集五大”建設是轉變國家電網公司發展方式的核心內容,是“十二五”發展的戰略重點。盤錦供電公司認真貫徹落實國網公司、遼寧省公司工作部署,堅持不懈推動管理創新,按照扁平化、專業化要求,超前研究和實踐,以調度專業與集控專業合并的“調控一體化”創新管理模式正式運行,初步實現電網運行集約化管理。以調控一體化實施前后進行效果分析為出發點,通過調控一體化的管理模式調整,闡述調控一體化運行的電網運行集約化管理帶來的全新變化。
論文關鍵詞:調度;調控一體化;三集五大
盤錦供電公司于2009年6月率先完成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改造,成立了集控中心,實現了對公司直屬25座變電站的集中監控,全面實現無人值守。為了進一步提高調度監控管理水平,公司對現有電網調度和設備運行集控功能實施集約融合、統一管理。2010年12月6日,在省公司領導及生產技術部、調度中心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盤錦供電公司調度專業與集控專業合并的“調控一體化”創新管理模式正式運行。
一、調度、集控分離運行模式下現狀分析及存在問題
1.運行現狀
調度負責盤錦電網6座220kV變電站、原供電所屬22座66kV變電站(其中變電塔3座)、農電所屬28座66kV變電站和用戶所屬31座66kV變電站的直接指揮,負責用戶所屬39座66kV變電站的間接指揮。負責公司所屬81條66kV線路、155條10kV線路以及用戶所屬16條66kV線路的直接指揮,負責用戶所屬36條66kV線路的間接指揮。
集控中心負責公司6座220kV變電站、19座66kV變電站統一監控,受地調統一指揮。
調度室、集控中心均由調度中心統一管理。興隆臺集控中心座落在興隆臺220kV變電站內,距調度大樓7公里。現集控中心有監控值班人員12人,監控系統終端機6臺,調度室有值班人員8人,調度員機4臺(其中CC2000系統終端2臺,監控系統終端2臺)。
2.業務流程
(1)檢修計劃:調度中心下達檢修計劃分別傳真至相關單位。
(2)調度令:對于公司所屬變電站逐項令和綜合令的預令以傳真形式發至集控中心,集控中心轉發至相關操作隊。
(3)現場操作和事故處理:由操作隊在現場直接與調度聯系操作。
(4)信息監控處理:集控中心對變電站上傳的異常和故障信息進行監控分析并匯報調度,調度通知相關人員處理。
(5)集控中心操作范圍:集控中心只負責正常和事故情況下開關拉合等單一操作。
(6)無功電壓監控:集控中心負責所監控變電站的無功電壓監視和電容器投切,主變分接開關的調整需聯系調度進行。
3.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1)工作程序繁瑣,環節較多,易出現誤傳達、誤匯報。由于調度的操作預令和操作票由集控中心轉發,存在錯項、漏項等隱患。而變電站現場操作由操作隊完成,操作結束后由操作隊同時向調度和集控中心匯報,增加操作隊工作量,一旦向集控中心匯報不及時,將造成集控中心不能有效掌握現場設備運行狀態。
(2)集控中心人員少、業務能力不高,不能很好滿足現代電網要求。盤錦電網發展到如今,無論綜合自動化信息、還是微機保護動作記錄都需要有精湛業務能力的值班人員對其進行分析處理,而集控中心大多由原66kV變電站的值班人員組成,雖經培訓,但業務提升較慢。隨著農網上劃,還將有大量66kV變電站進行綜合自動化改造后,劃歸集控中心監控,對集控中心人員的業務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不利于人員、設備資源的有效利用。調度和集控中心可同時對系統信息進行監控,但按工作程序,只有在得到集控中心的匯報后,調度才能進行相應的處置。為保障系統安全運行,在監控系統報警后,調度也要查看異常和故障信息,以確認集控中心的匯報準確性。調度、集控中心重復配置自動化設備,升級、維護繁瑣,給調度自動化主站維護帶來不便,增加了人員投入。
(4)系統故障時,增加處理時間。系統發生故障時,集控中心3人值班,只能一次進行1項操作,同時還要監控其他故障及異常信號。監控結果既要通知操作隊進行現場設備檢查處理,又要向調度匯報故障情況和處理結果,延長了故障處理及系統恢復正常運行方式的時間,對準確快速處理故障和異常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創新思維,充分準備,構建“調控一體化”管理構架
公司以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可靠性為原則,綜合考慮業務流程和運行操作的實際需要,立足長遠,創新思維,在充分調研并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創新開展調控合并值班,將新組建的興隆臺集控中心劃歸調度管理,初見調控合一模式。
1.成立組織機構,完善規章制度
建立了調控協作的機制,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制訂了《調控一體化實施方案》和《調控一體化試運行方案》,修訂了調控運行的各項管理制度和工作標準,完善了相關業務流程,提前明確分工,有條不紊的開展數據庫錄入、圖表繪制、通道調試等各項工作。
2.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改造了調度室,增加自動化系統、生產系統、視頻系統等設備,擴充調度值班座席和生活服務設施,滿足8人值班需要,升級相關信息網絡通道,提高調度室至各機房的通信速度,提升自動化系統運行可靠性。
3.規范調控班班組設置
調控班設班長、副班長和技術員各1人,值班實行4值2倒的輪值方式,每值5人,其中總值長1人,一值2人,二值2人,副班長和技術員參與白班值班。一值值班人員主要負責調度業務,二值值班人員主要負責監控業務。調控班總值長負責全面工作,總值長和一值人員有權同省調進行調度業務聯系,接受相關指令。出現多組操作時,二值人員可在一值人員監護下分別進行。
三、整合業務,深度融合,“調控一體化”管理模式持續完善
從2009年6月初步搭建調控合一管理模式,到2010年12月調控一體化管理模式正式運行,一年多以來,調控一體化工作得到省公司領導及生產技術部、調度中心等部門的高度重視,深入調研,親臨指導,提出建設性意見。公司不斷完善規章制度,優化業務流程,理順層級關系,提升能力素質,管理模式日趨成熟。
1.調整調度業務范圍
將變電設備監控業務納入調度。調度在保證原有地區電網實時調度管理職能的基礎上,增加了變電設備實時監視與遠程控制等職責。
2.調整調度控制方式
部分原先需要通過運行單位現場執行的操作轉由調度直接遙控,省調直接與變電站發生調度聯系轉為部分與地調聯系,地區調度承擔上級調度指令執行與轉發等職能。
3.調整核心業務流程
(1)規范上級調度操作執行流程。由省調直接通過變電站或者集控中心執行改為部分(預令)通過地調執行。
(2)規范監控信息異常處理流程。將原來的現場監控發現設備異常信息,并由現場主導處理設備異常缺陷的形式,轉變為調度監控發現設備異常信息,并由調度監督現場設備異常缺陷處理的形式,增加了調度對設備異常缺陷處理的監督環節,有利用提高設備健康水平。
(3)規范事故處理工作流程。將原來的現場匯報事故情況后由調度決策,對現場下達事故處理指令,現場執行完畢并回復的形式,轉變為各級調度自行依據事故監控信息及時判斷事故、立即決策,并直接遠方遙控操作進行事故處理的形式。減少了事故處理過程中現場匯報情況、事故處理指令接收及回復的環節,事故處理效率明顯提升。
(4)規范運行方式流程。由運行人員到現場,然后調度向現場發調度指令,現場執行完畢并回復的形式,現轉變為調度在保證一、二次設備可控的情況下,直接遠方控制操作進行運行方式調整。減少了運行人員的往返及調度指令的接收與回復的環節,減少了操作時間,電網的風險指數得以降低,生產效率得以提升。
(5)規范緊急情況負荷控制流程。緊急情況需要進行負荷控制時,將原來的由調度向集控中心發布調度指令,集控中心執行完畢并回復的形式,轉變為直接遠方控制操作進行調整負荷,減少了調度指令的傳送等環節,有效控制電網風險。
4.調整調度工作職責
(1)明確安全責任。調度負責電網安全運行,生產單位對設備的管理職責不變,負責輸變電設備安全,及時核實并負責監控信息反映的設備異常缺陷報缺和消缺。
(2)明確設備操作責任。調度負責開關的遠方單一操作,生產單位負責按調度指令實施現場操作。
(3)明確信息監控責任。制定信息規范工作計劃,按照專業管理職責,明確信息規范與分層的職責劃分和業務流程。將監控信息分為事故、異常、越限、變位、告知等五類信息。明確調度負責事故、異常、越限、變位信息的實時監視,告知類信息由變電站運行單位負責定期巡視并分析處理,調控人員將其作為事后查詢、輔助決策手段。深入細化信息規范分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做好信息的歸并工作,制定各電壓等級典型信息規范。 5.完善制度和理順流程
針對運行組織結構和調度功能調整的變化情況,對照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三大標準”,統一制定調度內部、上下級調度間及相關業務部門間主要業務流程和工作規范,以適應運行管理新模式。對調度運行、變電運行有關的規程規章、標準制度、業務流程進行相應的修訂、補充和完善,統籌協調調度部門與設備運行維護單位的業務流程和工作規范,確保新機制的高效運轉。
6.強化人員培訓
在由傳統電網運行管理模式向調控一體化模式轉變的初期,克服沒有先例可循等困難,針對不同的員工需求,由專業工程師編制培訓計劃,消除短板,建立適應調控一體化模式的培訓體系。完善基礎資料儲備,有效規避運行風險;編制調度標準術語規范手冊、自動化信息處理標準手冊、巡視標準卡,規范調控人員行為;執行運行方式會商制度,提出風險等級預警報告;完善電網安全風險管控體系,加強調度和集控中心運行操作過程中的電網風險辨識,以期達到調度員綜合素質及認知的全面提高。
四、集約精益,規范管理,調控一體化新模式收獲新成效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和實踐,電網運行管理由最初的調度、監控分散管理到調控合一初步集中管理,再升級為調控一體化全面集約管理模式,實現了電網運行由分散到集中的本質轉變,實現了電網運行集約化管理的全新變革。各級人員從思想和能力上初步適應模式轉變,調控一體化管理模式也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功能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應急能力明顯增強,安全供電可靠水平提升,管理優勢初步顯現。
1.整合資源,業務集中
調控一體化以集約化、扁平化、專業化為方向,優化整合公司運行系統核心資源,實現系統資源和信息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保障調度、變電站信息數據的一致性、準確性和可靠性。整合優化各專業系統,重組整合業務流程,最大限度地實現技術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職能集成,建立了全新的集中管理模式,實現了電網整體的全范圍精益監控。整合人力資源,最大限度的實現人員的有效利用,設置調控班完成地調、配調和集控中心的工作任務,將36人的配置減少到23人,節約36%,緩解了運行人員緊張的壓力。
2.縮短事故處理時間,有效地防止事故擴大
調度直接獲取電網的異常和故障信息,分析判斷,通過直接遙控現場設備,縮短故障處理時間。以往的單一故障從集控中心匯報信息到調度員下令遙控操作成功,一般要3分鐘時間,現在實行調控一體化后,直接操作在2分鐘之內完成,提高33%;若發生66kV變電站越級故障,造成220kV變電站66kV線路出口跳閘,以往的由集控中心匯報信息到調度員準確判斷,并下令遙控操作成功,一般要5分鐘時間,現在由調度直接監控操作,可在3分鐘內完成,效率提高40%;如果是多個變電站同時發生的故障,更會大大縮減事故恢復時間,實現了故障的快速發現、反應和處理,縮短了處理鏈條,減少了停電時間。
3.人員業務技能提升,電網安全供電可靠性提高
調度和集控整合后,調度與監控在專業上互相滲透,取長補短。通過監控使調度員能全面掌握電網設備運行狀態,改變聽信息的歷史,為快速準確做出分析判斷和處理奠定基礎。通過調度使監控人員了解電網運行方式的改變等情況,由點到面,有助于把握監控重點,進一步確保電網安全運行,鍛煉和培養了運行人員的綜合技能。
整合后,每值值班人員為5人,調控副班長、技術員參與白班值班,使任何指令的下達均可實現多重監護,可同時執行多個操作任務。同時,指令直接下達至操作單位,沒有中間環節,確保調度指令下達的正確性,降低電網運行風險。
五、積極整改,持續完善,推進調控一體化向縱深發展
從一年多的實踐來看,調控一體化模式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一是總值長任務繁重。總值長大都由原調度值班長擔任,他們原來只負責電網調度業務,對調度員下發調度令進行監護,調控一體化后,值班長還要負責集控管理,既要確認遙信、遙測信息分析結果的正確性,又要對遙控、遙調進行監護,對值班長的技術能力和理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轉變調度傳統工作理念的步伐還要加快。原電網調度重點負責電網運行的安全性,主要精力在電網,調控一體化后,調度工作范圍發生改變,在負責電網指揮的同時,還要對各變電站內部設備進行監視。工作性質、范圍以及工作重點都有了很大變化,為確保電網的安全運行,要在工作中加快適應運行模式的轉變。
下一步,還要繼續深化和完善調控一體化工作。從強化基礎管理入手,全面梳理規章制度和標準,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編制手冊。從理論培訓和實際培訓入手,著力提高人員能力和素質。從思想引導,轉變觀念入手,積極適應管理模式的全新變革。
六、結論
“調控一體化”運行突破調度傳統的運行模式,使電網調度指揮與運行監控進行有機結合,優化整合運行系統核心資源,實現系統資源和信息資源共享,有效地縮減故障處理時間,提升了調度人員處理業務能力。“調控一體化”運行為提高電網安全穩定和持續發展帶來積極深遠的影響,也為公司實現“兩個轉變”,為早日實現國網公司“三集五大”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