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折射的社會管理之道
佚名
()一種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眾,尤其是網民的追捧。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支隊伍,集點滴之愛,捐綿薄之力,在新媒體技術搭建的現代化平臺上,匯成溫情脈脈的愛心洪流。
“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參與主體之“微”和力量之“微”。傳統觀念中,人們對慈善的認知往往本著“達則兼濟天下”的心態,慈善是政府、大機構和少數“成功者”的專利,慈善成了道德競賽,誰捐的錢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變了這種局面,它的參與者多數是社會普通民眾,對于善舉,它強調有無,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層意思是指微博客。這種全新的互聯網應用促成了一個虛擬社會,公共話題在網民社群中快速傳播,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載體,搭建了宣傳平臺,成就了組織手段。以知名網友鄧飛發起的“免費午餐”為例,這名現實中的媒體人通過微博,將貧困山區“兒童午餐”問題拋向公眾,“捐獻3元為山區兒童購買午餐”的創意得到廣泛響應。截至目前,活動已擴展至全國9個省市,籌款近1700萬元,60多所中小學從中受益。沒有互聯網的幫助,這種慈善模式是難以想象的。
即時性也是“微公益”的特點之一。一個社會事件的發生,一種現象的輿論凝聚,尤其是當弱者命運廣受公眾關注,都可能即時引發出公益行為。“7·23”動車事故發生后,幸存女童項煒伊成為輿論焦點。廣東省珠海市政協委員陳利浩通過微博發起捐助活動,根據規則,活動微博每轉發一次,陳利浩就將向項煒伊捐獻一元錢。活動結束時,該微博被轉發近百萬次。災難面前,這個“微公益”舉動成為溫暖人心的記憶。
“微公益”的慈善主體不是國家機構,也不是大企業家,它甚至沒有過去大慈善者那種“行俠仗義”、“扶貧濟困”的遠大抱負,取而代之的是舉手之勞的、輕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樂的參與方式。然而,正是這種點滴之善,見證著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推動著慈善事業的進步。“微公益”所倡導的重在參與、自我管理的理念,也為現實社會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對比“微公益”和傳統的機構型公益形態,可以發現,前者依賴分散的網民,匯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賴企業或有較大經濟實力的個人。但這并不意味著兩者沒有交集。現實中,傳統公益機構紛紛上網,為公民參與公益提供網絡渠道;另一方面,近來興起的“微公益”組織者也意識到,單純利用網絡,缺乏機構的規范管理,活動將難以持續。現今針對“微公益”的部分質疑,亦與專業化不足的現狀有關。從這個角度說,傳統公益形態與“微公益”并非涇渭分明,“微公益”不會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補充,新生力量才可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互聯網則將這愛心之火引燃燎原。面對公民慈善的參與熱情,政府所能做的,就是為“微公益”建立規范機制和游戲規則,引導其走上正規發展的道路。作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公益形態,諸多“微公益”組織,也應當主動從傳統的公益機構中尋找規范的經驗,走專業化道路,方可有所作為。(來源:《人民日報》 文/劉小手 編選:免費論文下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