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魏潔文
摘要:精品課程建設是高職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精品課程的建設必須體現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并應將產學研結合作為整合與優化教育資源、推動課程建設的有效機制。
關鍵詞:高職教育;精品課程;職業能力
課程是構成高職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確定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要素。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精品課程建設工程,旨在建設以一流教師隊伍與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為特點的示范性課程,推動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而且面臨著發展變化非常迅速的行業大背景,要想使學生真正掌握過硬的職業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必須從最基礎的教育環節——課程建設入手,向課程要質量、向課程要成效。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精品課程的建設必須體現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并應將產學研結合作為優化教育資源、推動課程建設與發展的有效機制。
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確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高職院校精品課程的建設要全力尋求教育與職業的結合點,所有的教育要素應指向就業、指向職業崗位。培養學生具備職業崗位能力與職業適應能力,不僅是高職教育發展的主旋律,也是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精品課程建設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課程建設,強調完整性與系統性,應通過科學的規劃與有效的載體,將更廣泛的教育要素與教育資源整合起來,課程教學是這一體系的核心但不是唯一。因此,酒店管理專業精品課程建設應遵循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定位,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專業知識必需、夠用,技能過硬為原則,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實習)與職業資格證書訓練考核三個教學環節相互銜接、循序漸進的課程體系。要改變以往三個教學環節相對獨立分割,理論教學單純追求完整性、系統性,實踐教學帶有盲目性與隨意性的局面,可以將專業課程整合為公共基礎、專業通用、專業能力、專業實踐與專業拓展五大教學模塊,將理論與技能、教學與實訓、基礎知識與操作能力、專業素質與綜合素質有機地結合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以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
明確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的課程內涵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在培養目標、教育模式與教育理念上都有明顯的區別,高職教育更強調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具備技術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不應按學科需求安排,而應根據適應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的要求確定。酒店行業是服務性行業,對從業人員在職業意識、職業能力、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要求明顯不同于其他行業。我院酒店管理專業從社會調查與酒店職業崗位(群)分析入手,摸清酒店行業對人才的要求,確定了將服務操作能力與酒店基層管理能力作為專業培養的核心能力。在《客房服務與管理》精品課程的建設中,從核心能力入手,根據不同崗位(群)的工作需求將其分解為八個專項能力,即顧客本位意識下的接待能力,高度的工作自覺性,熟練的崗位操作能力,良好的應變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以及作為一名酒店督導應具備的管理能力與培訓能力,并據此制定了職業能力分析表,然后由專家審定,確定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作為確定課程內容的主要依據。
突出能力本位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實踐,突出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性,以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目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為依據,我院進行了課程模塊的改造與篩選,以期在有限的學時內實現系統功能的優化,精選理論教學內容,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構建理論與實踐結合、結構比例合理、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訓互動的教學體系。這個體系是可以支撐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完整體系,改變了以往注重“硬技能”,忽視“軟技能”,實訓只停留在客房鋪床、清潔衛生、餐廳擺臺等少數簡單的技能操作項目上的做法,形成了涵蓋操作能力、接待能力、溝通能力、培訓能力、表達能力、解決實踐問題能力培養的綜合實訓體系。
建立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體系相溝通的課程評價體系高職院校應著力推行“雙證書”制度,其實質是使學校教學與職業崗位具體要求密切結合,更直接、更準確地反映特定職業崗位實際工作的技術標準與操作規范。“雙證書”制度在高職院校推進的關鍵在于開發與職業資格認證體系相溝通的“雙證書”課程,因此,酒店管理專業在前廳、客房、餐飲、調酒等精品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中,應從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確定、教材選用上建立與國家職業標準接軌的技能測試系統。
豐富和創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手段
實施“教、學、做、驗”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酒店行業大量一線崗位從事的是技術操作與社會交往工作,實踐性和應用性突出。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由于缺少真實的情境訓練,學生的職業行為規范與職業(工作)技能強化受到許多制約,職業崗位需要的復合能力的培養無法實現。因此,酒店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應由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教學要有濃厚的技術色彩。我院吸納了國際通用的酒店職業培訓技術,根據“告訴你、做給你看、跟我學、檢查”四個步驟的學習規律,建立了教學內容傳授、實物與多媒體演示、系統訓練與模擬操作以及項目測試與綜合考核的“教、學、做、驗”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層次、不同要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滲透職業教育的新觀念、新方法,不斷優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例如,在《客房服務與管理》精品課程建設中,我院的做法是:努力開發崗位技能演示視頻,使教學內容更具可視性、直觀性與展示性;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學生到酒店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對飯店環境與工作特性有更直觀的認識;采用討論式、引導式等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有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分析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聘請業內人士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為學生授課,使學生了解最新的酒店管理信息;實訓課采用小班制、分組制,保證學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和時間,也保證了教師可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小組項目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共同參與,集思廣益,分工合作,完成大型作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鍛煉溝通與協作能力;根據酒店行業重視外語能力的特點,開展雙語教學,編寫《專業英語》教學輔助資料,并將常用的專業英語內容納入課程考試范疇;改革與創新考試辦法,實行理論與技能“雙達標”的課程考核;改變以往重理論考試輕技能要求的做法,配套編寫前廳、客房、餐廳《考核指南》與《實訓指導書》,明確技能考核的內容與標準。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精品課程建設的一大特點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這是對傳統教學理念與方法的重大改革。我院的《客房服務與管理》精品課程網建成了包括課程介紹、師資介紹、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資源、試題庫、課后討論等幾大模塊的互動型網絡平臺,不僅促進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進一步理解與掌握,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此外,精品課程網還包含了大量的專業信息與多媒體教學素材,拓展了教學空間和學習空間。以產學研結合整合社會教育資源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是高職院校精品課程開發與建設的依據,高職精品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應全力貫徹為學生服務、為企業服務、為區域經濟服務的方針。以服務為宗旨既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導向,也是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高職精品課程的開發與建設要建立一套高質、高效的課程服務體系,其核心就是服務,服務標準與服務質量要由學生、企業與社會檢驗,服務能力與服務質量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產學研結合是高職教育的有效模式,產學研結合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依靠校辦產業,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第二種是依靠校內的各種模擬實驗室,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第三種是依托地方酒店企業,在優勢互補、雙方受益的原則下,采取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形成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機制。從目前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實踐來看,第三種形式效果最好。
產學研結合最大的特點是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校企合作整合教育教學資源為酒店管理專業精品課程的建設注入了適應市場發展的活力,通過選擇與定位,我院酒店管理專業與國內、國際上的品牌酒店企業建立了緊密型與松散型相結合的合作基地網絡,從而在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考核方法、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等方面引入了以市場為導向的辦學機制,以多種形式密切與行業的交流,共同探索培養目標與專業培養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高職教育實踐中產學研合作機制的深化,為課程建設注入了活力,豐富了精品課程的內涵,擴展了精品課程的外延。我院在開展“訂單式”培養的過程中,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師深入委托企業開展專項調研,與企業共同設計教學過程,制定相關教學文件,并根據酒店的運營與管理模式、操作規范與業務標準調整課程內容,實現了專業教學與社會資源的優勢互補。我院還聘請企業管理人員參與課程教學,組成聯合教學團隊,使學生在訂單企業接受現場教學,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工學交替,進行頂崗能力的鍛煉,增強了職業意識、培養了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提前融入企業文化中,提高了綜合職業能力與就業適應能力,充分落實了“以職業為本位、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目標。
[1]王平嶂.高等職業教育精品課程建設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5,(10).
[2]周躍紅.高職精品課程建設的研討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6,(13).
[3]段光達.關于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3).
[4]董立民,吳柏玲,王穎.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J].教育與職業,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