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建無煙醫院的管理思路
陳鳳蓮 李靜文
醫院作為防治疾病、挽救生命的場所,理應為公民提供清新的空氣和潔凈的環境,醫務人員也理應自覺地遠離煙草。據報道,北京、上海兩城市男醫生吸煙率由20.1%下降到13.0%,女醫生吸煙率由0.4%下降到0.2%[1]。針對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和無煙醫院的目標,我院從2001 年始通過創建“無煙醫院”活動,進一步提高醫院禁煙的水準。我院共有床位1500 張,2010 年住院人次30373 人,日均住院人數83 人,日均門診量1500 人次左右,加上陪、探視人員每日人流量約3000人,吸煙現象屢禁不止,經過十年的控煙工作,筆者總結了一些經驗和建議,報告如下:
1 十年來我院采取了如下措施:
1.1 宣傳教育,提高認識
吸煙有害健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吸煙可導致癌癥﹑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作為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工作者,必須要認識到“吸煙有害健康”的實質,掌握“控煙或戒煙”的方法和“勸導吸煙者戒煙”的技巧等,必須要認識到“控煙履約,人人有責”的重要性。
1.2 制定制度,規范管理
①指導、協調、督導控煙工作的開展和落實。各科室負責本單元創建“無煙醫院”相關制度和措施的落實,實行醫院、科室分級管理。
②在醫院門診、急診、病房、辦公室、會議室等處設置“禁止吸煙”標識,禁止在醫院室內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吸煙,禁止放置煙灰缸等煙具。
③在醫院門診、急診、走廊大廳侯診區等處張貼“吸煙與健康”的宣教海報。
④全院職工共同參與,鼓勵和幫助吸煙職工戒煙,對吸煙患者進行診治和護理時應對其進行戒煙勸導。
⑤、在醫院內及大門口任何地點均禁止銷售煙草制品。
1.3 落實責任、嚴明獎懲
成立“無煙醫院”辦公室,由院容科負責。
①以科室為單位開展創建“無煙醫院”活動,落實科主任負責制,成立以科主任、護士長為核心的控煙工作小組,負責轄區內控煙工作。
②醫院設有控煙監督員,開展控煙日常工作。
③全院職工自覺遵守制度,不在醫院室內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吸煙。
④科室不在室內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擺放煙灰缸等煙具。
⑤將創建“無煙醫院”和控煙工作納入年終科室管理考核體系中。
2 目前,我院職工的吸煙率明顯下降,但個別吸煙職工仍有在值班室或個人辦公室吸煙現象,病人及家屬吸煙也屢見不鮮,屢禁不止,病區走廊大廳仍有煙具用品。說明控煙工作存在問題:
2.1 我院戒煙門診作用力弱。由于醫生的特殊身份和影響力,吸煙的醫生給公眾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故 “無煙醫院”的建設首先要控制醫務人員吸煙。 2.2 我院雖然設有吸煙專區,但引導標志不夠明確,幾乎沒有人去那兒吸煙。絕大多數吸煙者分散在病區的大廳、樓梯拐角處,可在該處設置“請到室外吸煙”的引導標志。
2.3 醫務人員沒有完全掌握控煙知識、方法和技巧,且醫療護理工作繁重,對吸煙者只能提供簡短的勸阻指導。
2.4 有些家屬心情不好或勞累時才抽煙,勸導易發生沖突,或待勸阻人走后繼續吸煙。
3 建議
3.1 充分利用醫院電子大屏幕開展知識講座,向全體職工、患者及其家屬宣傳教育“吸煙有害健康”、“怎樣控煙或戒煙”、“控煙履約,人人有責”等理念。
3.2 將“吸煙與健康”的宣教資料納入住院病人宣教內容,并在門診、急診、病房等公共場所擺放,免費取閱。
3.3 在門診大廳、住院部等各部門以及各病室進行廣泛的禁煙宣傳,各處均有禁止吸煙標識。
3.4 提高醫務人員的戒煙意識和戒煙技巧,進而影響就醫患者和醫務人員身邊的人,達到促進全民戒煙意識的形成,降低吸煙率。
3.5 采用中央監控措施對電梯、樓梯口、樓道等處進行監控,發現吸煙者用喇叭播音進行勸阻,不聽勸阻時呼叫轄區控煙成員及時對吸煙者進行勸阻。
3.6 完善室外吸煙區的布局改造,增加室內到室外吸煙區的引導標志。
3.7 完善戒煙門診,指定專職醫生,設立戒煙咨詢電話。
3.8 保潔員、保衛科、院容科人員戴“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檢查員” 紅袖章上崗,對全院無煙環境進行監督巡查。定期和不定期進行控煙活動抽查和全面檢查,將檢查結果在院務會上通報。
3.9 在醫院網站開辟“吸煙與健康”的專題欄目。
3.10 建議有關部門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違反禁煙規定的個人進行制約。
總之,要按照控煙項目要求作好重點人員干預以及全員培訓工作,制定戒煙巡查員工作職責,落實無煙環境,更要將此項工作長期開展下去,定期開展全院職工和患者及其家屬對創建“無煙醫院”的滿意度調查,做到醫院室內100%無煙,為醫院職工和病人創造清新的無煙環境。
[1] 許桂華.北京上海兩城市創建無煙醫院效果評價[J].中國醫院,2010,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