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情感管理運用于大學生教育管理的模式分析
鐘小要 方留
論文摘要:通過對情感管理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運用的必要性、概念內涵和路徑選擇的分析和研究,探求情感管理在大學生教育管理運用的新模式,強調情感管理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手段,是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動力之源,對做好高校學生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教育管理;情感管理;工作理念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是激情四射、活力迸發的時代。正如奈斯比特所言:“我們周圍的高科技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同時,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由此可見,情感在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最科學的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做到堅持人本主義的思想,注重情感關懷,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心靈與心靈的溝通,用愛和責任為青春導航,同時也能凸顯主體間性教育的內涵,使學生充分施展自我才華,激發內在的發展潛能,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一、當前大學生教育管理現狀分析及情感管理實施的必要性
對于“90后”大學生而言,他們是與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的新一代,改革開放30年改變了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同時,也對每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態度及行為選擇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中對當代大學生情感的沖擊尤為明顯。作為新生代的他們,思想認識標新立異、個人情感自由表達、追求自我實現、追逐時代風尚、體驗觀念開放。他們雖然知識富有,但情感淡漠,缺乏感動之心、體諒之懷;他們雖然享受著來自社會不同層面的關愛,但缺乏最基本的感恩回報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普遍存在情感缺失。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突現的問題和矛盾也對他們造成巨大的影響,深入觸動他們的心靈和人格。
在大學生思想多樣性和需求多元化的現狀下,高校傳統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很難奏效。現在很多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忽視了情感在促進人的健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極易導致大學生的認知和動機趨向功利,使原本缺失感恩體驗的教育更加膚淺。當前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情懷流于形式,學生對于教育管理效能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概念”的狀態。減弱了學生自我完善的動力,掩飾了學生渴望求真的需求,導致了心理世界的荒漠和不和諧。單純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直接有效的解決大學生因情感需求而產生的問題,情感的問題還是需要情感管理這把鑰匙予以解決。如何結合教育管理新的實際加以運用,特別是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增強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說服力,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管理”的理念。
二、情感管理的內涵以及情感管理在教育管理運用中的本質特征
情緒心理學研究認為,人是有著豐富情感生活的高級生命體,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中的核心成分,在人的心理活動和發展需求中起著動力效能和組織作用,支配和影響著個體的意識和行為舉止。所謂情感管理,就是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及人的主體意識不斷覺醒的現實,管理者以至真至誠的情感,增強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情感溝通和思想交融,滿足被管理者的內在心理需要,形成融洽和諧的工作和學習氛圍的一種高層次科學管理理論。從本質上說是以人為本,以情感為動源,以和諧為基石,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創新實踐精神、以強化組織核心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的全新的管理理念。
情感管理是現代教育管理技術中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也是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方式。情感管理就是要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以情感為特征,以師生間的相互信任為基石,營造出情感管理的和諧環境。對學生進行情感管理,就是要不斷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和思想認識的雙向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生活激情,使學生在潛意識中心甘情愿地服從規范,接受教育管理。教育者要創造出一種環境,有效地將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使之轉化為一種動力,從而轉化為成長發展的能量。有別于過去傳統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單純的“說教”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通過充分尊重人的需求,用情感去引導人、感染人、教育人,引起教育管理雙方情感的互動和共鳴,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將情感管理運用于大學生的教育管理主要是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積極熱情,化解教育管理中的消極或對抗情緒,促使學生刻苦努力,健康成長。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集體的向心力和感染力,實現人性化管理。 三、情感管理在大學生教育管理運用中的路徑選擇
情感管理運用于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基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其所依附的個體親身體驗的現實之間去尋找聯系,幫助學生重構學習及生活的規則和秩序,實現教育管理的最大價值化。
1.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樹立以生為本的情感管理觀
我國著名教育家夏遵丐曾經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對學生必須心中有愛,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為工作目標,用崇高無私的師德,點點滴滴融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用真誠熱情的心去感化每一個學生,在教育管理中注意言行一致,真正做到與學生相處言而有信,行而必果。教育管理的雙方要置身于平等的位置,通過彼此之間的心靈對話、情感互動來獲得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保持學生的心理天平長期處于平衡狀態,這樣進行教育管理才會有效。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允許彼此之間思想交流、情感碰撞,對學生提出的想法和建議要重視,使他們有自尊感和自信心。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和感受,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作用,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從而讓學生獲得滿足感。
2.合理應用情感激勵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發展動力
情感管理是一種粘結劑,能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為人生的發展積累資本和能量。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赫德爾曾經說過:“沒有激情,我們情感中的活力都會沉睡。它是我們內心的導火線,火花將燃起。”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情感越強烈越能強化需求動機,形成發展的內驅力,以情感去激勵鼓舞人,其力量是顯而易見的。情感具有動力性,教育管理中的情感因素,視之無形聞之無聲,卻能產生一種巨大的、無形的教育力量,運用情感激勵,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不失時機的贊揚學生,用真摯的語言、表情,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培養、激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因素。當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時,要及時給予祝賀和獎勵;當學生遇到困難受到挫折時,給予慰藉和鼓勵,促使學生對教育者萌發感激之情,進而產生認同感、信任感和親切感。鼓勵學生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創造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了解社會,正視情感問題,體會父母的不易與艱辛,珍視與朋友的真摯友情,正確看待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知道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分析問題,著力培養學生的道德和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讓他們感覺到感恩和責任,產生自我發展的動力和能量。
3.優化成長氛圍,不斷塑造凝煉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軟性教育管理手段,優化校園氛圍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是情感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校園文化主要是指學校歷史、規章制度、校風校訓、治學理念、文化活動構成的心理氛圍等,優秀的校園文化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對于調控學生日常行為和校園生活風氣有著重要影響。
處在優秀的校園文化環境中,會有一種內在的力量激勵學生不斷開拓進取,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是進行激勵教育的重要載體。進一步規范完善學校的文化制度建設,努力營造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傳承和發揚優良的校風校訓,一起構成特有的文化效應場,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會不自覺地獲得一種無形的熏陶和感染,并轉化為信念和意志,激發自己奮進。用優秀的校園文化改變廣大學生不良的意識和心態,融化掉抑制“情感流”順暢流動的不利元素,減少校園中的消極思想,用校園文化來構建教育彼此之間的信任波,進而形成以信任感為核心的高效情感管理場。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特別是建立融洽溫馨的師生關系是在教育管理中實施情感管理的重要任務。
總之,在新的形勢下,情感管理在大學生教育管理運用和發展中還有許多問題要研究、要解決。激發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積極的情感因素,不斷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讓學生領悟到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規律,進而激發學生有效學習及積極生活的內驅力,對于提高教育管理的實效性,激發組織的活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