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優化研究
未知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旅游教育為旅游業培養了大量旅游專業人才。但目前我國旅游教育仍存在著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錯位現象。而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直接關系到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存在問題分析,提出了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思路。 [關鍵詞] 旅游管理 課程體系 優化 1979年,我國第一所旅游高等學校——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成立,標志著我國高等旅游教育的開端。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國家旅游局為領導核心,以南開大學、西北大學、杭州大學和中山大學為龍頭的全國高等旅游教育的格局。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同時受旅游業快速發展對地方經濟和人才需求的影響,許多院校也相繼在原有相關學科專業的基礎上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或專業,使我國的高等旅游教育進入一個高速度發展的新階段。到2007年底,全國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開設有旅游系或旅游專業的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旅游院校在校生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近30年來,高等旅游教育為我國高速發展的旅游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旅游專業人才。但同時,仍存在旅游人才建設與行業發展建設不適應、旅游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錯位兩大突出問題。一方面,在旅游專業本科畢業生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生轉行;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旅游企業中高級管理人才的空缺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以致出現了對“旅游本科規模:是發展還是限制?”的疑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 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問題分析 1.缺乏特色 課程設置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意味著通過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傳授,學校教育要培養何種規格人的問題。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進行了定位。但由于旅游學科的不成熟和復雜的依托專業背景,目前許多旅游院校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把握不準,有些教育機構主持制定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計劃的專業特色已經淡化到難以識別的地步,各院校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存在很大差異。如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的旅游管理專業的13門主干課程,在不同院校的開設程度不一。據筆者對收集到的32所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有不同專業背景和不同地域)的教學計劃分析,13門課程都作為專業必修課開設的只有2所,最少的院校只開了3門,有些院校則把一些專業主干課程設在選修課中,各院校之間缺乏統一的體現專業特色的主體課程,沒有形成明確的學位課程。從中反映了旅游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的統一性不夠,專業特色不夠明顯,缺乏明確的核心主干課程,影響學生專業特長的形成和發展。 旅游活動是憑借一定的旅游資源和地域空間展開的,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使各地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都各具特色,旅游業的地域分異和地方特色十分明顯。因此,旅游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在關注專業統一性的前提下應體現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將與本地旅游資源及開發、旅游業發展等相關的內容列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形成地方特色課程。但目前許多高校(包括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缺少鄉土旅游課程和教學內容,學生畢業后對本地的旅游狀況不了解,崗位適應期較長。 2.內容重復,邏輯性不強 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背景復雜,大多起源于地理、英語、歷史、中文、經濟等專業,課程設置具有明顯的依附專業和學科的痕跡,與原有專業相關的課程設置過多,課程之間內容重復較嚴重,這不但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使學生缺乏應有的系統的旅游專業知識,也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先修課和后續課順序的顛倒,邏輯性不強,不僅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也使教學體系本身散失了應有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系統性。 3.因人設課現象普遍存在 由于師資和專業背景的原因,一些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在設置課程時,往往會忽視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和專業特色,考慮更多的是哪些教師能上什么課或哪些教師想上什么課,而不是旅游專業學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因人設課現象較傳統專業更為嚴重。因人設課也是造成部分教學內容重復的原因之一。 4.實踐環節不足 旅游管理專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然而目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普遍存在重課堂理論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根據對部分院校教學計劃的分析,各校均在第8學期安排畢業論文設計,時間都為6周。但是其他類型的實踐教學活動不論從實踐內容上還是從時間安排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總體上存在實踐環節不足的問題,一是實踐學時不足,旅游本科實習多為2~3個月,最多半年,二是實踐內容不到位。目前我國大多數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務技能模擬實驗室,更沒有像瑞士洛桑等國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辦學條件,而一些旅游企業則對旅游人才培養舍不得投入,把實習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學生到企業實習多是充當勞動力的頂崗實習,無法進行換崗實習和管理實習。而且大多數旅游專業學生到企業的實習屬于最后一個學期的畢業實習,因忙于寫論文和找工作,根本無心實習,使畢業實習流于形式。而海外旅游院校則具備相當好的實習體系。如歐洲某旅游院校學生在一年級、二年級和畢業之前分別有9周的入門級實習、8周的服務實習和16周的管理級實習,而且學生入學之前必須至少要有9個月的本行業工作經歷。專業設置以綜合廣泛著稱的康奈爾酒店管理學院對4年制的本科大學,要求在4年內必須有800學時的實習。瑞士、法國的旅游管理學院授課與實習時間各占一半,且大部分實習時間在一些聯合飯店,實習后寫出報告,并要求指出該飯店經營過程中的優缺點及改進意見。經過如此全面的實習之后,再加上大量的專業知識,學生畢業之后便可直接擔任管理人員。而我國的許多學生在畢業實習時可能才第一次接觸飯店工作,只相當于人家的第一或第二階段,畢業后還要從頭做起。 二、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優化思路 1.明確培養目標,力求專業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統一 培養目標決定著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決定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21世紀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堅持綜合素質、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辯證統一的原則,面向旅游宏觀管理部門、旅游企事業單位,培養基礎知識較為扎實,操作能力較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服務意識的中高級應用性人才。正確引導學生對“管理人才”的理解,使學生明白熟悉基層工作和具備嫻熟的業務能力是成為優秀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礎。加強課程理論研究,確定旅游管理專業必開的、能體現旅游管理專業特色的主干課程和學位課程。專業課程既要體現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又要體現專業自身的特點和辦學特色。與此同時,針對旅游業的地域性特征,各高校可以針對地方實際或學生就業的領域,開設適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課程,使學生畢業之后能以最短的時間適應工作崗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要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技能,創造教師到旅游企業兼職或掛職實習、交流與進修學習的條件,使他們能深入到旅游實踐的第一線,以了解旅游業的最新發展態勢。同時,也可聘請一些水平和能力比較突出的旅游行政人員和旅游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到學校兼職教學,形成一支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其次,中老年教師應更新原有知識結構,構建系統的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年輕教師應加強科研能力培養,以科研促教學,做到教學科研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