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庫區旅游就業潛力與開發策略
鐘建偉
[論文關鍵詞]三峽庫區 旅游 就業 優勢 策略
[論文摘 要]重慶三峽庫區資源人口承載力不足,移民和就業壓力大。而旅游業具有促進就業的優勢,且旅游就業特征與庫區勞動力需求特征相適應,發展旅游產業是解決庫區就業問題的最佳途徑。應從思想、規劃、組織、投入和服務上開發旅游就業潛力。 三峽庫區包括重慶市和湖北省的23個縣市,重慶三峽庫區包括萬州、涪陵、豐都、奉節、巫山等19個區(縣)。重慶庫區內區縣的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滯后、產業結構矛盾突出、就業形勢嚴峻,其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是對重慶構建“一圈兩翼”經濟圈,實現重慶城鄉統籌戰略的嚴峻挑戰。尋求重慶庫區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的突破口是實現重慶整體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 重慶三峽庫區的資源人口承載力與就業壓力 人口承載力是在特定時空條件下,資源、生態、環境在保障人類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夠供養的最大人口數。人是承載力中的承載對象,資源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自然資源和由各種資源轉化而成的經濟資源。 重慶師范大學呂興霞、裴家常對三峽庫區土地資源承載力進行了統計分析(2001),重慶庫區土地承載力為510,41萬人,土地承載力與農業人口的差值容量為-148,12萬人(若差值容量為正,則說明土地資源尚有寬余;若差值容量為負,則說明人口超載),即土地人口超載-148,12萬人,占重慶庫區總人口的22, 49%。這意味著按淹沒線上土地資源,庫區內不能做到自我平衡,需要開辟另外的人口容量來解決這148, 12萬人口。 重慶工學院唐德祥等從重慶庫區經濟發展指標上分析了庫區經濟人口承載力(2007),分析認為,“十一五”期間重慶三峽庫區經濟人口承載力處于嚴重超載狀態,且從2006-2010年超載趨勢日益加強。并預測2010年,庫區勞動力過剩將達156,75-221,91萬人。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三峽重慶庫區土地資源和經濟狀況都難以承載現有庫區人口,庫區人口就業和勞動力轉移形勢十分嚴峻。雖然重慶市移民局公布的數據表明:截至2005年年底,三峽重慶庫區累計移民94,36萬人,農村生產安置人口37,37萬人。但產業空心化問題、移民就業和移民回流問題依然困擾著各地政府,如何通過發展經濟,解決庫區人口就業問題以逐步實現城鄉統籌,成為庫區各地政府的首要問題。 二、旅游產業具有明顯的促進就業優勢 三峽庫區具有通過發展旅游產業促進就業增長的優勢和廣闊前景。 首先,旅游業本身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旅游消費是一種即時服務消費,具有不可儲存性的特點,如導游員的講解、客房餐飲的服務等,這種不可儲存性決定了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它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組合產品,這種組合產品是滿足旅游者吃、住、行、娛、購、游各種活動的所有商品的組合。這些產品組合或者是即時服務型(如導游)或者手工生產型(如旅游工藝品加工),都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行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吸收勞動力就業的能力。 其次,旅游業是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綜合性產業。旅游業是以旅游活動為中心形成的多個產業邊緣組合行業,直接涉及旅行社、飯店、交通運輸、零售餐飲等多個行業,間接帶動農業、采掘、食品、紡織服裝、木材造紙、金融、保險業、娛樂服務等一、二、三產業,旅游行業發展會對這些相關產業產生較強的刺激作用,從而創造龐大的間接就業機會。據測算,其直接就業對相關產業帶動的旅游就業乘數為1:3-5。 第三,根據不同行業就業增長的比較,旅游業是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具有促進促進就業增長的廣闊前景。 自1996年始,旅游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產業。據WTFC/WEFA預測,從2000-2010年,旅游業的直接間接產值將占世界GDP的11.7%,并將提供2-2,55億個就業機會。2002年,我國旅游核心直接就業規模達到800萬人,綜合就業達到4400多萬人,占到全部就業的5.1%。旅游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核心,對交通運輸、餐飲、娛樂、商業服務等密切產業就業貢獻分別為35%、24%、26%和19%以上。在我國20世紀最后10年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占到38%。
三、旅游就業特征與重慶庫區就業需求 旅游產業的行業就業具有季節性、容量大、門檻低、領域寬、方式靈活等特點,適應經濟欠發達地區剩余勞動力就業需求,在促進三峽庫區農業人口、下崗職工、婦女和新增勞動力就業方面,是效果最好、成木最低、返貧率最低、受益而最寬、拉動性最強的行業之一。 (一)季節性特征適應農村勞動力不充分就業現狀。由于旅游的季節性較強,旅游就業呈現季節性和兼職工作特點。因此,在許多發達國家被認為是提供最低工資的“低保”工作,而不是傳統產業提供“正常生活的工作”。這種情況使城市勞動力很難建立就業安全感,員工與企業之間難以達成長期契約關系。而農民屬于自由勞動者,有條件的農民利用自身優勢發展觀光農業,興辦“農家樂”、加工和消費旅游商品等多種方式,為旅游者提供有特色的旅游體閑服務,實現季節性就地就業,不僅找到了致富門路,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進城的勢頭,減輕了城鎮就業的負擔,對鄉村而貌改善發揮積極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通過發展旅游脫貧的人口達到600多萬人,占全部脫貧人數的10%左右,在扶貧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上發揮了突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