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我國現階段的旅游景區開發經營
陳軍
論文關鍵詞: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模式;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我國旅游景區開發經營模式既要重視游客體驗,又要貫徹可持續發展觀念。文章旨在整合體驗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來解決目前國內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中最突出并普遍存在的產品錯位與資源環境破壞問題。
一、從經濟至上到均衡發展的開發經營理念
我國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理念經歷了從經濟至上到均衡發展,從經濟增長主義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演變。
(一)經濟增長主義階段
早期的旅游景區開發方法的重點是產品開發、土地規劃與市場促銷,主要目標是景區經濟利益最大化。這種理念導致的結果是環境惡化、犯罪增加、游客與社區居民關系緊張、廣告引導的游客畸形消費等。
(二)資源保護主義階段
隨著過度開發負面影響的擴大,人們對資源保護的關注逐步加強。以Gunn為代表的空間與資源主導的旅游景區開發理論,其核心概念是分區(Zoning),他將旅游景區分為吸引物、景區路網、社區與交通干線。上述屬于空間分區,還有時間分區,比如許多景區在候鳥魚類繁殖時間限制游客進入。分區管理的目的是保護自然環境與提供娛樂機會(Gunn, 1994)。這種開發理念注意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但并沒有找到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和諧共存的方法,仍然把兩者看成是對立關系。
(三)可持續發展觀階段
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社區居民是旅游產品的核心。倡導從社區利益出發,由社區確定發展目標、控制開發過程,追求景區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之間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區發展與社會承載力。聯合國開發署指出社區發展的原則是經濟自立、生態可持續、社區控制、滿足工人需求與建設社區文化。這種方法強調應將整個社區呈現給旅游市場,地方的友好、居民文化與生活方式都屬于旅游產品。隨著引入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旅游理念,旅游景區開發開始重視資源環境利用的永續性,其中環境承載力是最重要的概念,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消除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對立。按照世界旅游理事會的定義,可持續旅游是在滿足現有旅游者與地方社區居民需求的同時,保護與增強未來的發展機會。
二、現代旅游具有重視“體驗”的特點
(一)體驗經濟的特征
《哈佛商業評論》中指出體驗是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圍繞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消費是一個過程,消費者是這一過程的“產品”,當過程結束時,記憶將會長久保存在對過程的“體驗”上。消費者愿意為這類體驗付費,因為它美好、難得、非我莫屬、不可復制、不可轉讓、轉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間都是“唯一”。體驗經濟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費和生產的“個性化”。
(二)最優體驗標準:暢
心理學家克珍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1990)在其名著《暢:最佳體驗的心理學》中提出了最優的體驗標準是“暢”(flow),即“具有適當的挑戰性而能讓一個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這些思想將對現行的景區開發理論產生深遠影響。“適當的”挑戰指活動的難度與一個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適應,太難的活動會讓人感到緊張和焦慮,而太容易的活動則會讓人感到厭煩,難以獲得快樂體驗。
(三)游客需求的轉變:快樂“三感”與“兩求”
過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經驗的大眾消費者。標準化的旅游產品就能夠滿足它們的要求。而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者尋求個性化的服務、靈活性、更多的冒險與多種選擇。他們追求真實與差異,從逃避走向自我實現。游客旅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追求快樂的體驗。快樂的三要素是:新鮮感、親切感與自豪感。新鮮感來自于差異,親切感來自于交流,自豪感來自于贊美。日常生活不能完全滿足快樂時,人們通過休閑旅游的方式來實現。實現的途徑是求補償與求解脫。求補償是尋求與自己的快樂標準相比,自己缺乏的東西。求解脫是與自己的快樂標準相比,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余的東西。因此,一個旅游景區的使命是培養游客的“三感(親切感、自豪感與新鮮感)”與滿足游客的“兩求”(求補償與求解脫)。
三、“體驗”思想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契合
(一)快樂體驗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如果沒有關注游客的體驗,游客到一個景區如果沒有獲得快樂,就沒有游客。許多主題公園失敗的根源就是沒有給游客帶來新鮮感、親切感與自豪感,無法滿足游客的求補償、求解脫的心理。沒有了游客,何談可持續發展。
論文關鍵詞: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模式;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我國旅游景區開發經營模式既要重視游客體驗,又要貫徹可持續發展觀念。文章旨在整合體驗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來解決目前國內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中最突出并普遍存在的產品錯位與資源環境破壞問題。
一、從經濟至上到均衡發展的開發經營理念
我國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理念經歷了從經濟至上到均衡發展,從經濟增長主義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演變。
(一)經濟增長主義階段
早期的旅游景區開發方法的重點是產品開發、土地規劃與市場促銷,主要目標是景區經濟利益最大化。這種理念導致的結果是環境惡化、犯罪增加、游客與社區居民關系緊張、廣告引導的游客畸形消費等。 (二)資源保護主義階段
隨著過度開發負面影響的擴大,人們對資源保護的關注逐步加強。以Gunn為代表的空間與資源主導的旅游景區開發理論,其核心概念是分區(Zoning),他將旅游景區分為吸引物、景區路網、社區與交通干線。上述屬于空間分區,還有時間分區,比如許多景區在候鳥魚類繁殖時間限制游客進入。分區管理的目的是保護自然環境與提供娛樂機會(Gunn, 1994)。這種開發理念注意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但并沒有找到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和諧共存的方法,仍然把兩者看成是對立關系。
(三)可持續發展觀階段
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社區居民是旅游產品的核心。倡導從社區利益出發,由社區確定發展目標、控制開發過程,追求景區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之間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區發展與社會承載力。聯合國開發署指出社區發展的原則是經濟自立、生態可持續、社區控制、滿足工人需求與建設社區文化。這種方法強調應將整個社區呈現給旅游市場,地方的友好、居民文化與生活方式都屬于旅游產品。隨著引入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旅游理念,旅游景區開發開始重視資源環境利用的永續性,其中環境承載力是最重要的概念,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消除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對立。按照世界旅游理事會的定義,可持續旅游是在滿足現有旅游者與地方社區居民需求的同時,保護與增強未來的發展機會。
二、現代旅游具有重視“體驗”的特點
(一)體驗經濟的特征
《哈佛商業評論》中指出體驗是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圍繞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消費是一個過程,消費者是這一過程的“產品”,當過程結束時,記憶將會長久保存在對過程的“體驗”上。消費者愿意為這類體驗付費,因為它美好、難得、非我莫屬、不可復制、不可轉讓、轉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間都是“唯一”。體驗經濟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費和生產的“個性化”。
(二)最優體驗標準:暢
心理學家克珍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1990)在其名著《暢:最佳體驗的心理學》中提出了最優的體驗標準是“暢”(flow),即“具有適當的挑戰性而能讓一個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這些思想將對現行的景區開發理論產生深遠影響。“適當的”挑戰指活動的難度與一個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適應,太難的活動會讓人感到緊張和焦慮,而太容易的活動則會讓人感到厭煩,難以獲得快樂體驗。
(三)游客需求的轉變:快樂“三感”與“兩求”
過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經驗的大眾消費者。標準化的旅游產品就能夠滿足它們的要求。而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者尋求個性化的服務、靈活性、更多的冒險與多種選擇。他們追求真實與差異,從逃避走向自我實現。游客旅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追求快樂的體驗。快樂的三要素是:新鮮感、親切感與自豪感。新鮮感來自于差異,親切感來自于交流,自豪感來自于贊美。日常生活不能完全滿足快樂時,人們通過休閑旅游的方式來實現。實現的途徑是求補償與求解脫。求補償是尋求與自己的快樂標準相比,自己缺乏的東西。求解脫是與自己的快樂標準相比,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余的東西。因此,一個旅游景區的使命是培養游客的“三感(親切感、自豪感與新鮮感)”與滿足游客的“兩求”(求補償與求解脫)。
三、“體驗”思想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契合
(一)快樂體驗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如果沒有關注游客的體驗,游客到一個景區如果沒有獲得快樂,就沒有游客。許多主題公園失敗的根源就是沒有給游客帶來新鮮感、親切感與自豪感,無法滿足游客的求補償、求解脫的心理。沒有了游客,何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