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電視娛樂節目中主題弱化所導致的媚俗化傾向
佚名
摘要:如今電視娛樂節目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節目形態,其擁有廣泛的收視群體和巨大的消費市場,然而近幾年,主題的弱化導致了娛樂節目媚俗化傾向嚴重,本文從三方面闡述其原因。 關鍵詞:電視娛樂節目 主題 媚俗化 自從誕生以來,電視娛樂節目就以輕松、幽默的風格吸引了廣大觀眾,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閑娛樂大餐。僅僅十幾年時間,電視娛樂節目在我國內地就已呈現出了迅猛發展的態勢。然而,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所呈現出的一致好評不同,如今的電視娛樂節目雖然花樣繁多,不斷出新,但是卻魚龍混雜,水平參差不齊,媚俗化傾向嚴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主題的弱化和淡化。 一部作品不論外在的形式如何,都要表達一定的主題,而這個主題就是作品的思想和靈魂所在。只有具備了主題,作品才有思想性,才能給人以啟迪。由于工業化的制作流程、大眾化的文化品質以及市場化的競爭機制使得電視娛樂節目從誕生之日起,就不得不迎合觀眾。然而,作為大眾媒體,在給受眾提供娛樂和趣味的同時,也必然承擔著審美和教化的作用。如果節目沒有主題,就沒有了靈魂,也就失去了表現的意義,而僅僅淪為無腦的軀殼,蒼白的軀殼只會讓觀眾感到乏味和無聊。縱觀現在的電視娛樂節目市場,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因弱化主題和消解意義而充斥著媚俗的電視娛樂節目出現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片面理解觀眾需求,節目本身的格調不高 電視娛樂節目發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枝獨秀的年代,現在的市場呈現出了群雄混戰的場面。面對受眾的不同口味,電視娛樂節目的形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在內容上逐漸由傳受者之間的單向傳播演變成了全民性參與的節目,節目形態由原來以《綜藝大觀》為代表的,以表演為主的傳統綜藝節目占據主要位置,到現在游戲娛樂節目、益智博彩節目、真人秀節目大量涌入。可以說電視娛樂節目已成為了一種頗有影響力的節目形態,據統計,有的電視娛樂節目曾創下了電視收視率的神話:《快樂大本營》最紅火時平均收視率曾達到33%,廣告價格甚至超過央視的平均價格,最熱的綜藝游戲節目,90分鐘可賣到35萬元一集,大大超過了電視劇的價碼……[1]這么大的市場,如此高的受關注度,使得很多人都投身到電視娛樂節目中來,想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競爭是好事,可以促進節目的不斷更新和優化,但同時,激烈的競爭又使一部分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從而一味地媚俗,弱化了主題,使節目失去了應有的意義。為了吸引觀眾,達到單純娛樂的目的,很多娛樂節目放棄了積極向上的主題,將節目做成了一個娛樂大拼盤,有的只是娛樂元素的堆積,卻淡化了眼花繚亂形式背后的意義。因此,我們看到了熒屏上出現了很多媚俗甚至低俗的節目,如選秀節目嘉賓言行舉止失態,偏門話題不斷;情感環節,窺探情感隱私;游戲娛樂節目拿嘉賓開涮;主持人港臺腔濃重,主持格調不高。當主題被弱化,內容沒辦法得到充實的時候,形式就成了節目的全部,因此一味地追求搞笑,甚至惡搞,成為了當代娛樂節目吸引眼球的手段,也成為節目立足的根本。 這樣尋奇搞怪的節目最初會吸引觀眾的好奇感,也可以讓觀眾在一笑當中達到放松和快意,然而久而久之,當人們熟悉了節目的模式,這種沒有意義,單純為了娛樂而娛樂的形式絲毫不能給人帶來回味,很快就會使人厭倦。真正受觀眾歡迎的節目一定具有明確而充滿人文價值的主題。如《非常6+1》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范例,同樣是真人秀節目,由于其節目宗旨是“圓普通人的明星夢”,在節目中挖掘參與者的真情實感,分享獲勝者美夢成真的喜悅,再加上主持人幽默而不媚俗的風格,使其成為了內地真人秀節目中的精品。 二、不加改革,一味模仿 在西方很多國家,娛樂節目很早就成了主打節目,脫口秀、真人秀和益智類等節目比比皆是。而在我國內地,娛樂節目的發展僅僅十幾年時間,可以說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種類,國內可借鑒的例子很少。因此,我國的娛樂節目大多數都是學習歐美或日韓的先進經驗,在國內復制推廣而成。其生產鏈條往往是借鑒歐美,模仿港臺,國內大量生產。尤其是近幾年,娛樂節目大量涌現,其中不乏照搬和抄襲的現象。因此,一時間許多雷同的娛樂節目在同一時間搶占頻道資源,不免產生混戰。 照搬和抄襲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沒有找到節目合適主題的無奈之舉。節目有靈魂才能生存,才能生存得更久,而富有民族特色的主題,符合中國人自己的審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主題才是節目賴以生存的靈魂。照搬國外的節目,克隆國內成功的范例,只能抄襲其外形,而不能深入其靈魂,這樣的節目曇花一現也是在所難免。 經由借鑒國外節目而成功的范例并不少,《幸運52》、《開心辭典》等節目的廣受歡迎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幸運52》——剝離博彩性質,打破娛樂類、知識競賽類節目界限,將游戲與知識普及有機融為一體,打造央視首個場內外互動的益智性娛樂節目。《開心辭典》——區分電視手段賣點和社會文化心理賣點,保留電視手段賣點,改善社會心理的審美文化。[2]借鑒先進經驗無可厚非,娛樂節目在發展的過程中如能夠不斷吸收先進的成功元素,在此基礎上進行主題的深度開掘和提升,使之符合中國人審美文化心理需求,才可以塑造出具有文化品味的成功作品。 三、注重經濟效益,忽略社會效益 激烈的競爭和電視本身的產業化特征,使娛樂節目急于得到市場的認可,獲得經濟收益。有些投資方寧可犧牲社會效益而獲得短期的經濟回報,因此大量弱化主題,刺激人眼球和神經的媚俗化節目充斥著熒屏。節目中所呈現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現象給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導致了他們不思進取,渴望不勞而獲。 在市場的沖擊和制約下,電視娛樂節目既要適應市場的需要,制作出符合觀眾口味的節目,又要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兼顧社會道德評判標準,保證正確的輿論導向。娛樂節目由于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和本身具有的娛樂特征很容易使其流于媚俗,而失去了健康和積極向上的意義,但是如果過于追求教化,又容易把節目做得僵化而失去娛樂本身的意義。因此如何平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把握兩者之間的度是娛樂節目能否長久的關鍵。 由此可見,主題的弱化和意義的消解已成為導致現今娛樂節目媚俗化的重要原因,它的出現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有諸多原因的。電視人在制作娛樂節目的過程中,只有正視競爭,將娛樂的自覺與主題的自覺結合起來,具備精品意識,不斷開拓創新,才能制作出為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最終贏得市場的肯定。 參考書目: [1]韓青、鄭蔚.電視娛樂節目新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2]苗棣.電視藝術哲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3]吳冰沁.新興貴族:中國電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1] 王彩平.央視娛樂節目靠什么確保收視高地[J].傳媒,2005 (8) 注釋: [1][2]河北大學藝術學在職研究生)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 祁鵬,河北大學藝術學在職研究生 朱江,河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