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餐飲企業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李俊
摘要:建立有效的薪酬分配制度可激發人力資本內在創造力,促進企業生產發展。文章通過對地方院校餐飲企業薪酬分配現狀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地方院校餐飲企業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就如何構建與地方院校餐飲企業發展相適應的薪酬分配體系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地方院校;餐飲企業;薪酬分配 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深入,高校后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向著更加適應高等教育事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發向轉變,高校餐飲由原來的行政管理型逐步向企業化管理轉制。地方院校餐飲部門現行薪酬分配制度所具有的局限性、不合理性和不適應性日益顯現,成為制約地方高校后勤事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因此,如何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建立符合高校特點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薪酬分配制度,成為地方院校餐飲改革的緊迫課題。 一、地方院校餐飲企業薪酬分配現狀分析 (一)薪酬總體水平低 高校餐飲企業脫胎于高校,又服務于高校,同時具有市場和教育的雙重屬性。它要像其他社會企業一樣追求經濟利益,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作為高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要服從于教育規律,遵循“服務為教育”原則,不能以贏利為目的。自2006年下半年,食用油、禽肉、燃料等辦伙物資持續漲價,地方院校餐飲企業受資金、規模、地理位置等條件限制,餐飲成本大幅增加,與此同時要保證學生食堂飯菜“價不增、量不減、質不降”,相當數量地方院校餐飲企業處于虧損狀態,極大地制約了員工福利待遇的提高。隨著社會發展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地方院校餐飲企業服務最大化與效益最大化之間矛盾更加突出,大部分地方院校餐飲企業員工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員工產出與投入比遠低于社會同行業水平。 (二)對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貢獻重視不夠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調整和規范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分配關系。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然而,大多數地方院校餐飲企業還沒有完全按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進行分配。薪酬與個人績效聯系不緊密,個人收入仍是職務、職稱、工齡的函數,而不是與生產要素貢獻成正比例關系;關鍵崗位、重要崗位與一般崗位收入差距不明顯,薪酬分配中平均主義、論資排輩現象突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個人收入分配原則相違背,致使企業薪酬分配對人才激勵不足,企業缺乏活力,技術、管理等人才大量流失。 (三)缺乏科學的分類管理體系 高校餐飲企業經營服務部門多,工作崗位特點各異,各工種量化比較困難,且在經費來源和管理上存在著差異。目前,多數地方院校餐飲企業管理人員套用高校職員職務等級工資制,工勤人員實行技術等級工資制,缺少針對各崗位、各工種不同特點的薪酬分配辦法。許多餐飲部門員工工種與實際所在崗位脫節,所評專業技術資格與所聘技術崗位不相適應,不在此崗、不干此類技術活卻能享受此技術等級工資,無法有效調動各類員工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企業生產率提高。 (四)同工不同酬 高校后勤餐飲企業由原事業單位轉型而來,在利益分配上普遍采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政策,對員工的考核、作用、信息、機會等方面重事業編制員工,輕外聘員工。特別是受外聘員工關注的分配制度很不完善,外聘員工同事業編制員工相比,在勞務薪酬、福利待遇方面相差懸殊,帶有明顯的半事業半企業管理特點。據了解,全國尚未有地方院校餐飲企業已建立外聘員工與事業編制員工利益平等的薪酬分配體系,同工不同酬現象非常普遍,嚴重挫傷了外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并終將阻礙地方院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和餐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地方院校餐飲企業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 (一)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分配制度 參照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按各類人員對企業經營發展的作用、貢獻不同,分層次確定不同員工薪酬分配形式和薪酬標準。加大對核心層分配傾斜力度,提高關鍵性管理、技術崗位和高素質短缺人才崗位工資標準,合理確定普通層員工收入水平,保證各類人員薪酬與勞動力市場價位相一致,形成“凝聚核心、穩定骨干、激勵全體”,適用與不同類型員工的薪酬分配激勵機制,為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體系。 (二)以崗定薪 提倡推行各種形式的崗位工資制。進行科學的崗位設置、定員定額和崗位測評,做到以崗定薪。通過崗位權值區分不同崗位的區別,崗位權值相對固定,崗位人員可變。重實績、重貢獻,打破身份、職級界限,收益與貢獻、業績和效益掛鉤,合理拉開分配檔次,突出崗酬結合特點,從制度上杜絕論資排輩現象,充分體現“以崗定薪,易崗易薪”原則。 (三)堅持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按照“十六大”及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積極探索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各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分配方式,逐步建立多元化分配格局,實現利益重新分配。 堅持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原則,在收益中充分體現各生產要素投入對產出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要充分體現按知識、技術、管理要素進行分配精神。現代企業競爭,實際是員工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和知識含量的競爭。實踐證明,知識、技術、管理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研究探索薪酬分配的具體形式,應充分體現出知識、技術、管理在生產中的價值。 (四)正確處理經濟規律與教育規律關系 在餐飲體制改革過程中,地方院校餐飲企業要高度重視和把握好市場性與教育性關系,既要遵循經濟規律,追求經濟利益,同時也要服從于教育規律,堅持“三服務、兩育人”工作原則。把維護和發展師生利益作為薪酬分配改革根本,堅持高校餐飲姓“教”特性,尊重和服從高校后勤管理主體的決策和管理,堅持優質高效服務,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服務育人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