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制造業非致死性職業傷害流行特征分析
彭績 周海濱 周華
【摘要】 目的 了解金屬制造業非致死性職業傷害流行特征,為有效控制職業傷害的發生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7家金屬制造工廠中的2487名工人進行問卷調查,分析非致死性職業傷害發生特征和影響因素。結果 調查人群非致死性職業傷害的年發生率為1508%;事故類型以機器傷害(1680%)、物體打擊(1360%)和熱/火燙(1147%)為主;傷害部位主要為手指/腳趾(7816%)。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個性維度中的N分較高(情緒穩定性差)、年齡小、文化程度及技術等級低、采用計件/計時方式計算工資等因素,可使職業傷害發生的危險性升高。結論 職業傷害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 金屬制造業
職業傷害(occupational injury)系指職業人群在生產過程中由于職業性事故使人體組織結構受到損傷或某些功能喪失,它可造成缺勤、殘廢甚至死亡〔1〕。金屬制造業由于其行業特性,職業傷害發生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2〕,但國內金屬制造業非致死性傷害的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對深圳市寶安區金屬制造企業非致死性職業傷害發生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旨在為金屬制造業職業傷害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5年1~3月,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法,在深圳市寶安區130家金屬制造業工廠中,隨機抽取7家工廠(包括金屬結構制造業、建筑用金屬制造業和日用金屬制品業)作為調查現場,并將目標工廠的所有制造業工人作為本調查的研究對象。調查2004年1月~2004年12月發生的職業傷害。
12 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自行設計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1)一般情況,如性別、年齡、婚姻、收入等;(2)勞動衛生情況;(3)傷害發生情況;(4)個性心理特點:應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進行人格測量和分析〔3〕。EPQ是由P、E、N和L 4個量表共計85個問題組成。本次調查共調查2600人,獲得有效問卷2487份,有效率為9565%。
13 判定標準 (1)職業傷害定義〔2〕為在日常生產或檢修過程中發生事故而受傷(不包括中毒)的工人,并剔出由他人致傷或因職業傷害事故的死亡者。凡具有以下3種情況之一者,可定義為非致死性職業傷害:①到醫療單位診治,診斷為某一種損傷;②因傷休息(休工)1d以上;③因傷活動受限1d以上;(2)傷害類型劃分參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分類,并結合國內職業傷害流行病研究的常用分類〔2〕;(3)傷害部位分類按照世界勞工組織對職業性傷害與職業病分類編碼〔2〕;(4)EPQ問卷中:N維度:反映情緒穩定性,高分表明焦慮、擔憂,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以至出現不夠理智的行為;E維度:反映內外向人格傾向,高分表示人格外傾,好交際,喜歡刺激和冒險,情感易于沖動,低分表示人格內傾,好靜,不喜歡刺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P維度:反映某些與正常人不同的心境和行為特征,高分為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不近人情,與他人關系不佳;L維度:是測驗受試者的掩飾傾向,得分越高,反映受試者社會幼稚水平越高〔3〕。
14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庫,應用SAS 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共調查2487名在職員工,其中男性1606人,占6457%;女性881人,占3542%。性別比為182∶1。年齡17~47歲,平均(261±55)歲,其中21~30歲年齡組占618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6405%,高中和中專占3233%,大專及以上占193%,文盲及半文盲占109%。工齡1~14年,工齡中位數30年,其中工齡<3年者占5215%。以操作工居多,占6530%,其次為技工,占2099%,學徒工占1162%。
22 非致死性職業傷害發生情況
221 性別與年齡分布 調查的2487人中,發生非致死性職業傷害者375人,年非致死性職業傷害發生率為1508%。無論男女,傷害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16~20歲組傷害發生率最高,占2099%;21~30歲組占1437%,31~40歲組占1278%,41歲組傷害發生率最低,占7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427,P=0001)。男性非致死性職業傷害發生率為1868%,女性為851%,男性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925,P=0001)。
222 傷害發生原因 前4位傷害發生原因依次為:機器傷害占1680%,物體打擊占1360%,熱/火燙占1147%,跌倒/跌落占427%。這4種原因引起的傷害占總傷害數的4957%。
223 傷害類型(表1) 將職業傷害種類分為7類,其中前5位傷害類型依次是擦傷、其他傷、切割傷、灼燙傷和挫傷,擦傷、切割傷之和占總數的5973%。男、女性傷害類型分布基本一致。
表1 非致死性職業傷害類型分布(略)
224 受傷部位 傷害發生部位前3位為手指/腳趾、上肢、面頜頸部位,分別為7840%,667%和613%,占總數的9120%。男、女性受傷部位順位基本一致(χ2=5923,P=03147)。
225 傷害誤工情況 在受傷后,有230人次未休息,占6133%;休息半天和休息1~3d者分別占1387%和960%;還有18人次休息4~7d,占480%;39人次休息7d以上,占1040%。
23 非致死性職業傷害影響因素分析
231 單因素分析 本研究將導致職業傷害發生的影響因素分為社會經濟因素、工作因素和心理因素3大類,其中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婚姻、文化程度、月均收入、是否飲酒、是否抽煙;工作因素包括工齡、就業類型、技術等級、工資計算方式和就業地點。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工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是否抽煙、工齡、技術等級、工資計算方式和個性特征(N維度得分和P維度得分)10個因素與非致死性職業傷害的發生顯著相關。
232 多因素分析(表2) 結果顯示,有5個變量進入Logistic回歸模型,分別是年齡、文化程度、技術等級、工資計算方式為計時/計件和個性N維度得分。其中,工資計算方式采用計時/計件相對其他方式而言,發生職業傷害的可能性更大(OR=158);同時情緒穩定性(N維度)得分越高,發生職業傷害的可能性越大(OR=120);而年齡越大、文化程度越高以及技術等級越高,對職業傷害的發生是保護性因素。
表2 多元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略)
3 討論
在世界范圍內,傷害已成為造成死亡和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6〕。金屬制造業傷害由于其行業特點,職業傷害發生率高于其他行業。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年均非致死性職業傷害發生率為1508%,低于瑞典的相關研究(2229%)〔2〕,高于國內化工行業的相關調查(23%)〔6〕。本次調查非致死性傷害發生的直接原因以機器傷害為主,傷害部位以手指/腳趾、上肢、面頜頸部位為主,充分體現了金屬制造業的特點。職業傷害可累及全身各部位,但依行業、工種的不同而異。Fingar〔7〕報告,在制造業、服務業、木工行業等職業人群中,受傷部位以手指、手最為常見,與本研究的結果類似。金屬制造業非致死性職業傷害發生影響因素分析表明,年齡越大、文化程度和技術等級越高職業傷害發生的危險性越小,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工齡相對越長,工作的熟練程度增加。文化程度較低者發生傷害的危險性較高,一方面文化程度直接影響了操作技術,另一方面文化程度較低者也較容易忽視安全行為。技術等級對職業傷害發生的影響,是因為技術等級低者,為外來勞務工和臨時工,這些職工多為社會經濟地位和自我保護意識差,工作技能掌握程度差,缺乏改變不良勞動條件的能力〔8〕。本研究還發現,工資計算方式采用計件/計時制,相對其他計算方式(按月、按日),可導致職業傷害的發生率增加,這是由于計件/計時制易導致工人為增加其收入,忽視安全生產規章制度,而延長工作時間所致。研究結果顯示,和未發生傷害的工人相比,發生傷害的工人情緒穩定性較差(N分較高),說明其比較容易焦慮、緊張,有較強烈的情緒。可見,容易發生職業傷害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心理特質。
【參考文獻】 〔1〕 PO Bylund,Ulf Bjornstig.Occupational injures and their long term consequences among mechanics and construction metal workers[J].Safety Science,1998,28(1):45-58. 〔2〕 王聲氵勇,黃道慶.傷害的預防和控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31-449. 〔3〕 龔耀先.修訂艾森克個性問卷手冊[M].長沙:湖南醫學院,1986:18-85. 〔4〕 信長星.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年鑒[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117-119. 〔5〕 楊功煥,周脈耕,黃正京,等.中國人群1991-2000年傷害死亡的流行趨勢和疾病負擔[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3):193-198. 〔6〕 傅華,朱靳良.職業傷害總估校正發生率及職業傷害發生時間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5,5(Suppl):195-199. 〔7〕 Fingar AR,Hopkins RS,Nelson M,et al.Workrelated injuries in Athens County 1982 to 1992[J].Occup Med,1992,34(8):779-787. 〔8〕 劉金英,高曉虹,李曉楓,等.某港口企業職業傷害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8):997-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