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分支介紹(2)——勞動經濟學
佚名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投入的經濟效益,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經濟問題的經濟學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勞動投入費用,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勞資雇傭關系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此相聯系,勞工問題日益突出,勞工運動不斷發展 ,這是勞動經濟學得以產生的社會背景。
19世紀中葉,勞工政策一詞開始在經濟學著作中出現。此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把勞工政策作為社會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力圖通過一定的勞工政策來緩和勞資矛盾,以保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
勞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資標準及最低工資的制度,勞動時間的規定,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社會就業的指導,職業技術教育,勞動條件的監督,勞資糾紛的調解,工廠法、工會法、罷工法、勞資關系法,等等。
20世紀初,美國管理學家泰羅進行了勞動定額和以勞動定額為基礎的差別計件工資制的實驗,并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等著作,這些對微觀勞動管理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925年出版的美國布盧姆的《勞動經濟學》,包括就業、工資、勞資關系、勞工運動、勞動立法等主要內容。
1929~1933年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致使勞工問題極端尖銳化。此后,勞動經濟學有了較大發展。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和“非自愿失業”概念的提出,對勞動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此外,西方現代管理方法的研究,例如行為科學、工效學等學科的發展,出不斷豐富著勞動經濟管理的內容。
新中國建立前,勞動經濟學在中國已得到了初步傳播。1928年,日本北澤新次郎的《勞動經濟論》譯本在中國出版。1929年出版的陳達的《中國勞工問題》一書,論述了中國勞工問題的歷史、現狀和解決途徑。1931年,朱通九的《勞動經濟》一書出版。朱通九認為,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者的經濟行為的科學。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還出版了一批有關勞工問題的社會學著作與法學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勞動經濟學的內容。
勞動經濟學主要研究勞動力再生產,包括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
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包括勞動力資源的人口基礎,勞動力的結構,勞動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長期平衡;
勞動就業,包括就業的宏觀經濟目標和宏觀社會目標,就業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就業與工資的關系,待業及其類型,就業前培訓和就業后培訓;
勞動力的宏觀管理,包括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勞務市場及其管理,勞動力管理體制;
勞動力的微觀管理,包括勞動的分工與協作,勞動組織與人員配備,勞動定額與勞動計量,勞動環境與人體保護;
工資,包括影響工資的因素,工資職能,工資形式,工資水平,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最低工資與最高工資,工資差別;
勞動保險中的經濟問題,包括疾病工傷、老年退休等社會保險中的經濟問題;
勞動效率,包括影響勞動效率的因素,提高勞動效率的途徑,微觀勞動效率與宏觀勞動效率及其相互關系等等。
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為,由于勞動經濟學是在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具體經濟科學,它應研究生產關系中直接與勞動有關的部分,即研究生產關系中的勞動關系。這種勞動關系包括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勞動的分工與協作形式、對勞動者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形式等主要內容。
勞動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和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及其他專業經濟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也有一定的聯系。
在以勞動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各門學科中,勞動經濟學居于重要的地位。這些學科包括:勞動經濟學、勞動法學、勞動衛生學、勞動保護學、勞動生理學、勞動心理學、勞動管理學、勞動社會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