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業博弈大客戶之:民女嫁貴夫
張楓
不同的廠商合作方式不同,合作的緊密程度也不盡相同,同一廠商不同時期的緊密程度也不相同,有時像夫妻,有時像婆媳,有時是朋友,有時又是對手,他們仿佛是一對歡喜冤家,有些患難與共,牽手走到白頭;有些勞燕分飛、反目成仇;有些激情一時,最終難免分道揚鑣,有些看似平平淡淡若即若離,卻相安無事一路走來。
其實所有廠商合作的主要癥結點不外乎:投入產出問題、區域保護(和代理權)問題、市場推廣問題和結算問題,歸根結底其實是彼此誠信的問題。
在雙方合作的過程中企業主要怕:費用不真實、投入無產出、代理商不否執行企業的戰略決策、結算不及時、客戶不忠誠。而客戶主要怕:企業沒有持續的各種市場支持、費用核銷不及時、企業不忠誠、渠道保護不利等等。
廠商到底該如何相處?這一直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因為他們天天都在相處,天天都磕磕絆絆已成常態,但當雙方核心利益受到損害時、當某個坎過不去時,這個問題就成了問題。如何化解這揪扯不清的種種矛盾,如何在矛盾中尋找共同的目標,企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經銷商,經銷商又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本文將為你做出解答。
小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品牌知名度不高、網絡不健全、資金實力弱,因此,很多小企業在尋找經銷商時往往找那些網絡健全、渠道控制力強、在區域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客戶作為自己合作的首選,但問題恰恰就出現在這里。
客大欺店 小企業沒有話語權
小企業與大客戶的合作往往處于被動,甚至有點低三下四求人的味道。如以預約見面為例,幾乎沒有幾個是順利的,要么不給見面,要么見面的不是決策者,有的甚至預約了幾次才開始基本的談判。小企業在博弈的開始就未能把自己放在與代理商對等的位置,處于下風也理所當然,說是雙方的談判,實際上是大客戶提出什么條件,小企業都要無條件接受,根本沒有話語權可言。
費用真假難分辨 淪為大客戶提款機
A企業是安徽一家生產副食品的區域性品牌,規模不過五千萬,現有的銷售渠道主要為傳統渠道,但隨著KA連鎖等現代渠道的興起,再加上企業需要向外擴張,A企業就把第一步的擴張計劃放在上海,企業決定在上海尋找一家代理商以便操作上海的KA連鎖賣場。經過尋找和洽談,企業找到了B客戶,計劃讓B操作L賣場、S賣場和D賣場在華東區地所有門店,此時,B客戶拿出了上述賣場的一大堆費用單,比如:開戶費、品牌費、條碼費、檢測費等,而且條碼費都是按單店收取,這樣算下來,操作這三個系統所需費用約一百萬,而且需要企業一次性以現金形式支付,由于沒有操作賣場經驗,A企業只能按B客戶提出來的條件照單全收,產品還沒有形成銷售,一百萬的真金白銀卻丟出去了。其實,在上述費用中,B客戶至少賺取30%的費用差額,B客戶已經操作上述系統,開戶費本身就是不存在或不須再繳納,上述3家只有一家收取品牌費,且費用也沒這么高,條碼費更是差額巨大,第一,賣場并未有按B客戶報給企業的額度去收取,換而言之,條碼費收取標準被B客戶人為抬高了;第二,很多賣場的條碼費是可以打包收取的,而打包的費用遠遠低于單品單店收取的費用。
從簽訂合同那一刻起,大客戶的各類費用單像雪花一樣的飄過來,如果費用都是真實的倒也無可厚非,但費用單的水分很大,可企業自己沒有能力操作,上賊船容易下來難,如鯁在喉,吞不下,吐不出,只能眼睜睜做冤大頭。
妻妾太多受冷落 市場推廣舉步維艱
什么是大客戶?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手里品牌多、單品豐富。但大客戶的優勢,往往成為小企業的劣勢,小品牌沒有銷量、市場投入不夠、產品的銷售拉力小,難以引起大客戶的關注。做生不如做熟,誰也不想做出力不一定討好的事情,你企業有人關注、有人協助,大客戶的資源配置就能爭取一些,否則沒人關注你的生死,雖然看似找到一棵大樹,卻沒有得到蔭蔽,凡事還需要自己身體力行,未能實現借勢的目的。小企業要記住:客戶大,不代表你的產品就可以做的大。
貨款回收不及時,企業資金周轉難
C企業的老總向我大倒苦水,說自己企業的銷量在不斷擴大,但資金卻越來越緊張,連買原料的錢都成了問題,流動資金幾乎到了斷裂的程度。C企業是一家從事調味品的家族式小企業,既沒品牌知名度也沒有銷售隊伍,其產品覆蓋的市場范圍也比較小,只龜縮在企業所在的市縣區域,但隨著現有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想尋求業績的增長,必須走出原有的區域,向全國擴張,但擴張談何容易。于是,他想用找當地最大的客戶來彌補自己在管理、渠道、人員、推廣等方面的短板,但為了合作,必須要犧牲掉很多,比如:價格、賬期、進店支持等等。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價格低,無非是利潤低,不至于資金這么緊張,費用支持也不至于,因為畢竟有銷量作為支撐,那么,問題極有可能出現在結算上,我就問這個老板全年銷售額和應收款的比例,結果,老板這才算了一下,說一年3千多萬的銷售,應收達近1500萬,后期開發的這些大客戶,結算期都是2個月以上,有的到期仍不能及時支付,搞得這個老板很被動,停貨吧不敢,前期的投入太多了;不停吧,資金窟窿越來越大,于是越做越累、越做越感覺沒錢。
流動資金像企業的血液,貨款的及時回收是一個企業現金流的保障,貨款回收不及時,血流干了,資金鏈斷裂,企業也就無以為續。所以說,賬期是企業與客戶合作的基本前提,這個談不攏其他一切免談。現實中小企業的資金回收往往不盡如人意,講究點的大客戶一個月,狠一點的兩三個月都有可能,很多大客戶甚至會以各種理由延期支付,或在支付的過程中以各種理由克扣貨款,一部分變成了費用發票,回到企業手中的寥寥無幾。賬期就像小企業的一個噩夢,逃也逃不掉。
美好的理想 殘酷的現實
很多企業會這樣計算投入和產出:花一大筆錢,進幾百家終端,按每店一天一個單品賣一個,這么多單品、這么多門店,還愁沒有銷量?但現實往往就是這么殘酷,前期高額費用的投入企業也認了、忍了,但可怕的是投入之后沒反應,市場連企業預想的最低銷量都沒有達到,利潤更無從談起。市場無情的畫了一張大餅,火熱的理想卻被一盆盆冷水澆滅,這種煎熬和結果恐怕是企業始料不及的。
退貨?退禍?
對于任何企業的銷售部門而言,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客戶源源不斷的退貨,對大企業如此,對小企業更是如此。與大客戶的合作,合同上一般會鮮明的標注:無條件退貨,就是這5個字,給企業埋下了多少難言的禍根,害死了多少銷售人。
小Q是X公司新走馬上任的營銷總監,企業招他的目的就是開疆擴土。小Q也躊躇滿志,新官上任想好好表現一下,想做出點業績來證明自己。由于自身的銷售隊伍還很小,于是與老板商定,借助自己原有的客戶資源,尋找區域大客戶操作市場,短時間內就可以建立渠道,形成較高的鋪市率,老板也力挺這種操作方式。于是,小Q親自上陣,去開發一些區域有影響力的客戶,當然,這些客戶很給小Q面子,合作自然不在話下,但合作的條件上寸步不讓,特別是對于X公司這樣一個新品牌、新產品,客戶要求必須無條件退貨,通過與老板溝通認為:只要貨能鋪下去,還愁賣不掉嗎,就是有退貨,也不會太多。抱著這種思想,X企業答應了客戶無條件退貨的要求,客戶沒有了后顧之憂,開始大量的訂貨,根本不考慮市場的實際現狀,能賣的、不能賣的單品全部下了訂單。老板看到貨物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又源源不斷的運送到了客戶的倉庫也特別高興。但情況并沒有想象的美好,客戶由于單品選擇不對、庫存量過大導致產品日期過了超市驗收日期標準、產品保管不善、后期維護不到位等因素,半年后,鋪出產品開始源源不斷地退到客戶的倉庫,打了小Q一個措手不及,不退吧,合同有約定,退吧,公司老板哪里怎么交代?結果可想而知,貨物全部退回了公司,面對一堆爛貨,公司所有部門的矛頭都指向了小Q,盡管這種合作方式老板也是同意的,但老板是沒有錯的,最后的錯都歸結到小Q身上,可憐的小Q還沒來的暖熱自己的座椅,就不得不灰頭灰臉地離開X公司。
悲情小企業 想說再見不容易
很多小企業這樣煎熬了兩三年,也曾想抽身,也想與大客戶說再見,但想說再見是何其之難。一方面,產品都已經導入市場,因為維護不好、推廣不到位導致銷量不佳,品牌更無從談起,前期的投入都會打了水漂,想再找個下家,但品牌形象已經受損,前期不如人意的市場表現大家已知,誰也不愿意接受這看似燙手的山芋和留下的爛攤子。另一方面,如果客戶不同意退出,肯定又會提出不合作的種種條件和刁難,代理權已經奉送給對方,終止合作,還面臨賠償和法律責任風險,即使不合作也會有大批的退貨,未收回的貨款還能收回多少?又有多少會成為呆賬、壞賬?(作者為江蘇小康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在第八屆中國杰出營銷人金鼎獎中獲杰出營銷總監獎)
小貼士:由于話語權的不對稱及小企業自身存在的種種缺陷,想要大客戶愛你并不容易,受傷的往往總是小企業。在大客戶妻妾成群的品牌中,小企業備受冷落和欺壓。
后記:“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小企業一旦錯嫁門戶不對的大客戶,往往受盡委屈和不公平待遇,東風總被西風壓倒,既不敢怒也不敢言,身心俱受煎熬。但世上不乏“有情郎”,有情有義的“貴夫”也大有人在。“民女”如何俘獲“貴夫”心,請看下篇廠商合作之道之《小企業博弈大客戶之:民女如何釣取金龜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