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CPI浮動看我國宏觀經濟的調控策略
張宏偉
摘要: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近年來,CPI指數有三次大起大落,就2010年來看,由于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指數在創新高,上半年由于八項指標的不穩定性造成CPI大幅上漲,下半年物價瘋漲使得指數前景不佳。本文就目前CPI指數浮動狀況結合我國現行宏觀調控政策做一些大膽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CPI宏觀經濟宏觀調控 1 CPI指數上漲原因及其整體走勢 中國的CPI指數是依據目前居民家庭消費項目而構成的。按食品、煙酒及其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醫療保健、個人用品、交通與通信、娛樂和教育文化和居住這主要幾項及相應的服務價格來平均計算的。從這幾項指數來看,上半年CPI的上漲主要與食品價格上漲有關。CPI漲幅最高的是5月和7月兩月,也是食品漲幅最大的時期。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CPI計算中,食品價格所占的比重也最大,食品價格的上漲必定會給CPI指數帶來直接的影響。根據統計數據對比和推算,就上半年5月份來看,CPI漲幅為3.1%,而食品價格的上漲就占到整個CPI漲幅的71.0%;而7月份CPI3.3%漲幅中,食品價格占到了CPI整個74.2%。其次,在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同時,也帶來了居住類物品和服務行業價格的上漲,導致上半年CPI持續走高。在同樣5月份和7月份CPI指數最高的兩月中,居住類物品和服務價格漲幅為5.0%和4.8%,僅次于食品價格。這項指數本就在我國CPI計算中占10%的比重,按這一標準計算,其在5月和7月CPI的整體漲幅中分別占到16.1%和14.5%。 上述所分析兩項加和占5月河7月CPI指數整個漲幅的87.1%和88.7%,可見比重之大,影響之深。2010下半年CPI指數依然居高不下,其最大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形勢欠妥的農業生產,從八項CPI權算指數來看,依然是食品和居住價格對CPI影響很大。與9月份相比,目前24種農業產品價格呈不同程度上漲,11月初國家發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價格監測情況,在監測的31種產品中,有近80%食品價格上漲。從12月頒布的CPI走勢圖來看,下半年9月到10月之間CPI有趨平現象產生,11月到12月CPI指數繼續斜向攀升,這個現象不僅與上一季主流推斷CPI指數先高后低的狀態背道而馳,且開始預警我國經濟形勢的二次探底。 2 CPI指數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通過2010年九月份的數據可以看出,由于CPI指數的上升農產品物價80%上升,其中黃瓜和西瓜的漲幅最高。CPI指數過高比較容易引起通貨膨脹,從而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縮水,居民的購買力也就跟著下降,社會的福利水平也會下降。CPI指數的上升,也就意味著農業成本的投入加大,工業生產原材料的價格也就必然上升。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果僅僅是CPI指數上升了,而PPI指數(工業品物價指數)下降,不變或略微上升,則會導致生產者利潤上升,從而促使他們擴大生產,社會供給也就增加了,在市場的調節下,物價會下跌,CPI會自動回落。對于商家和企業等經營者來說,過高的CPI指數,導致了物價上漲購買力下降,如果生產者不對其增加讓利幅度,而是根據市場調節的物價進行銷售,那么可能會出現經營者的大幅度虧損。因此,CPI指數的上升,也隨之帶來了更進一步的物價上漲,對CPI的宏觀調控,是遏制由于物價過度上漲引發社會不安定因素的重要手段。 CPI指數下降會使我國消費品物價下跌,促使人們能夠擁有更多的剩余資金購買產品,所以整體的社會購買力也就提升了。當然,社會的福利水平也會提高。但是這種提高并不是完全的沒有危害,和其過度上升相反,CPI指數下降對產品生產者就會產生不利影響,生產者的利潤直接降低,導致生產積極性受挫,因而減少供給,從而使得其減少工人雇用量節約勞動成本,社會的失業率就會上升。對于商家或者企業等經營者卻是有利的,大眾的購買力上升了,帶動了產品的銷售,直接促使銷量增加利潤增長。但與此同時間接導致政府稅收的增加,經濟的增長速度加快。 3 關于宏觀調控策略的幾點思考 CPI指數的走高與價格問題關系緊密,價格大范圍的浮動是CPI變化最明顯的標志。下半年我國各類物價水平居高不下,輻射范圍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人群擴大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因此我國下半年宏觀調控策略著力點主要在于加大對價格控制的力度,物價水平的穩定對一個社會的穩健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有效控制物價水平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平衡勞動分配和居民收入問題。 3.1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困局 我國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由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農業生產受到自然災害和不利條件的影響,生產問題已經導致24種農產品的大幅上漲,成為CPI走高的一大因素,也是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一大問題,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原因與我國近兩年來遭受各種自然災害嚴重的客觀事實也有直接關系。除此之外,其他由于08年金融危機和我國常年不穩定的宏觀環境帶來的后危機影響一方面使得CPI問題更加凸顯,另一方面CPI問題又使這些問題也更加凸顯。 3.1.1 經濟刺激政策。目前呈現出資源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漲現狀,如要維持經濟高增速,政府的刺激政策應加大力度,但由此又加大資產泡沫和通脹壓力,若政府宏觀調控將刺激政策退出,又會導致經濟增速下滑,局部地區經濟出現衰退,我國經濟今年以來已經出現“滯漲”,刺激政策的退出會繼續加重這個問題,在CPI居高不下的形勢下,人民生活更加困難。 3.1.2 擴大內需。以擴大內需為基本的立足點,大規模的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擴大消費需求,以達到降低物價,減緩通貨膨脹,達到降低CPI指數的目的。在國際市場上需求大量減少的情況下,積極的擴大國內需求顯得尤為重要。國家啟動實施了高達4萬億人民幣的兩年投資計劃,其中中央政府直接投資1.18萬億元人民幣,重點投入在重大民生工程,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關系全局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社會資金,民間資本投向了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從而帶動了社會整體資金的流動,平穩調節社會市場中出現的問題,以達到消除社會經濟發展中導致CPI指數不斷上升的不利因素。 3.2 寬松貨幣政策 現行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時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出臺,從當前國內經濟情況看,對我國經濟迅速擺脫金融危機后影響有積極促進作用。而過度的寬松貨幣政策則會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上漲,房地產泡沫不斷膨脹,就政府預計在明年將房地產部分項目加入CPI指數中為考慮,這樣情勢必使明年CPI再繼續走高。 目前多位專家開始擔憂中國經濟二次探底或硬性阻止通脹,而CPI指數目前早已突破4%,通脹率也已攀至10%以上,進入惡性階段。 鑒于當前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在貨幣政策方面暫且不會加息,現在經濟仍沒有出現明顯過熱現象,房地產政策方面將繼續加大調控力度,遏制房價過快增長。而政策選擇有三方面的約束條件。其一,均衡目標。在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結構失衡問題,突出的表現在產能過剩,投資消費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所以挑戰結構需把這些結構性矛盾導致的失衡問題進行緩解,均衡目標是第一目標。其二,效率目標。向降低成本擴大投資方向努力,向依靠技術創新帶動經濟增長方向轉變。其三,資源和環境。也就是要加大力度解決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