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亂局:何去何從的中國經濟[上]—2001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回顧和宏觀展望
瀟霖
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國際經濟暴露出不穩的征兆,美國經濟陡然從“新經濟”的光環中,跌落到衰退的邊緣。世界經濟陷入大亂局,難道上個世紀30年代的產品過剩、需求不足情形將重現于整個世界?難道取代牛奶倒進海里的,也許是天之驕子式的硅片亦將棄于山谷?
也許我們與歐美經濟不在同一戰壕,卻注定在同一地球,置身此局中,中國經濟正面臨最嚴峻的外部壓力,是覆巢無完卵,還是如不周山立?
上半年的中國經濟,可謂逆風飛揚,在出口失色之際,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已悄然浮現,下半年中國經濟也仍然將“微妙”地平穩,這恰是改革開放進行到尖鋒時刻的恰當背景。
“熱宏觀”和“冷微觀”的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一、 世界經濟大亂局:滯脹?衰退?失速?
世界經濟看來正陷入久違的大亂局中,人們目前喋喋不休地爭論著的,不是世界經濟的曙光在哪里,而是黑夜有沒有到盡頭。早在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發表驚人之作――《蕭條經濟學的回歸》,警告可能出現的全球性經濟蕭條,當時美國“新經濟”正方興未艾,而亞洲亦舔干了自己的傷口,出現“V字形復蘇。然而,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美國高科技股票象可憐的“自殺鯨”一樣接連表演“高臺跳水”,企業家、投資家們無不看得驚心動魄。悲觀預言由此相繼而來。摩根斯坦利一反常態,不再“兜售繁榮”,而是宣稱“需求休克”,警告全球經濟有可能面臨長期衰退。美國《商業周刊》作為“新經濟”的最大吹鼓手,曾刊文說“新經濟消除了經濟周期”,現在卻以號稱為“新經濟新知”的曼德爾編輯為急先鋒,拋出新著《即將到來的互聯網大蕭條》。世界經濟怎么了?
1、美國經濟:可怕的并不是在大峽谷中下落,而是不知道下落到何時是谷底。以美國而言,美國商務部預期美國經濟在2001年第一季度將增長2%,公布的數字卻只有出乎意料的1.3%,最近更修正為1.2%,而公眾的預期更悲觀,以為實際上只增長了0.5%而已。國際貨幣基金在其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已經將對美國2001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原來的1.7%下調到1.5%,而對2002年的增長預期更從 4.2%陡降到 2.5%。目前美聯儲的連續6次降息為什么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這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這顯示出美聯儲沒有看到美國經濟的底部在何處,降息反而惡化了市場預期;二是這顯示出美國經濟“長腿”變短容易(新經濟投資疲弱、市場萎縮地擠出泡沫容易),但“短腿”變長艱難(“空心化”的傳統產業難以重新夯實)。因此,過去8年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發動機的美國經濟可能處于熄火或半熄火的狀態,并步入“L”型中期調整。
2、歐洲經濟:“從不受影響”到“不可否認的事實”的尷尬。在2001年初,歐盟曾驕傲地宣布:歐洲經濟不受美國的影響。歐盟委員會今年4月發表的經濟預測報告樂觀地宣稱,2001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8%,2002年將達到2.9%。然而,歐元區12國財政和經濟部長目前無奈地承認,由于美日經濟不斷減速,歐洲經濟經濟增勢減弱已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而且其強度“出乎意料之外”。 2000年歐盟經濟增長達3.4%,是近十年以來的最高速度,但2001年的經濟表現卻差強人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其2001年經濟增長速度僅為2.4%,最近的數據顯示,歐洲的主心骨德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目前的經濟形勢也不妙,德國政府已把對經濟增長的預測下調至2%,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洛朗·法比尤斯則預計,法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不足2.5%,遠低于早先預計的3.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德國經濟增長的預測數則僅為1.9%。與此同時,歐盟的失業率卻在令人不安地上升。
3、日本經濟:當日本的經濟巨頭把中國的大蔥和大蒜視為生死攸關的挑戰時,我們真的為日本經濟擔憂了!市場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容不得矯飾,對其無非有三種態度,一是“駕馭市場”,即政府以為自己可以俯視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可以通過所謂“強政府”的“產業政策”來超越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二是“增強市場”,即政府以為市場是某種外在變量,可以通過關系型融資等奇思妙想來使得“市場機制”更銳利;三是“緊隨市場”,即政府承認自己經濟干預能力的有限性,只是遵從市場信號盡量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迄今為止,試圖駕馭和增強市場的國家毫無例外地已在承受市場的嚴厲懲罰,其中尤以日本為甚,財政已經擴張至極至;而貨幣則更曾達“零利率”的尷尬,但日本經濟硬是毫無反映,財政貨幣雙失靈。日本自從小泉政權亮相以來,已經坦言將在未來3-5年內不看重GDP增長指標,而全力重構日本經濟,但至今則仍為“景氣優先”還是“結構優先”在吵鬧不休。對于日本經濟,我們已經陷入了深深的誤區:也許我們并不能用80年代初如日中天的日本經濟來衡量現在的日本經濟,否則我們將以為其經濟永遠處于衰退之中;如同我們不能用歷史新高的股市綜合指數來衡量股市,否則我們將總以為現在的股市在漫漫熊市中,日本經濟僅僅是洗去了鉛華的常態,并且難以再回復到光彩照人的韶華之中。
4、亞洲經濟:曾經夢想的“21世紀是亞洲世紀”已經遙不可及,誰來領導亞洲?面對已經整合的歐盟,以及正在整合的美洲經濟,亞洲經濟滑落到分崩離析之中?!妒サ貋喐缧浴泛汀缎袆佑媱潯凤@示出目前的大勢是:2005年1月1號作為談判達成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的最后期限,并在2005年年底前由各國審議通過,正式生效。這樣,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包括北美、南美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34個國家,涵蓋8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5%。如此歐盟、美洲自由貿易區和APEC三大區域性組織構成全球貿易和投資基本架構的格局將基本確立??梢灶A期的是,美國自身的政治經濟的困擾、對拉美后院的傳統重視、以及對APEC非制度化的清談而不務實的失望,必然使其對充當整合亞洲經濟的熱情多少有些冷卻,而產生新一波的面向美洲內部的貿易轉移和投資轉移,即美國在選擇貿易和投資伙伴時,會將美洲國家置于更優先的地步,對東亞國家顯然意味著某種程度的“擠出”。由于亞洲經濟一體化明顯滯后于歐盟和美洲,并且美、日、中等大國對機制化的亞洲經濟合作態度曖昧,利益紛爭。亞洲經濟,因為缺乏清晰可信的領導者,無人填補美國因啟動FTAA而對APEC喪失的熱情和形成的真空;無人勇于改進APEC的清談和制度建設遲緩。亞洲似乎仍是半個世紀前,邱吉爾曾經說的那樣:亞洲?那只是個地理概念!似乎誰都沒有看到一個社會經濟生活和諧的亞洲。世界看到的,已是更為分崩離析、而不是更為整合的亞洲經濟。
5、世界經濟:是滯脹?是衰退?還是急劇失速?對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大致有三種判斷,一是從高速增長意外地突然失速(sudden slowdown);二是已經陷入到經濟衰退中 (recession)甚至是大蕭條又回來了;三是我們重新回到了20世紀70年代全球性的經濟癌癥-----滯脹(stagflation)中。在盡可能理性和冷靜之后,我們認為世界經濟在急劇失速之中,至于衰退則是目前仍是可能性尚非普遍的現實性;而滯脹,則多少還有些遙遠。下表顯示出世界經濟增長的確有明顯的放緩跡象。
表1、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變動(單位:%)
時間/GDP%
美國 歐盟 德國 法國 英國 日本 中國
2001.
(1-3) 1.3 2.0 1.5 2.0 1.7 -0.8 8.1
2001 1.6 2.2 1.6 2.4 2.2 0.5 7.3
2002 2.9 2.5 2.3 2.5 2.7 1.3 7.5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2001-05-21.
至于世界性經濟衰退,至今仍然只是有待證實的預言。30歲以上的人們對經濟衰退印象最深的就是“牛奶倒進海里”的畫面,那是從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政治經濟學教師的講解中得來的刻骨印象。如果21世紀初衰退重演,則也許天之驕子式的硅片亦將棄于山谷,類似于上個世紀30年代的產品過剩、需求不足情形將重現于整個世界,并成為中長期全球經濟的大敵!經濟衰退在若隱若現之際,通貨膨脹的威脅已悄然降臨。2001年5月,G7的通脹率已從1999年初的1%上升至2.8%,這是8年來的最高水平。其中美國通脹率從1999年的1.6%上升到2001年5月的3.6%,歐元區國家通脹率從0.8%上升至3.4%。這使人們不能不警惕世界經濟重蹈20世紀70年代的覆轍。我們尚可幸運的是:西方國家通貨膨脹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扣除能源、食品價格因素后的核心通脹,在美國為2.5%,在歐元為2.1%,日本尚在通貨緊縮之中。世界經濟的大亂局,是新經濟光環不再帶來的全球性振蕩;是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陰影再度聚攏;是亞洲經濟再度邊緣化的威脅。此際中國經濟往何處去?
二、世界經濟亂局里的中國:憂思何在?驚喜何在?
世界經濟亂局,迫使中國面臨較之亞洲金融危機更為險峻的外部環境,盡管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也許不在同一條戰壕,但無疑卻在同一個經濟增長失速的地球上,全球化的迅速推進,和20年來我國經濟已經從封閉走向開放型大國經濟,因此,世界經濟增長失速將通過貿易和投資等多種渠道傳遞和影響我國。憂慮者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君不見,阿根廷已陷入金融危機的困苦中,新加坡正跌落到11年來最糟糕的經濟狀況,而臺灣,泰國、菲律賓等經濟體,則有山雨欲來、黑云壓城的意思。而有人則說,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多年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