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

佚名

一、顛倒黑白的錯誤導向

1999年10月30日《農機化報》發表了大篇幅文章"黑風暴啟示錄",在編者按中寫到"中華民族創造過古老燦爛的農業文明,我國的旱作農業已有幾千年之久,其完善的翻耕模式已是我們每個老農祖代相傳的'傳家寶'。到了,與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傳統耕作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已充分顯現,它的路似乎已走到了盡頭"。在這篇文章中有一段話:"李博士說,我國旱作農業歷史有幾千年漫長的歷史,形成了一套經典的精耕細作。可以說,直至,我們仍在沿用祖宗傳下來的鏵式犁翻耕模式。這種模式從古代至近代,在土地開墾面積有限、采用人畜力耕作并施用大量有機肥以及生態環境未受到很大損害的條件下,可以取得不錯的收成。到了現代以后,由于社會需求增加,為獲取更多的糧食,人們不得不盡可能的開墾土地并大量施用化肥、農藥,以致造成生態環境的惡性連鎖反應,各種災害頻發。這種耕作方法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貧瘠化是顯而易見的,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模式。"由此,在這種錯誤導向下,"大力推廣免耕法""精耕細作違背","洋人教中國人種地"等文章紛紛出籠。

2002年4月9日《中國農機化報》在整版篇幅討論保護性耕作的《編者按》中說"……免耕法即保護性耕作法……";直接提出"保護性耕作不是簡單地增加一項新生產技術,而是一場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2002年12月24日《中國農機化報》又發表了文章"保護性耕作 農哈哈帶頭免耕",報道河北農哈哈機械有限公司"投資千萬元"為保護性耕作開發免耕播種機。

我們看不能以其名字就給予定論,而應看其和實質。同樣,我們評價保護性耕作這"一場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首先應明確其概念及其內涵實質,以及他對中國農業究竟產生什麼樣的?那么,什麼是"保護性耕作"呢?從2002年3月中國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合編的"國家跨越計劃項目保護性耕作的技術培訓講義"中定義為:"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并主要用農藥來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一種耕作技術","他的前身叫免耕法";"1980年開始,美國根據地表秸稈殘茬覆蓋量的多少,把土壤耕作分為三類模式。(1)播后地面覆蓋率<15%深松或翻耕加表土耕作,稱為傳統模式;(2)播后地面覆蓋率在15%-30%,多次表土耕作,稱為少耕;(3) 播后地面覆蓋率>30%,免耕播前一次表土作業,除草劑除草,稱保護性耕作。"(見上述推廣培訓講義,第1、13頁)

保護性耕作反對的是"傳統模式",也不提倡"少耕",大力推廣的是免耕法。

這些文章的錯誤之處是:

1.把西方的鏵式犁翻耕模式錯誤地強加在中國老農和我們老祖宗頭上;

2.不知道我國祖代相傳的傳統犁鏵是三角犁鏵,把西方的鏵式犁偷梁換柱說成是中國傳統犁鏵,從根本上就錯了;

3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態觀是我國五千年農業持續發展的傳統法寶,把西方鏵式犁造成的弊端硬加在我們的祖宗頭上,從本質上是歪曲歷史真相;

4.作者不懂什么是"精耕細作"?什么是中國的傳統犁鏵?什么是西方的傳統犁鏵?什么是持續發展?卻在大膽而盲目的進行批判,進而對中國農耕的方向進行誤導,這是對科學不負責任的態度!更令人不解的是,這不僅僅只是發幾篇文章,而是作為培訓農民的"教科書",教中國農民怎樣用免耕法種地。真是"天方夜譚"。

二、中國的傳統犁鏵是三角犁鏵,而不是翻耕的鏵式犁

中國與歐洲和非洲不同,農業歷史悠久,土地連續利用,復種指數很高,但是地力并沒有消失和枯竭。歐美人認為:保存地力,使永久適于耕作是一件難事。地力衰竭、消失的原因很多很復雜,應引起高度重視。這里只從東西方犁鏵不同,微觀上土地用與養的結果不同來探討土壤衰竭的問題。

中國的傳統犁鏵是三角犁鏵,從新石器的石犁,西周以后的古代銅犁頭,直到戰國、漢代、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歷代考古發掘與現代犁鏵頭的實際形狀,均可得到確鑿的證實。從1958年教委審查通過的教科書《農具學》,到1963年劉仙洲先生的《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明史》著作中也都有記載,劉先生指出:"耦耕變為犁耕后,耕地的工具發生一系列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原來的耜改變為后來的犁鏵式犁。因為工具入土由向下的掘入改為向前的穿入就把前端制成兩等邊三角形。兩等邊所夾的角度雖有大小的不同,但是這一形狀,則自開始有犁鏵以來就定型下來。"(劉仙洲:《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明史》,科學出版社,1963)

中國經過五千多年的生產實踐驗證用三角犁鏵耕地,使土壤有耕動和未被耕動的兩個部分,產生了虛實相間結構,虛部(動土部分),因土壤孔隙大,好氣性微生物活動旺盛,好氣性微生物為作物生長提供速效養分--用地,實部(未動土部分)因土壤孔隙度小,土壤緊實,嫌氣性微生物活動活躍,嫌氣性微生物在土壤中進行腐殖質合成,保存了土壤有機質--養地。這種微觀上的日積月累,使土壤用養結合,才使我國并不優越的土壤條件歷經幾千年而"地力常新壯。"正是對三角犁鏵耕地的繼承和發展,才創始了虛實并存耕作,產生了用養結合等一系列良好作用的虛實并存效應。

美國只有200多年的建國史,也就是僅有200多年的農耕史,他們一直用鏵式犁耕翻土地,鏵式犁是西方的傳統犁鏵,他們人少地多,土壤有1-3年的休閑,還有國力強及雄厚的物資支持農業,卻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刮起了震驚世界的"黑風暴",使農業生產告急。

中國有五千多年農耕史,在五千多年里有多少個二百年?如果中國在有二百年農耕史時就刮"黑風暴",中國早已被刮得蕩然無存,中國的五千年文明也就無從談起了,這樣大的農業成果,由于中國農業生產力的落后,而使先進的技術原理被掩蓋。更令人費解的是卻被現代的個別人由于他們科學知識的淺薄和妄自菲薄而有意無意地歪曲,盲目地批判、否定了。這是多么嚴重的錯誤!這不僅是對祖宗的不敬,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中國解放前偶有用西方鏵式犁翻耕土地,從1958年全國大搞深翻才開始大批引進推廣。在五千年漫長歷史的長河中,50年只是歷史的瞬間,鏵式犁在中國的出現也只是舶來品,怎么能說鏵式犁是中國的傳統犁鏵呢?在這50年里,采用鏵式犁耕翻土地,使中國的土壤發生了很大變化,北方的黑色沃土,有機質下降,開始衰退變黃,向人們發出了"黃牌警告",五千年的歷史和五十年的現實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美國有史以來就用鏵式犁耕翻土地,在田間創造了土壤多為大孔隙的耕層,農田全面疏松土壤,易風蝕,消耗了大量有機質,弊端很快露出端倪。鏵式犁本身就是一個極端產物--全部耕動土壤。因此它使生產上出現的問題也只能用極端的辦法來解決:全耕不行,那就不耕了,因此在美國出現了免耕法。從的角度看問題,任何事情只要走上極端,就必然導致失敗!免耕法也是如此。它是解決西方傳統犁鏵-鏵式犁耕翻弊病,從一個極端(全耕)走向另一個極端(全不耕)的產物。

從中國的傳統三角犁鏵繼承發展而來的虛實并存耕作是介于兩個極端之間的少耕范疇,充滿了辯證的哲學思想,有很深的科學道理,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中國傳統耕作,它的原理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轍。"天人合一"的含義是:人類是自然的組成部分,并要根據自然去順從、有節制地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虛實并存耕作的核心是用養結合,使土壤養分開源節流,符合"天人合一"持續發展的原理。

三、精耕細作的內涵博大精深,絕非僅僅是"鏵式犁翻耕模式"

五千年農耕史是用三角犁鏵耕耘過來的,一年年,一代代,中國農民演繹著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精耕細作。數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出豐富的寶貴經驗,碩果累累,直到今日仍寶刀不老,青春依舊。我國古代的很多傳統精耕細作農業成果,正在被先進國家認識,接受,并在生產中。當今世界上的有機農業就是我國精耕細作的發揚光大,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

什么是精耕細作?根據《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卷"(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12)的定義:"用以概括歷史悠久的中國農業,在耕作栽培方面的優良傳統,如輪作、復種、間作套種、三宜耕作、耕薅結合,加強管理等"。由此可見,如果把精耕細作單純的理解為"壓磨耕翻……"那就錯了。精耕細作的豐富,底蘊深厚,包括輪耕、輪作、輪施肥;復種、間作、套種等,它的內涵博大精深,充滿著道理。

西方古代的休閑農作制始終存在著地力消失的危險,因此不是一種好的農作制,在上用草田農作制較理想,但實際上很難行得通。中國既不是單純靠農家肥,也不是單純靠豆科植物,而是靠精耕細作,包括輪耕:翻、松、、免合理組合;輪作:復種、間套種、輪施肥:用有機肥、豆科作物、廄肥、綠肥養地,同時大規模的采用水利設施灌溉、排水等綜合內容。

《歐美農業史》的作者Gras認為,五千年的中國農業實踐為世界農業持續提供了極有意義的重大思路,中國土地面積大,各地區的土壤、氣候條件差異很大,是不能用一種辦法耕種的,然而中國農業在全國各地卻都取得了相同的成果。中國在氣候適宜的條件下,每年種兩季或三季的作物,采用大規模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并把能得到的動、植物及人類所產的肥料一律還田。同時,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物種在一起,使田間全部由人工植被覆蓋,土地種植得像魚鱗一樣,沒有裸露的地方。中國并不是只用干芻使地力不衰竭,因為中國干芻很少,也不是單純靠豆科作物養地,是用聰明的集約耕作制度,使這個國家不至枯竭。這是外國人在宏觀上對我國傳統農業的評價。

有的人不知道什麼是精耕細作,就隨便批評,甚至扔掉這無價的"傳家寶",卻把外國已認識到錯誤的免耕法撿回來在中國大力推廣,其目的何在呢?

農業生產是由綜合因素決定的,談精耕細作不能顧名思義,而應探究它的文化底蘊,從"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態觀到精耕細作,他們的內涵都是不能掠奪式的對待界。即使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面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我們的祖先就知道,人類應該限制自己的欲望。無度地揮霍自然資源的后果,留給子孫的將只有災難,甚至是世界的末日。因此他們順從自然,善待生物,不追求奢侈。這絕對不是我們的祖先不會享受生活,而是為了人類的持續發展,在資源利用上,開源節流。在農業生產上,用三角犁鏵耕地使土壤保存有耕動和不耕動的狀態,就是這個道理。雖然,精耕細作的內容多種多樣,但是必須保持土壤養分平衡,在土壤越種越肥的條件下,用盡可能多的人工植被覆蓋地表,同時獲得最好的收成。這就是"天、地、人合一"的具體體現。

四、中國的傳統農業是世界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代生態觀是我國五千年農業持續發展的靈魂。和中國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可以看到雖然我們老祖宗沒有用現代非常漂亮的詞藻,但有著從佛教、道教到儒家"天人合一"古代生態觀的豐富而博大精深的內涵,這正是我國五千年農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早在周朝和先秦時期,我國人民就把與大自然和平相處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自古以來,從皇帝、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愛護動物、尊重自然、精心呵護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的故事流傳至今,歷史記載中比比皆是。

《禮記·月令》作為我國古代生態環境保護最早的,規定從天子到平民百姓在不同季節怎樣順應、利用和愛護自然環境,要求人們在四季中對自然環境只能用克制的態度。。下面僅引用與春季有關的內容即可略見一斑:"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澤,毋氵皒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獵置罘,羅網畢翳、喂獸之藥,無出九門。是月也,命野虞無伐桑柘,嗚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孟夏之月……毋伐大樹……驅獸毋害五谷,毋大田獵。"用愛心對待生養我們的生態環境,善待我們周圍的各種生物群類,愛護而有節制的去使用它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樣的"傳家寶走到盡頭了"嗎,能丟掉嗎?不但不能丟掉,在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環的今天,還要弘揚和提倡我們的祖訓,作為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孔子曰"釣而不網,不射宿。"(《論語·述而》)用桿釣魚,不用大網將魚一網打盡;用帶絲的箭射飛禽,卻不射棲息林間、繁衍后代的鳥類。這不僅是對動物有憐憫之心,主要是為了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留給后代更多資源,使人與自然之間相輔相成,和諧共處。

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氵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大自然的是生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也和草木鳥獸一樣同為天地所生,人類生存依賴它們,因此,人們對它們應知感恩,有節制的利用,決不能暴殄天物。以犯天怒--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老子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時是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雀之巢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之乎君子小人哉!"(《馬蹄》)這是圣人對理想的田園詩般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對任意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的斥責。現在很多地方走向了圣人理想的反面,當人類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應立即懸崖勒馬,與自然和睦相處,動、植物不只是為人類提供衣食住行的被馴服者,人類也不再是玩弄其它生物于掌股之上的為所欲為的主宰者,應使人和動植物成為真正的朋友,實現佛教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人類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類就會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若人類無視自然,無節制的任意傷害自然,人類就會將自己置于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這些是我們的祖先早已認識,并早就有了奉行的律法。我們有如此怎樣敬重都不過分的祖先,在條件遠不如現在的古代,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并用行動去愛護自然,愛護土壤。令現代人產生無限的敬意的同時,其中的深奧哲理發人深思,促人猛醒。這正是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幾千年的理論依據,也就是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理論基礎。其實質就是中國古代生態觀指導歷代歷朝發展,才使我國農業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能歷數千年而不間斷的根本原因。因此,有人說中國傳統農業是"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僅是對祖宗的極大不敬和背叛,更有篡改歷史的嫌疑,其目的何在呢?

五、以免耕法為核心的"保護性耕作"將使農業走向窮途末路

保護性耕作課題組編寫的"國家農業跨越計劃項目技術培訓講義(中國農業大學 、山西省農業機械中心,2002年3月),在第27頁的1·3·1免耕播種施肥技術中寫到"種子和肥料要播到有秸稈覆蓋的地里,有些還是免耕地,所以必須使用特殊的免耕播種機,這是能否采用保護性耕作的關鍵。該機要有很好的防堵性能,入土性能,大劑量施肥而不燒種子的能力。"

在國外實施免耕法要滿足五個條件;1秸稈覆蓋,2大型免耕播種機,3大劑量的化肥、農藥、除草劑,4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5孔隙大小適當的免耕土體。而中國有機質含量較低,同時,不能忽視國外人少地多,土地有1-3年的休閑;有足夠的時間使秸稈腐爛,而中國人多地少,每年都要種地,有的地區,甚至每年要種2-3茬、甚至4-5茬作物,用外國的免耕,讓外國人教中國人種地不符合中國國情。

推廣免耕法,首先需要大型免耕播種機,這就使農民手里現在已有的各種類型的播種機白白浪費掉,去購買昂貴的大型免耕播種機,上農民承擔不起,由此很容易引起一系列"三農"。其次是在免耕條件下,再用大型免耕播種機把地壓實,進一步抑制了土壤中好氣性微生物活動,需要增施大量化肥供作物生長,用化學能代替微生物的作用;覆蓋的秸稈是病原物和蟲卵越冬的寄生地,也是使雜草叢生的溫床。為防止病蟲害、雜草,必須連年大量施用農藥、除草劑。在全國統一用這種方法種地,使我國本來就較差的糧食品質更加雪上加霜,在中國就很難找到無公害的糧食作物了。我國人民食用這樣的糧食,對全民族的體質都有危害,這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而作物沒有吸收掉的化肥隨土壤水分淋溶到地下,它的中間產物是亞硝酸鹽--致癌物質,最終以硝態氮的形式污染地下水,污染農田生態環境和水源;免耕法使土壤總孔隙度變小,滲透作用減少,如天降大雨,雨水在秸稈下產生徑流,若天降小雨,覆蓋的秸稈能阻截雨水入滲土壤中,很快蒸發掉;盡管秸稈覆蓋能防止地下水的蒸發,但卻把雨水白白浪費掉了,這對于中國干旱和半干旱缺水地區無疑是水資源的嚴重損失。因此,免耕法帶來的不僅是化肥、除草劑、農藥殘毒對農田土壤環境非常嚴重的破壞,`而且是對水資源掠奪式的浩劫,給農業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保護性耕作課題組在培訓教材"三﹒保護性耕作關鍵機具"中說:"國外施肥量少,每公頃很少超過150kg,實行種、肥混施也不會造成燒種,而我國一般要施400多kg。因此,必需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保護性機具、否則難以大面積推廣。"將國外的機具改裝成具有"大劑量施肥而不燒種子能力"的"特殊免耕播種機",并大力推廣。

國外施用化肥對生態環境的后果已處處顯露出來,保護性耕作課題組要求中國比國外更大量的施肥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應以國外為戒:僅以氮肥為例("科技文摘報"2000,11,12),氮元素是構成植物生命的脫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的要素,但過多了卻是一種污染元素。在空氣中到處都有氮,但是這些氣態氮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而需要經過微生物的加工,把氮轉化成作物可直接吸收的速效養分。在免耕法的土壤上,好氣性微生物被抑制了,這種速效養分不能由微生物來供應,而被化肥取代了。

空氣中的氮與汽車、發電廠中釋放出來的氮化物加在一起,比氮元素含量的數量約多一倍。馬薩諸塞州一家海洋生物實驗室的員梅利洛說,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太多。問題不在于制造了多少化肥,而在于這些化肥都到哪兒去了。"它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散布到環境中,能夠進入人類不希望它散布的地方。"世界上出現的致命"藍色嬰兒病癥"追溯淵源,就是農民施用田間的化肥,一多半沒有被作物利用,而滲透到地下水中,然后再循環到空氣中或通過小溪流入湖泊,在特殊的情況下,過量的氮(硝酸鹽)污染了水源。飲用這種水,其中的氮化物能夠在嬰兒的血液中取代氧的位置而使兒童患上這種病。

康奈爾大學生物學家豪沃斯認為,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發生的被過量氮污染的水可能流入大海,而使淺海水域海藻受刺激迅速生長,這些海藻死亡和分解時會消耗氧,會使魚類因缺氧而死亡,大量的農田水都匯集在密西西比河,那里受到的損壞是非常嚴重的。在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氮污染制造了一個大約二萬平方公里的污染區,這比整個新澤西州的面積都大,使那里許多比較高等的生物由于氮污染而不復存在了。他還認為2/3的美國沿海水域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氮污染帶來的損害。而地面上的生物也同樣受到威脅,液體化肥從農田中蒸發,在天空與排氣管和煙囪排出的氮化物匯合在一起,隨風飄流形成酸雨和灰塵降落在地面上污染環境。

波士頓郊外的哈佛大學森林研究所把"氮污染對樹木的影響"列為主要的研究課題。研究森林的外國學者阿伯爾認為,植物沒有吸收的多余的氮大多依附在土壤中的礦物質中,使這些礦物質不能被樹木的根所吸收。這個區域的樹木得到的氮很多,相當于由于空氣污染而沉降的氮的20倍。有證據顯示,甚至比較少的氮,比酸雨和煙塵帶來的還少的氮,就足以對森林造成微妙的傷害。因此阿伯爾說,所以這就是一個警告,如果我們不關心對氮污染的控制,這些潛在的危害是存在的。

美國中部另一位生態學家蒂爾曼在研究氮污染對當地草原的影響時,也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感到震驚,他說只需要明尼蘇達州大氣中每年排出的這些氮,這樣年復一年,20年后就足以使我們試驗場的大約30%草原植物物種消失。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當地的草像其它許多植物一樣,已經適應了低營養的環境,不能利用土壤中過量的氮,而那些能夠利用這些氮的植物,象從歐洲移植過來的一種草就會趁機迅速生長蔓延,完全取代本地草,這是漸漸侵蝕動、植物的多樣性,這可能是氮污染的最嚴重后果。蒂爾曼說,要想保留美國土地上的生物多樣性,美國的工廠、農場就必須減少氮污染。

可見,推廣美其名曰"保護性耕作",實質是推廣破壞農田生態環境非常嚴重的免耕法,這不是把中國農業引向窮途末路嗎?!

六、正視 愛我中華

世人皆知,古代東方出現與大河有密切關系的四大文明古國:有尼羅河的埃及、有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古巴比倫、有恒河和印度河的印度、有黃河和長江的中國。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有生命,才有農業,才有畜牧,才有人類的文明和發達。農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態系統,這里只從自然條件去看四大文明古國。

埃及位于非洲的東北部,尼羅河的下游,是古代東方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尼羅河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每年6-10月定期泛濫,造成沿岸一片肥沃的淤泥,因此,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埃及文化乃是尼羅河的恩賜,埃及是尼羅河的兒女(見《世界文明史》)。

巴比倫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發源于土耳其的亞美尼亞高原,平行流入波斯灣。兩河流域是古代東方階級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在兩河流域當山上的積雪融化和春雨連綿時,底格里斯河在三月中旬泛濫,到五月初其水位達到最高,幼發拉底河則在三月末泛濫,水位逐漸上升直到九月還不下降,這使大量積水有流到兩岸的可能。正是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定期泛濫淤積出廣垠的沃土,并灌溉著土地,養育了巴比倫的兒女,開創了古巴比倫的燦爛文明。往昔繁盛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現在卻是無垠的沙漠、沼澤和已被烈日曬焦了的田野,這里已很難看到阿拉伯人的小村莊,到處有古代水渠和巨大土崗的殘跡,不少古城遺址帶著它永久的神秘,默默地向人們述說著在這里曾有過極其古老的文明。現在的古巴比倫地區好像只有兩個季節,夏季和冬季,夏季氣溫很高幾乎把一切植物都曬焦了,而冬天各地又都下著霪雨。從人工灌溉被廢棄時起,冬天是水的海洋,夏天是砂的海洋,這兩種現象相互交替在兩河流域已經有許多世紀了。(見《古代東方史》)

印度的恒河、印度河均發源于喜馬拉雅山。印度河西流到阿拉伯河海,恒河東流到孟加拉灣。印度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北部是印度河水灌溉,東部平原由恒河水灌溉。這兩條大河均發源于喜馬拉雅山,水源是融化的積雪。孟加拉灣地區的熱帶雨水則流入恒河,恒河的水位4月末開始上漲,6月達到最高(10多天),直到10月河水才退回河床,因而在恒河兩岸邊的田野里留下肥沃的淤泥。(見《古代東方史》)

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就從這里發源。(見《世界文明史》)中國沒有其他三國那樣得天獨厚的優越自然條件。無論哪條大河的泛濫也不能給中國三級臺階式的地勢地貌以污泥灌溉培肥。中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水資源分布在時間和地區上極不平衡:長江流域水資源總量占全國80%以上,而耕地不足40%;黃、淮、海流域徑流量約占7%以上,耕地卻占40%以上,北方缺水,南方多余的水白白流入大海。正是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我們的先民才創造了精耕細作這一可持續發展的農耕方式,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而持續發展至今的農業文明古國,這人間奇跡令多少人驚嘆不已,并發人深思。曾在中國研究了30多年中國農學的日本農學博士村越信夫說:"中國的農學是深奧的,它是一部家學,可望而不可及"。

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囊括了世界上各種類型的風土條件。中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數千年精耕細作的經驗和"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代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對世界各國的農業生產都有借鑒意義。中國獨特的三角犁鏵、經久不衰的精耕細作,是中國五千年農耕史的深厚文化底蘊。面對歷史的輝煌,我們不能驕傲自大,看著現時的落后狀態,我們也決不能妄自菲薄。對國外技術的引進一定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審慎對待,決不能照搬國外不符合中國國情的免耕法。個別人可以不敬重祖宗,但不允許用錯誤的導向篡改歷史,辱沒祖宗在農業上的豐功偉績,而把中國農業引向歧途。對中國的優良傳統應與時俱進,繼承、改革、發揚和光大。因此,我們要正視歷史,愛我中華。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