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馬克思主義及其對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啟示
何自力 楊志強
摘要:生態馬克思主義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為基礎,同時并未囿于這一基本矛盾,分析視角由資本主義生產的非生態性擴展到消費的非生態性,以制度維度為切入點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及其自身不能可持續發展的原因。同時,生態馬克思主義還分析了社會主義與自然、社會主義與生態學的融合性問題,并對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全面考察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能為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生態馬克思主義;可持續發展;資本
自從可持續發展概念被提出后,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一直是理論工作者關注的重點,國內外學者從不同學科對可持續發展理論進行了研究。在諸多理論流派中,生態馬克思主義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可謂獨樹一幟。奧康納指出,“在生態危機的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譜系的理論要比自由主義及其他類型的主流經濟思想更有發言的機會”。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早期代表人物除馬克思外,還有傅立葉、拉斯金、莫里斯、克魯泡特金、布克欽、弗洛姆、伊利奇、歌德曼、麥克弗森和馬爾庫塞等人。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逐漸繁榮,產生了許多重要研究成果。生態馬克思主義對生態危機的分析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一、生態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原因的剖析
“現實地描述生態與資本主義的沖突,目前需要某種形式的知識性抵抗,即對進行掠奪式開發環境的現存生產方式和觀念進行無情的批判”,而對生態危機原因的考察“需要超出生物學、人口統計學和技術以外的因素做出解釋,這便是歷史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資本主義的制度”。因此,生態馬克思主義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為基礎,同時并未囿于這一對基本矛盾,分析視角由資本主義生產的非生態性擴展到消費的非生態性,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及其自身不能可持續發展的原因。
(一)資本的本性是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的經濟根源。資本主義社會中嚴重生態危機的背后有深刻的經濟根源。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支配著生產和交換的一個一個的資本家所能關心的,只是他們的行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時要獲得利潤,成了唯一的動力”,工業文明時代“激起人們的最卑劣的沖動和情欲,并且以損害人們的其他一切稟賦為代價而使之變本加厲的辦法來完成這些事情的。卑俗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動作用的靈魂;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因此,只要能獲取利潤,資本所有者就會不顧一切的進行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而以資本積累為本質的資本主義制度“特別適應資本與利潤的生產”。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整個工業體系彌漫著不計后果的濫用人類與自然資源的現象,追求金錢的目標支配著理性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企業是以利潤為目標指向的,其首要的關注目標不是“如何實現生產與自然的相平衡、與人的生活相協調,如何確保所生產的產品僅僅服務于公眾為其自身所選擇的目標,使勞動變得更加愉快。它所關注的主要是花最少量的成本而生產出最大限度的交換價值”。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會將自然環境作為影響其生產的內生性因素來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解決與“冷酷的資本需要短期回報的本質是格格不入的”。由于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的形式積累財富視為社會的最高目的”,“把追求利潤增長作為首要目的”。因此,“那些只是在晚些時候才顯現出來的、通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產生效應的較遠的結果,則完全被忽視了”。對利潤的狂熱追逐必將導致資本的自我擴張和積累,而由于資本對自然界存在價值的低估,以自然和人的自由的破壞來換取利潤的增長就成為必然,其后果就是通過經濟危機的形式來反映生態的危機,同時生態危機的產生又會推動經濟危機的產生。
(二)物質代謝鏈條的斷裂是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原因在生產領域的具體表象。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整個自然界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人、自然與社會都處在這一循環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人、自然與社會間的物質循環應嚴格遵守物質代謝(新陳代謝)的基本規律。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時,不僅深刻揭示了資本對人的剝削,而且揭示了資本對自然的剝削。在馬克思看來,“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這意味著馬克思、恩格斯將人及社會經濟活動與外部自然界之間的關系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關系來看待,并且這一物質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就是物質代謝。對馬克思新陳代謝理論研究最為系統的是福斯特,他認為,“在馬克思的分析當中,經濟循環是與物質變換(生態循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而物質變換又與人類和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新陳代謝概念為馬克思提供了一個“表述自然異化概念的具體方式”,而自然異化是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社會異化特征進行全面批判的核心概念。因此,馬克思的新陳代謝概念對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生態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不可逆轉性具有重要意義。
蒂姆·海沃德(1994)認為,馬克思的社會——生態學新陳代謝概念“在自然方面由控制各種卷入其中的物理過程的自然法則調節,而在社會方面由控制勞動分工和財富分配等的制度化規則來調節”,由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分工和財富分配制度取決于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這一制度體系下的所有制度安排都服務于利潤的獲得。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導致物質代謝的斷裂是一種必然,“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成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但資本主義生產在破壞這種物質變換的純粹自發形成的狀況的同時,又強制地把這種物質變換作為調節社會生產的規律,并在一種同人的充分發展相適合的形式上系統地建立起來”,可以說,馬克思對新陳代謝鏈條斷裂的分析不僅體現在其對由于大規模資本主義生產對土地過度“剝削”而造成的人類與土壤之間的新陳代謝鏈條斷裂,而且馬克思還將其擴展到社會層面上與城鄉對立分工相聯系的新陳代謝鏈條斷裂上,并且將其視為全球層面上新陳代謝鏈條斷裂的一個證據。福斯特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是從一開始就建立在城市與農村、人類與地球之間物質交換裂痕的基礎上”,馬克思運用斷裂的概念表達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對形成其生存基礎的自然條件的物質異化,資本主義制度內含著物質新陳代謝關系的斷裂,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自然和社會關系的異化,后果就是生態危機的產生。
(三)異化消費與虛假消費的存在是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原因在消費領域的具體表象。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對“我們稱之為‘異化消費’的現象,即異化勞動的合乎邏輯的對應現象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尋生態危機出現的原因,是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所忽視的一個命題。那么,異化消費與虛假消費是怎樣由生產決定和強化現有生產方式并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出現呢?
對異化消費與虛假消費的產生,萊斯將其歸結為“控制自然”的意識形態指引下的資本主義生產無政府狀態,其發展和滿足是受外界支配的,“無論這些需要有多少可能變成個人自己的需要,并由他的生存條件所重復,無論個人怎樣與這些需要相一致并感覺到自己從中得到滿足,這些需要始終還是它們從一開始就是的那樣——要求限制的勢力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產物”,結果是異化消費與虛假消費進一步強化了異化的生產制度,并使資本積累和再投資得以繼續進行。而過度生產滿足異化消費與虛假消費的目的是“對人們在異化勞動中所花費的時間進行補償”,并最終實現對利潤的獲取。這樣,資本主義生產和異化消費與虛假消費之間互動的一個循環周期結束,緊接著下一周期又會在新的得到強化的生產方式中開始。在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中,消費的“人類生活過程”的含義隱蔽了起來,“消費”的概念從屬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處于異化狀態,資本主義社會也正是通過制造虛假需求以實現“強迫性的消費”,使發達工業文明“把浪費變為需要、把破壞變為建設的能力,這都表明現代文明使客觀世界轉變為人的精神和肉體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異化概念本身因而成了問題。人們似乎是為商品而生活。……把個人束縛于社會的機制已改變,而社會控制就是在它所產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穩定”,以至于消費現象演變為“資本制市場經濟社會賴以維持和擴大其再生產的有機構成”,消費已不是單純為了人們的生存,而是服務并強化資本追求無止境的利潤欲望。在異化消費與虛假消費存在的條件下,資本主義“并沒有將其活動僅局限于人類基本需要的商品生產和人類與社會發展必需的服務設施上。相反,創造越來越多的利潤已成為生產的根本目的,產品的樣式和它們最終的實用性變得無關緊要,商品的使用價值越來越從屬于它們的交換價值。生產出的使用價值主要是為滿足虛浮的消費,甚至對人類和地球具有破壞性(從滿足人類需求的意義上講毫無用途)。而且在現代市場力量的驅動下,人類還產生了追求這些具有破壞性商品的欲望”。也就是說,異化消費與虛假消費必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導致生態危機,消除生態危機的手段就是改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其不再異化。
二、生態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國家生態危機的認識
生態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的表象、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而對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出現的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生態馬克思主義又做出怎樣的解釋呢?社會主義和生態學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