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佚名
第二,突出特色原則。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文化企業旺盛的生命力,是核心競爭力的打造;而打造核心競爭力就在于創造個性、突出特色。有了特色、個性就會有品牌,就能形成優勢。世界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巨頭”,無不以或專、或精、或新、或強、或大等特色而稱著。面對區域性分工越來越細,文化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趨勢,我國文化產業要求得到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充分發揮各地的優勢,展示自己的特色。這包括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風情特色、旅游文化特色、歷史文化特色、紅色文化特色、創新文化特色等。特色就是競爭力、就是生產力、就是比較優勢。立足自身的資源、人才和先發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形成自己的優勢項目和主導產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F在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去特色化”,把本來很有特色的東西搞得沒有特色。比如,有的地方旅游資源原本很有特色、有個性,但偏要模仿他人,造出一些雷同的人為景觀,把本來天然、質樸、秀美的景觀搞得不倫不類。其實,現代旅游更多的是離開喧鬧的城市,減輕快節奏的生活壓力,讓身心融入自然美景之中得到放松和陶冶。有的紅色旅游,本可以讓游客接受先進思想的教育和崇高精神的洗禮,卻偏要編出一些毫無根據的神秘故事來“神化”,以為這樣可以吸引游客,但這恰恰掩去了它的本真和亮色,在導向上也極不負責和嚴肅。模仿之路,是一條最容易走的路,但也是一條最沒有前途的路;特色之路,是追求個性和創新之路,才是科學發展之路。我國文化產業要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走特色之路。“特色”二字不是畫蛇添足,而是畫龍點睛。 第三,資源保護優先原則??沙掷m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永續發展。它要求今天的發展與利用,不僅不能耗盡或毀掉資源和環境,而且要為未來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開發文化資源和保護文化資源的矛盾日益顯現。許多文化資源如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自然風景資源等都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它們往往是不可再生或很難再生的,并非如人們一般所想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些文化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這就決定了必須把資源保護放在首位,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離開了保護,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會因資源的過度利用而不可持續。文化資源的保護大體上有三種方式:一是原則性保護,即以一定的根本性法規和措施,保護文化資源的連續性、整體性和協調性,使之不至于被遺忘和湮滅。如“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形式在全球化和社會巨變中不斷被邊緣化,甚至趨于消失,這就急需保護。如湖南對“江永女書”的保護就屬于這種情況。二是開發性保護,即將能產生市場效應,有較大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而產業強大了又來反哺文化資源的保護,實現二者的良性循環。如湖南鳳凰對古城的保護性開發,就實現了二者的良性互動。三是戰略性保護,即將目前尚無力開發但有特點、有前景的文化資源整體保護下來,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源儲備,待以后再開發和利用。戰略性保護是非常必要的,所有文化資源決不能由一代人開發光,而應留給后代子孫應有的資源。如一些古墓葬、古遺跡、古建筑,能不挖掘最好不挖掘,能整體保存最好整體保存。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如果被毀滅、消失或失傳,我們將成為文化的“罪人”。隨著經濟熱潮的推進,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我們必須從長計議,堅持資源保護優先的原則。 第四,效益最大化原則。文化作為產業,必須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發展文化產業,從經濟價值來看,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從社會價值來看,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從文化生態效益來看,是傳承和創新文化形式和內容的基本手段。經濟效益是增加國民財富的直接效益。但文化產業在關注經濟效益的同時,不能不承擔它的社會責任。社會效益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所追求的核心效益。文化發展不能只講經濟利益,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放棄社會效益、民族價值和國家利益。發展與壯大文化產業,既要盯著市場做文章,增強文化實體的自我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讓文化產品增值,但又不能唯市場是從,一味迎合市場低層次需求,讓那些品質低劣、格調不高的文化產品大行其道;既要立足中國社會實際,立足民族文化傳統,創作和生產出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又不能復古守舊、固步自封,簡單、低水平地重復傳統;既要擴大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增加對國外文化產品的引進,又不能無視文化“赤字”的現實,廉價地為別國培育文化受眾,損害國家的文化安全。文化生態效益遵循文化生態61主體平等、生態利益公平、生態權利公正、生態秩序安全的原則,保證文化生態協調、平衡和健康的發展,從而產生良好的綜合效益。必須在宏觀視野、系統整合中研究文化形態、文化樣式、文化符號、文化價值、文化精神的關聯性、互動性、整體性、系統性及其開發的綜合效益,才能形成文化強勢,使文化的創造力、知識力、想象力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研究制定對文化企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生態效益進行綜合評估、監測、考核的辦法和指標體系,確保三重效益的實現,并力求效益的最大化。 三、統籌幾大關系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追求的是健康、協調、全面、可持續的辯證發展。在文化產業問題上,要實現科學跨越和可持續發展,必須辯證處理和全面統籌以下幾個主要關系:一是統籌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的關系。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推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是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基本策略。但文化作為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削弱的。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沒有“軟實力”的匹配,硬實力就會缺乏韌性而破碎;沒有文化的跟進,經濟發展也會缺乏后勁而挫敗。沒有“軟實力”的發展和支撐,任何國家的富強和崛起都是不可能持久的。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濟與文化從來都是在相互交織和相互作用中實現其發展的,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經濟需要文化的支撐。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與文化愈趨融合和一體化,文化的經濟性、經濟的文化性,經濟與文化的整合協調、互滲互動,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經濟發展需要文化力的推動,就經濟發展經濟,就文化發展文化,難以實現單個方面的真正發展。唯有二者結合起來,協調發展才能相互支撐,相得益彰。 文化產業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文化產業不僅本身可以作為文化商品和服務獲利,而且對于國民經濟產生連鎖效應,可以帶動許多相關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帶動上游產業的發展,推動后續產業的增長,還會波及網絡、金融、通信、交通、商業、飲食等互補性產業。特別是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的發展相輔相成,沒有高新技術的支撐,文化產業難以快速崛起。現代高新技術已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和傳播能力的新引擎。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文化產業具有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獨特優勢和特點,從而緩解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能夠增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其在世界的影響。日本、韓國就因文化產業的發展而名聲遠播。而且,文化的發展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長遠的作用和意義。文化的短腿,在當代是談不上有真正強大的競爭力的。因此,在國民經濟產業群中我們應確立優先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