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金融危機下我國財政宏觀調控
佚名
[摘 要]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宏觀調控政策進行分析,指出這次調控時面臨的挑戰,在此基礎上針對當前采取的宏觀調控措施,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建議,以期能更為有效地拉動內需,走出經濟低迷的狀況。
[關鍵詞]金融危機;宏觀調控;財政
1 金融危機的影響
(1)背景。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快速席卷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出現明顯下滑,進而使發達國家幾乎整體陷入衰退。日本、歐洲一些國家都出現了經濟衰退,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悲觀的情緒在市場上蔓延,國際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化使中國經濟正經受著嚴峻的挑戰和重大考驗,全球經濟步入寒冬。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由于我國經濟長期依賴的出口需求的萎縮,我國經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2)國內影響。金融危機引起世界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產生較大影響。我國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對外依存度高,我國出口占GDP比率約為40%,外貿依存度約為70%,世界經濟衰退會降低世界市場需求,使得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經濟增長面臨下行的風險。危機從外部增大了我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壓力,顯示了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中國經濟涉足美國經濟程度畢竟不很深,中國金融體系相對獨立和穩定,中國工農業生產形勢穩定,內需強勁,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日益提高。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部困難不少,經濟持續增長外部因素的不確定性也在加大。畢竟美國是巨大的經濟體,對華爾街危機的影響還要繼續觀察,現在,華爾街危機對我國影響有向實體經濟蔓延的勢頭。所以,要辦好自己的事,強身健體,提高警惕,謹慎應對,加強監管,防范風險,穩定社會經濟發展預期。
2 我國應對金融危機出臺的財政政策
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環境下,我國經濟正面臨一個短期經濟快速下滑的風險,長期面臨經濟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非均衡發展向協調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巨大壓力。為了防范經濟景氣指數持續下滑,也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創造有利的條件,最近政府各部門高強度、高密度地出臺了大量的宏觀調控政策,其中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外貿政策、價格政策、農村政策、就業政策、區域政策、經濟改革政策。其中動作最為明顯的可以簡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財政政策及時掉頭。眾所周知,1998年之前宏觀調控基調是“從緊”,不僅財政從緊,貨幣政策也從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政府為拉動內需,當機立斷改行積極(擴張)財政政策。
其次,適度放松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最重要的兩大政策工具,在宏觀經濟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和較大滑坡風險情況下,國家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就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內涵而言,實際上是適度放松銀根,降低融資成本,為企業提供較為寬松的融資環境,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最后,穩定人民幣匯率。上次亞洲金融危機后,周邊國家貨幣一邊倒,紛紛貶值。而中國政府一諾千金:人民幣不貶值。當年朱總理說,人民幣不貶值,一是中國要擔負大國責任;二是中國的出口結構不同于周邊國家,出口會受影響,但無大礙;三是可迫使國內企業實行產業調整與升級。現在看,朱總理做得好,完全對。設想一下,要是當時不穩住匯率,讓人民幣貶20%,那么現在就得升50%,大量投機熱錢涌入,局面恐怕更難應付。
3 策略的弊端
(1)弊端。首先,政府沒有及時減稅。經濟學說,刺激投資應有兩個重點:一是政府采購訂貨;二是為企業減稅。財政發債增加政府采購,無疑可減少企業壓庫,但中國的企業多,而政府采購有限,鞭長莫及,政府不可能關照到所有企業。所以對多數企業來說,減稅更管用。可遺憾的是,國家雖允許出口退稅,但主體稅率卻未作調減。其次,把物價問題看得太重。物價事關民生,不論東西方,政府都重視物價,沒有錯。但如果把物價看得過重,則勢必會影響政府的大政決策。想當年,為把CPI控制在3%以下,政府始終不敢放開物價。不料后來物價負增長,通貨緊縮,令原本疲軟的消費市場雪上加霜。其實,消費者有個心理,買漲不買跌。商品漲價就搶購;降價則持幣觀望。最后,沒有大幅加薪。平心而論,朱總理當年是有意加薪的。記得2000年秋天朱總理來中央黨校演講,正好我在場,那天朱總理說,三年內要給公務員漲工資,漲三倍。可結果呢?還是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我想過,之所以會如此,是政府沒法給職工漲工資。官漲民不漲,必引發社會矛盾。另一層原因,政府未減稅而加工資,會加大企業成本,抑制投資。
(2)改良措施。第一,義無反顧地減稅,刺激民間投資。實際上,只有民間投資才能顯現出中國經濟的真正活力,在央企利潤好轉的情況下,應把新一輪經濟刺激方案的重點放在民企投資上,全面減稅。只有減輕企業負擔,才能釋放企業的活力,尤其是民企。同時,這也是鼓勵民企投資的重要手段。第二,放松信貸與利率管制。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應當是降低對于行政管制措施的依賴,逐步引入市場化的調控措施,鞏固前一階段主要通過行政管制措施取得的調控成果。第三,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曾說過多次,相對10%的GDP增長率,消費物價漲5%不算高,關鍵是工資增長要跟上物價。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還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倒逼企業提升管理水平有益。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要漸進地、不斷地進行;要綜合考慮物價、經濟增長等各方面情況;更重要的是需要通過監管,保證落到實處。
4 迎難而上——抓住危機中的最佳機遇
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GDP的6%增速,雖然與全年8%的增速有一定的距離,但在全球經濟負增長的環境下,中國經濟的這一增速仍然是令人振奮的。雖然全世界都在鼓吹未來中國將是新的救世主,中國也毫不掩飾自己是負責任的大國,然而此時,中國卻是“有心無力”。中國現在緊要的問題是面對“樓市寒冰難融”、“港口業將遇十年低谷”、“中國外匯儲備面臨雙重風險”、“嚴峻就業形勢”、“外貿出口壓力增大”等種種經濟難題,也急需尋找醫治的良藥。
中國經濟復蘇的速度和質量要想突圍,不但與國際經濟危機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國內宏觀調控的著力點和力度。從內部和外部經濟環境綜合看,處于世界“金融恐怖平衡”一端的中國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結構調整需求,外部是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全球經濟增長格局的調整,及由此形成的外部需求下降,內部則是中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帶來的轉型壓力。
面對全球經濟大蕭條,中國企業的出路何在?實現中國經濟的突圍,就必然調整和變革中國經濟以往的發展結構,從以往的以外需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調整到以內需和外需并重的經濟增長模式,從原來大量依靠勞動力和生產要素投入等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向以勞動生產率提高和技術進步為主要動力的增長模式。
可喜的是,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國及時調整了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現在,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現出積極跡象,當然,后續效應如何“發酵”,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