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下的金融理論與金融治理
佚名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傳統的距型信息傳播方式正在被網絡式、分布式的傳播方式所取代,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革命的。信息革命導致了網絡經濟的興起,網絡經濟正以其特有的改變著人們對傳統經濟理論教條的盲從,也使金融理論和金融市場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一、貨幣供求理論的變化
金融產業的演變,使金融理論的基礎對象一貨幣,出現了變化。在貨幣發展史上,伴隨著銀行業的興起,中世紀貨幣形態發生了第一次革命,鑄幣被銀行券所取代,最終演化出了現有的紙幣體系。網絡金融的發展,使貨幣形態正在發生第二次革命,紙幣正在被虛擬的電子貨幣所取代。
電子貨幣(Electronic Money,E-money),是指在零售支付機制中,通過銷售終端、各類電子設備,以及在公開網絡(如Internet)上執行支付的“儲值”產品和預付支付機制(BCBS,1998)。所謂“儲值”產品,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質(硬件或卡介質)中可用來支付的價值,這種物理介質可以是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電子錢包”等,所儲價值使用后,可以通過電子設備進行追加。而“預付支付機制”則是指,存在于特定軟件或網絡中的一組可以傳輸并可用于支付的電子數據,通常被稱為“數字現金”,也有人將其稱為“代幣”(token),由一組組二進制數據(位流)和數字簽名組成,可以直接在網絡上使用。
與紙幣相比,電子貨幣具有以下特性:
1.通貨由中央銀行或特定機構壟斷發行,中央銀行承擔其發行的成本與收益。電子貨幣的發行機制有所不同,從的情況看,電子貨幣的發行既有中央銀行,也有一般金融機構,甚至非金融機構,而且更多的是后者。貨幣發行的“非中央銀行化”,是對現有貨幣理論的最大挑戰。
2.傳統通貨是以中央銀行和國家信譽為擔保的法幣,是標準產品,由各個貨幣當局設計、管理和更換,被強制接受和廣泛使用。而目前的電子貨幣大部分是不同的機構自行開發設計的帶有個性特征的產品,其擔保主要依賴于各個發行者自身的信譽和資產,風險并不一致。其使用范圍也受到設備條件、相關協議等的限制。如果缺乏必要的物理設備,即使是中央銀行代表國家發行的電子貨幣,也不可能強制人們接受。
3.一般來說,通貨具有匿名性,但不可能作到完全匿名,交易方或多或少地可以了解到使用者的一些個人情況,如性別、相貌等。電子貨幣則要么是非匿名的,可以詳細記錄交易、甚至交易者的情況;要么是匿名的,幾乎不可能追蹤到其使用者的個人信息。這也是電子貨幣與現金的最大區別。
4.在歐元區未出現以前,貨幣的使用具有嚴格的地域限定,一國貨幣一般都是在本國被強制使用的唯一貨幣。電子貨幣打破了境域的限制,只要商家愿意接受,消費者可以較容易地獲得和使用多國貨幣。
5.傳統貨幣的流通、防偽、更新等,可依賴于物理設置,而對電子貨幣只能采取技術上的加密算法或認證系統的變更或認證來實現。
電子貨幣的這些特性,使現有貨幣理論面臨著挑戰。
首先,在貨幣層次的劃分和計量上,現有出現了。
傳統上,根據流動性的不同,貨幣可以劃分為多個層次:M0、M1、M2等。不同層次貨幣的劃分,對于貨幣供求的研究、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金融市場的運行等,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對于網絡金融客戶,貨幣各層次之間的界限正在淡化,利用網絡金融服務,客戶通過電子指令,可以在瞬間實現現金與儲蓄、定期與活期之間的相互轉換。即使他們之間仍存在著一些流動性方面的差別,這種差別也正在日益縮小。同時,對于那些對賬戶余額提供利息的電子貨幣而言,當消費者使用它們進行消費時,已很難分辨這時的貨幣是現金,還是儲蓄存款。更有甚者,在綜合性的網絡銀行上,客戶同樣可以瞬間完成儲蓄與用于購買證券或基金的保證金之間的轉換,而后者甚至不在原來的隊統計范圍之內。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卡式的電子貨幣中,例如,商業機構發行的預付卡,既可以作為特定的現金使用,又可以視為一種短期的回購債券。
網絡金融交易的地域模糊性,在另一方面給貨幣的計量造成了混亂。消費者在電子商務買賣(尤其是、軟件、數據等不需要以物質形態傳輸的商品)過程中,使用多國貨幣進行交易,已成為現實。同樣,客戶來自國外的智力收入、服務收入(如在網上為國外站點管理目錄)、銷售收入等,可以直接以外幣的形式存放在其網絡銀行的賬戶之中,供日后消費使用。因而,在統計一國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不得不考慮居民手中持有的、未存放于本國銀行中的貨幣的影響。
其次,在貨幣需求方面,無論是凱恩斯主義,還是貨幣主義學派的貨幣需求函數,都出現了缺陷。
凱恩斯認為,人們之所以需要貨幣,是由于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的存在,他們構成了兩類貨幣需求:消費性貨幣需求和投機性貨幣需求。前者是收入的函數,后者是利率的函數。由此得出了貨幣需求函數:
弗里德曼也認為,人們有持有一定數量真實貨幣的意愿,但他不是具體分析持幣的原因,而是將資產需求理論引入到了貨幣需求中來,得出了貨幣主義的貨幣需求函數:
可以看出,上述兩個貨幣需求函數都隱含了這樣一種假設:即貨幣的不同用途之間存在確定的界限,且這種界限是相當穩定的。在凱恩斯那里,表現為不同的動機,在弗里德曼,則表現為不同的財富結構和各種資產的預期收益和機會成本的組合。
網絡金融的發展,對這一隱含條件的成立已經構成了威脅。由于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以幾乎為零的交易費用進行貨幣用途之間的轉換,各類交易動機之間的邊界已不再明顯,投資結構的可變性也大大增強。換言之,電子貨幣已使人們出于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流動性偏好形成的貨幣持有量,與出于投機動機的流動性偏好形成的貨幣待有量,合二為一,他們都有可能既是利率的函數,又受收入的影響。同樣,貨幣、債券和股票的預期回報率之間的差異在減弱。盡管這些影響在目前還并不十分明顯,現有的貨幣理論仍是主流,但隨著網絡銀行的進一步發展和電子貨幣的普及,其影響會日益增大。可以預見,未來的貨幣需求函數,對人們在網絡經濟時代利用電子貨幣進行的交易行為必須加以考慮。
除此之外,貨幣需求理論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貨幣流通速度也受到了網絡銀行和電子貨幣發展的影響。在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中,貨幣流通速度并非常量,而是隨著利率的變動而波動。弗里德曼則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對利率并不敏感,是可以準確預測的。無論是否承認貨幣流通速度的穩定,化的網絡支付體系和電子貨幣已明顯使貨幣流動加快。考慮到未來貨幣計量的困難性和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轉移,國內利率不會是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惟一因素,貨幣流通速度的波動可能會加大。
第三,在貨幣供給方面,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都已受到了影響。
根據貨幣理論,貨幣供應量M等于基礎貨幣H與貨幣乘數m之積,也等于通貨C與存款D之和:
基礎貨幣包括儲備(法定準備RR與超額準備ER)和通貨之和:
傳統上,通貨的發行總是由中央銀行(或貨幣局)所壟斷。在網絡經濟中,電子貨幣的發展,打破了這種壟斷。雖然中央銀行也可以強行壟斷電子貨幣的發行權,但電子貨幣技術上的復雜性、涉及協議的多樣性,以及防范偽幣可能的高成本,都會使央行不得不三思而行。而且,中央銀行對電子貨幣的壟斷極有可能阻礙電子貨幣的創新和新技術的發展,從而使本國電子貨幣的發展落后于他國電子貨幣的發展,并成為易受攻擊的貨幣。同時,由于電子貨幣使用境域的開放性,也很難防止外國電子貨幣的滲入。這些因素最終都可能會迫使中央銀行改弦易轍。
對于電子貨幣余額是否要求一定比例的法定準備,目前還處于爭議階段。大多數國家對電子貨幣余額無準備金要求,但也有一些國家,如日本,則要求發行者繳納相當于其發行的電子貨幣余額的50%的準備金。總的來看,電子貨幣有減少法定準備的趨勢,盡管這種趨勢還不明顯。
超額準備是銀行為應付流動性而自愿持有的,一般來說,可以將銀行因對流動性變化的準備不足,而不得不借貸或變賣資產的費用,視為多持超額準備的收益,即:
其中,P為銀行變賣單位資產的損失,X為流動性變動量,它是一個隨機變量,密度函數為f(X)。
銀行多持有一單位的超額準備,就意味著減少了一單位投資的收益r,r也就是超額儲備的邊際成本。當超額準備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銀行的超額準備達到最優,即:
網絡金融的發展使資產轉換相對容易,客觀上使p減小。當r不變或增加時,超額準備將減少;但r下降時,超額準備的變化,依賴于p、r的變化幅度。
對于貨幣乘數,根據貨幣供應量的公式,可以表述為:
其中,C/D為通貨比率,RR/D為法定準備率,ER/D為超額準備率。
當經濟運行中存在電子貨幣,這些電子貨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價值儲藏手段時,作為貨幣存量的一部分,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
M=Ce+E+De
其中,Ce、De表示在電子貨幣存在下的通貨與存款。
相應地,在電子貨幣引人后的貨幣乘數:
1.如果電子貨幣替代的是現金,Ce/De將小于C/D,而等于C/D,這就意味著貨幣乘數變大;
2.如果電子貨幣替代的是存款,電子貨幣發行者減少儲備要求,實際的準備率下降,下降,Ce等于C,E+De等于D,貨幣乘數變大。
二、貨幣政策控制
貨幣形態與貨幣供求的變化,相應地對貨幣政策產生了影響。簡單地說,貨幣政策由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手段和工具構成。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依賴于適宜的政策中介目標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網絡銀行和電子貨幣的成長,對這些方面或多或少地都已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1.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傳統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M1、M2為代表的總量性目標;二是以利率為代表的價格信號性目標。任何一類都要求具有較好的可側性、可控性和與最終目標之間的相關性。
網絡金融和電子貨幣的發展,正在使第一類中介目標的合理性和性日益下降。在可測性方面,如前所述,貨幣數量的計量與測算,正受到電子貨幣的分散發行、各種層次貨幣之間迅捷轉換、金融資產之間的替代性加大、貨幣流通速度加快等方面的影響。在可控性方面,來自貨幣供給方面的變化,加上貨幣流通速度的不穩定和貨幣乘數的影響,使貨幣量的可控性面臨著挑戰。一般認為,只有在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乘數基本穩定或有規律的變化(可預測的)的情況下,才能確定一個與最終目標相一致的貨幣總量類中介目標,也才能加以控制。如果無法預測貨幣流通速度,即使中央銀行掌握了足夠的貨幣發行控制能力,也會導致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出現較大的偏差。同樣,貨幣乘數的不穩定,也有可能加大貨幣政策的偏離,并加大中央銀行貨幣操作的難度。
相反,由于價格信號是市場運行的結果,網絡金融和電子貨幣增強了市場的效率和競爭水平,提高了價格信號的質量。價格信號類中介目標,將會成為未來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主流選擇。不過,他們與最終目標之間的關系,會有一些變化,仍需要加以研究。
2.貨幣政策工具
一般來說,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貼現率。
存款準備金由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其作用力度、影響范圍都將大大下降:一是網絡銀行中涉及存款準備金問題的資產負債業務的比重不斷下降,在純網絡銀行中這一比重已接近50%,同時電子貨幣取代了一些有準備金要求的儲蓄;二是各國出于鼓勵創新、爭取金融技術方面的先發優勢的考慮,不斷改革準備金制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其他形式的貨幣稅已是大勢所趨;第三,由于網絡銀行的遷移并不會像傳統銀行那樣造成原有客戶的流失,轉移經營場所的費用也相對較低,從而為網絡銀行規避一國或地區較苛刻的準備金要求提供了條件,形成了準備金率的國際競爭。
公開市場操作的作用,將會變得更加復雜。網絡經濟加快了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進程和信息的傳播速度,金融機構面對的投資領域更廣、投資機會更多,市場上的微小變化都有可能形成逐級增強的投資結構的變化。這有利于中央銀行貨幣總量和資產價格的調節。但是,電子貨幣發行的分散,又會使中央銀行資產負債大量縮減,有可能使中央銀行因缺乏足夠的資產負債而不能適時地進行大規模的貨幣吞吐操作,減弱公開市場操作的時效性和靈活性。特別是在大量“電子熱錢”涌入或外匯市場急劇變動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可能無法進行“對沖”操作,使本國匯率和利率受到較大的影響。
貼現率作用幅度收窄,但更加敏感。在利率自由化的國家里,當商業銀行能夠自行發行電子貨幣時,發行電子貨幣所產生的發行收益將會使發行市場處于充分競爭的狀態,商業銀行即使其流動性不存在問題,也會擴大發行,最終形成電子貨幣發行凈收益為零的均衡。同時,網絡銀行低廉的運營費用一般都導致了在利率方面更殘酷的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利率將會不斷下降,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不過,由于電子貨幣仍需依賴傳統貨幣來保證其貨幣價值性,當發行者面臨贖回壓力而需要向中央銀行借款時,貼現率仍能調整其借款成本。當貼現率用作政策信號時,網絡銀行的高效性,將使反應速度加快。
3.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在貨幣供給方面,傳統銀行的作用如同一個“二極管”,將基礎貨幣的變動加以放大,即所謂的“乘數”作用。網絡銀行卻更像一個帶有智能的“二極管”,在貨幣供給過程中有自己的“主張”。當網絡銀行可以自己發行電子貨幣時,它對基礎貨幣變動的敏感性會下降,如果網絡銀行發行的電子貨幣或準電子貨幣的數量和吸引力,足以同中央銀行展開競爭時,基礎貨幣的投放甚至可能變成一個“買方市場”。撇開這一點,假設網絡銀行的再貸款仍是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途徑,由于交易費用的大為降低、投資機會的增加、投資范圍的擴大,網絡銀行仍有可能將其所獲得的基礎貨幣用于其他投資項目,而非貸放出去,同時用其他的融資方式滿足客戶的需求。相對于公眾而言,傳統銀行在貨幣政策動態不一致性方面的影響較少,而網絡銀行有可能加大這種影響。在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中,網絡銀行更容易捕捉到新的信息和變化,其先進的技術手段也可以使其作出迅捷的反應。當中央銀行制定政策時未預見到這種信息和變化,就有可能加大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的誤差。
反之,網絡銀行也有可能使貨幣政策的傳導更加有效,它可以縮短政策傳導過程中的時滯,更快地導致經濟總量指標的變化,但其前提條件是,貨幣政策要有更好的適應性。
4.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網絡經濟中,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電子貨幣的跨國使用要遠較傳統貨幣方便,消費者既可以使用由本國機構發行的電子貨幣進行國外產品(如、網絡產品等)的購買支付,也可能接受國外電子貨幣發行機構以外幣或本幣發行的電子貨幣直接用于消費,還可能出現居民利用Internet網絡為國外廠商提供智力服務,并將其所得或收益直接轉成電子貨幣在國內外使用。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這種情況很難限制。另外,許多國家的電子貨幣都是在國外已有的先進技術和軟件基礎上開發的。對這些技術與軟件的標準、規范和情況的了解,將是未來中央銀行的一項不可或缺的任務。
另外,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和電子金融市場的開放性、全天候和無疆界限制,使網絡經濟自然帶有全球化的色彩。一國的貨幣政策,已很難隔開其他國家經濟與政策的影響。在歐洲,跨境交易問題已受到了歐洲央行和成員國金融當局的高度關注。
如果這些現象在本國較為普遍,中央銀行在測定電子貨幣量和執行貨幣政策時將不得不與相關國家進行相關政策的協調。這些協調起碼包括:電子貨幣流動管理與報告制度、電子貨幣產品與系統資料交換方式、相互影響說明等。
三、市場的與變革
金融市場交易產品的虛擬性,使它們一般不需要進行實物的流轉和配售,只是一些符號和信息的傳遞與確認。為這類產品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再適合不過的環境,形成了迅速發展和滲透的網上金融市場。
在網上金融市場中,發展最早的是貨幣市場,但發展最快、最深刻的卻是網上資本市場。
貨幣市場的化過程要早于網絡經濟的出現,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資料,早在1860年,西部聯盟(Western Union)就開始了電子資金傳輸,1918年利用電傳建起了聯儲電信(Fedwire),20世紀70年代又分別形成了SWIFT和銀行間票據交換所支付系統(CHIPS)。但貨幣市場網絡化和自動化的最終完成,仍得益于網絡經濟的發展。網絡金融改變了傳統市場中信息(information)、指令(routes orders)執行(executes)及清算(clears and settles)程序和過程,增加了市場的透明度,也活躍了市場交易。在美國,利用Fedwire和CHIPS進行的電子轉帳的交易數量雖不到1%,但所占交易份額卻在80%以上。聯儲電信的平均每筆金額約為300萬美元,CHIPS的平均每筆金額約為600萬美元。在網絡金融發展的推動下,電子資金調撥系統(EFTS: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System)的框架已經形成,電子存單等新型市場工具不斷涌現。
資本市場最突出的變化是:電子通訊網(ECNs)的市場的出現。
1997年,美國SEC“指令處理規則”(OHR:Order Handling Rules)的頒布,在上確定了“選擇性交易系統”(ATS:Alternative trading systems)的市場屬性。ATS包括兩類市場:電子通訊網(ECNs: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networks)市場和其他系統市場。其他系統市場主要是為一些特殊目的服務,如Arizona Stock Exchange,Optimark,ITD Posit等,其影響有限。ECNs卻是異軍突起,對現有的市場結構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ECNs用電子手段來匹配買賣交易的機網絡,完全不同于現行的交易所,它不再需要傳統的經紀商和造市商,交易流程也更加簡介透明,而且,交易的效率更高,價格更便宜。1997年,美國僅有一家ECNs:Instinet,1999年已有9個ECNs開通了在線金融業務,包括Island ECNs,Archipelago,Tradebook,REDIBook,BRUT,Strike等。以Island ECNs為例,它的全部家當就是一堆DELL計算機和一張經紀許可證,但它卻包攬了納斯達克12%的交易。處理1萬股交易,大聯盟(BigBoard)需要22秒,而Island ECN只需幾分之一秒。除此之外,Island ECN的市場費用是每股$0.0025美元,而通過傳統渠道所付的傭金大約是每股6美分。Island ECN和MarketXT交易時間也已延至晚上8點,而路透集團(Reuters GroupPLC)下屬的Instinet公司則允許客戶交易到下午5:15,并打算今后向個人提供全面的晚間交易服務。如今納斯達克市場每天約有30%的交易量是通過ECN完成的,而在兩年前,它們的比重幾乎為零。ECN還受到了期權交易者的青睞,執全球期貨交易牛耳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因受網絡交易持續放大的沖擊,其占全球衍生金融產品的成交量降為30%左右,而僅成立9年的Eurex已占據了第一,日成交量為CBOT的兩倍。在德國,自從創建了電子交易系統后,兩年時間內就吸引了90%的交易量。
無論是貨幣市場,還是資本市場,網絡金融市場的出現都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投資人的主導地位得到了增強。作為市場基本要素的信息的傳遞與擴散不斷被加強,其直接效果是降低和消除交易雙方之間所有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并使價格對每一個人都是透明的,通過網絡,數以百萬的人將能夠在任何地點進行任何交易。或許有一天,許多人都不再需要那些為了保證交易秩序而保有交易特權的經紀人了。市場的透明不僅能使消費者選擇更有利的價格,促進競爭,而且增強了價格比較和對經紀商的監督能力。交易指令是金融市場最基本的要約形式和交易手段,網絡金融不僅減少了指令的發送與傳遞成本,而且隨著網絡軟件的發展,在多個市場中自動比較、選擇指令傳遞方向的軟件,在網上證券交易中得到了廣泛。以美國為例,許多電子交易平臺的指令軟件,可以自動選擇最有利的市場,分別傳遞相關指令,紐約證交所85%的指令都已使用了SuperDot系統。交易指令的自動執行,是網絡技術對市場的又一大貢獻。在20世紀80年代,納斯達克對其“小批量交易系統”(SOES)采用了指令自動執行技術。在網絡中,交易的清算不僅直接、實時,而且大大減弱了對已形成的某種市場的依賴。
網絡經濟還從根本上加速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電子商務、網絡金融和電子貨幣已使金融市場原有的疆界的界限日益模糊,他們所具有的技術水平和能力也為地區間和全球化的市場融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電子貨幣不僅可以擺脫各國貨幣“外衣”的束縛(在這一點上類似金條),成為國際通行的交易媒介,而且促進了交易工具的國際化統一標準,也為市場主體行為的國際化提供了便利,加速了資本的國際間流動與全球性資本的形成。在此基礎上,各種新興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和金融創新,更加速了這一趨勢。同時,網上金融交易開始替代傳統的集中競價交易,全球、全天候可利用的交易場所不斷增加,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已聯為一體。1998年3月,德國。法國、瑞士宣布將電子交易系統聯網后,歐洲八大證券交易所也開始著手建立統一市場。1999年,納斯達克更是積極開拓東京、新加坡。香港和倫敦市場。
四、金融治理與金融監管
在網絡經濟中,金融的變化、金融當局與銀行之間、銀行與消費者之間的非對稱地位的變化、資金轉移和金融市場的變化,使金融治理面臨著一些新的。
首先,金融風險交叉“傳染”的可能性增加了。在一國國內,原先可以通過分業、設置市場屏障或特許等方式,將風險隔離在一個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內,分而化之。但現在這種“物理”隔離的有效性正在大大減弱。在國際上,各國金融業務和客戶的相互滲入和交叉,巨額國際投機資本的游戈,使國與國之間的風險相關性正在日益加強。
其次網上瞬間交易量劇增,加大了因交易環節中斷導致的支付、清算風險。一方面,金融交易的實時性、便利性不斷提高,使參加交易清算的各方不再保持較高水平的超額儲備,為了提高效益,資金的使用經過了精確的計劃。這時,一旦有一方出現支付困難,比如說受到了黑客攻擊,整個支付清算系統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出現接連不斷的混亂。另一方面,在“紙質”結算中,對于出現的偶然性差錯或失誤,有一定的時間進行糾正。現在,這種回旋余地大大縮小,錯誤的擴散面加大,補救成本加大。
再次,金融危機的突然爆發性和破壞性加大。上述兩方面的變化,加上一些超級金融集團為實現利益最大化,利用國際金融交易網絡平臺進行大范圍的國際投資與投機活動,而部分地逃避了各國金融機構的監管,加大了金融危機爆發的突然性。而危機一旦形成,就會迅速波及到相關的國家和市場。
利用過去的金融治理方式管理網絡金融業,顯然已不合時宜,一國金融治理的原則必須加以調整。
網絡經濟的特性已打破了由監管當局制定游戲規則的固有模式,與金融機構合作,充分依賴金融和市場的自我管理與規范,將是未來管理當局需要遵守的一條基本原則。在網絡經濟中,一切發展得是如此之快,任何由管理當局單方面制定的規則,都有可能出現在尚未形成最終法案前,規制對象已發生改變了的情況。即使規則本身沒有問題,金融企業也可能利用網絡的全球性便利,離岸經營。如果再考慮到網絡有效的匿名性、海量的數據和浩如煙海的,金融管理只有承擔起網絡金融發展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協調者的角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息溝通,提供積極的服務,才能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其管理的職能。
就監管而言,金融監管主體由多主體向統一主體轉變,統一監管將成為趨勢。由于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在開展電子網絡業務方面存在相互交叉,一些業務按傳統的甚至很難劃定其所屬的業務類型。在這種情況下,多個監管主體監管的模式,要么形成監管重復,要么造成監管真空,同時也將加大被監管者和公眾的交易成本。統一的監管主體則不僅可以提供一個公平一致的監管環境,使被監管者避免不同監管機構間的意見分歧和信息要求上的不一致,而且也使公眾在與金融機構發生糾紛時,有明確的訴求對象。監管客體也需要由僅包括金融機構,擴展到同時涵蓋一些提供資訊服務的非金融機構。電子貨幣和網上金融的發展,使得一些非金融機構開始涉足諸如短期電子商業信貸、中介支付、投資理財顧問等金融或準金融業務,從而使金融監管的范圍自然隨之擴大。監管的重點,也需要由資產負債和流動性管理轉向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客戶信息的保護。對于網上金融業務來說,金融交易信息傳輸和保存的安全性、客戶個人信息、交易信息和財務信息的安全性、自然成為監管者首要考慮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網絡經濟的實質是信息化、全球化和一體化,隨著網絡在世界范圍內的延伸,從長遠來看,各國監管當局都將面臨跨國性的業務和客戶,金融監管的國際性協調日益重要。它要求管理當局不單要盡可能避免金融資產的價格扭曲,放松對利率、匯率的管制,更重要的是建立與國際體系中其他金融體制相適應的新規則和合乎國際標準的市場基礎設施,如信息的真實披露、資金的實時清算等,以提高金融管理的透明度。這是適應未來網絡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