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外貿易理論的若干思考
趙秀臣
我國對外貿易的指導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并在此基礎上吸納了西方經濟學中的科學成分,使這一理論更加豐富和完善。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對國際貿易理論貢獻最大的當數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李嘉圖之前,在經濟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只能出口有絕對優勢的產品,才能從國際貿易中得到收益。按照這種理論,國際貿易的范圍,包括國家和商品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為倘若一個國家在任何商品的生產上都不具備優勢,那么這個國家便不能出口任何商品,而由于進口終歸要由出口所得來支付,那么這個國家也就不能進口任何商品,因此,該國便不能參與國際貿易。李嘉圖的理論改變了這一認識,從而給國際貿易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并使各國找到了自己參與國際貿易的實踐準則。李嘉圖以英國和葡萄牙兩國為例說明他的理論。他假定英國生產一單位毛呢要100人/年的勞動,生產一單位葡萄酒用120人/年的勞動;而葡萄牙生產一單位毛呢用90人/年的勞動,生產葡萄酒用80人/年的勞動。按絕對優勢理論,這兩個國家之間是不可能進行貿易的。因為英國在任何一種商品的生產上都不具備優勢,所以不能出口;因為不能出口,當然也就不能進口。而李嘉圖認為這種結論是不對的,英國可以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毛呢,而進口不具備比較優勢的葡萄酒。同樣,葡萄牙生產葡萄酒比生產毛呢有比較優勢,因此可以出口葡萄酒而進口毛呢,這樣兩國都可以從貿易中得到好處。李嘉圖由此提出國際分工理論,認為英國可專門生產毛呢,而葡萄牙專門生產葡萄酒。這一理論可用下表表示。
表1 分工前所需的勞動量
1單位酒 1單位毛呢 共計
英國 120人/年 100人/年 220人/年
葡萄牙 80人/年 90年/年 170人/年
兩國相加 200人/年(2單位酒) 190人/年(2單位毛呢) 390人/年
表2 分工后所需的勞動量
2單位酒 2單位毛呢 共計
英國 —— 200人/年 200人/年
葡萄牙 160人/年 —— 160人/年
兩國相加 160人/年(2單位酒) 200人/年(2單位毛呢) 360人/年
從上表可以看出,由于按比較優勢進行了國際分工,兩國生產同樣數量的葡萄酒和毛呢所需的勞動量由390人/年減少到360人/年,即節約了30人/年。其中英國節約了20人/年,葡萄牙節約了10人/年。這些被節約的勞動力再從事生產,其產品便成為國際貿易的收益。這無疑在原有的產品總量上有了一個增加量,使人們能消費更多的產品,從而增加了福利。
這樣,李嘉圖把在兩國之間進行成本比較改為在國內商品之間進行成本比較,就為各國都可以參加國際貿易并能從中獲得好處的自由貿易主張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比較成本說(亦譯作比較優勢說)被西方經濟學家稱為國際貿易的萬古不變的理論,并一直占居主導地位,其他經濟學家只是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補充,包括進行一些庸俗化。
馬克思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科學成分,創立了徹底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為建立科學的國際貿易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說:“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于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因此,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又表現為更多的貨幣。”他又說:“但是,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應用,還會由于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注: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614頁。)從這一結論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一國生產率較高的部門的勞動在國際上會被當作強度較大的勞動,因此能表現為更多的貨幣;如果用這些貨幣從國外換取本國生產率相對不高的部門所生產的產品,則無疑會節約社會勞動。而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價值又總是物化在一定的使用價值上。馬克思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成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注: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48頁。)節約社會勞動便是增加社會財富。
按比較優勢進行國際貿易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一國的比較優勢并不是無限的。任何一種產品,隨著生產量的增加,或遲或早都要達到邊際成本,當邊際產品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其產品就不再具有比較優勢,也就不能再出口。所以,除資源壟斷和技術壟斷的行業外,在這些行業的產品沒有替代品的情況下,國際分工不可能是絕對的,而只能是相對的和部分的。這一觀點可以用下圖表示。
附圖{圖}
圖1 成本遞增對國際分工的影響
上圖以澳大利亞和我國進行的羊毛貿易為例,說明成本遞增對國際分工的影響。其中橫軸表示產量,縱軸表示成本(價格)。在圖的左半部分,澳大利亞羊毛的供給曲線為Sa,需求曲線為Da。在沒有國際貿易的情況下,這兩條曲線的交點決定澳大利亞羊毛的價格為O—Pa。在這一價格下,澳大利亞對羊毛的供給和需求數量都是O—C,O—Pa 為均衡價格。該圖右半部分的Sc是我國的羊毛供給曲線,Dc是我國的羊毛需求曲線,O—Pc為我國的羊毛價格。在這一價格下,供給與需求數量都是O—H,O—Pc為均衡價格。從圖上看,澳大利亞羊毛的價格低于我國。這是由于生產羊毛需要草原,而澳大利亞草原遼闊,人均草原面積大大超過我國,所以,羊毛的生產成本低于我國。顯然,如果澳大利亞出口羊毛而進口其在生產上比較不利的產品,對中澳兩國都會有好處。
如果邊際成本不變,那么,澳大利亞在價格為O—Pa 時就能無限量地生產羊毛,而我國在價格低于O—Pa時則完全不能生產羊毛,這樣,在羊毛生產上便實現了完全的國際分工。根據我國的需求曲線,在價格為O—Pa時,羊毛的需求量為O—L,這一需求量將全部從澳大利亞進口。
但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是不變的。在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邊際成本將出現遞增現象。由于有了我國的進口需求,澳大利亞必然擴大其羊毛的生產規模。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一些劣質草場也會被用來養羊,同時一些缺乏養羊技能的勞動力也會從事養羊業,一些缺乏牧場管理經驗的管理人員也會來從事牧場管理,等等。因此,羊毛生產的邊際成本便開始遞增。這一遞增一直到O—Pa與O—Pc之間的某一點時才會結束。這一點的高低取決于我國對羊毛的需求強度,這一強度又取決于我國對羊毛的需求偏好。我們假定這一點為P點,再假定市場為完全競爭的市場,這時,邊際成本等于價格,即為O—P。這時,根據我國的需求曲線,我國對羊毛的需求為O—G;根據我國的供給曲線, 在價格為O—P時,我國自己已能生產O—F羊毛。這是由于隨著價格由O—Pa上升到O—P,我國一些優質草場及較好的牧工和管理人員已經能在此成本上生產羊毛。這時,澳大利亞由于羊毛價格由O—Pa上升到O—P,所以,澳大利亞的需求便也由O—C減少到O—A。而我國的需求由O—L 減少到O—G。在我國的需求中,O—F為自己生產的,F—G為進口的。這時, 澳大利亞羊毛的總產量由原來的C—L下降為O—A加F—H或AB。國際分工已經不再是完
全和絕對的了。
這一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當認識到國際分工的“度”,不能認為我國沒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就絕對不能生產,而在一定條件下,我們也能生產這些產品。這是我們在制定外貿發展戰略時必須考慮的。
國際分工的不完全性和相對性還由于各種關稅壁壘的存在而進一步加強。關稅就是在進口品的價格上附加一部分稅金,使價格上漲。在一般情況下,供給和需求都是有彈性的,在這種情況下,關稅有如下影響,見圖2。
附圖{圖}
圖2 供給和需求均有彈性時的關稅影響
在上圖中,橫軸O—Q表示數量,縱軸O—P表示價格。為了分析簡便,我們假定該國不生產這一產品。在征稅以前,當價格為O—P時,該國進口的某一商品為O—Q,即需求曲線D—D和進口供給曲線S—S 的交點E所決定的量。如果對進口商品征收Pm—P’關稅, 則征稅后價格由O—P上升到O—P’,其上漲額小于關稅額(P—P’
非關稅壁壘也是對國際分工的一種限制。所謂非關稅壁壘是政府直接采用關稅以外的手段限制進口,如配額、質量標準、海關估價、政府采購、反傾銷規則、國內歧視性稅收、衛生標準等等,方式很多,且不斷產生新的方式。這些手段帶有行政上的強制性,所以,它對國際分工的限制更直接,更有效,而且立竿見影,一經采取,立即產生限制作用。
戰后關貿總協定和后來的世貿組織的活動一直是在貿易自由主義理論的主導下進行的。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一直是其活動的主要內容。由于各國的 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以及國與國之間不同的 政治經濟關系和各種不同的國際經濟集團之間的矛盾,圍繞著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斗爭一直非常尖銳而復雜。而且,這一斗爭又受到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理論的支持和指導。與此同時,貿易保護主義理論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豐富,如國內外生產成本均等論、輸出失業論、降低工資論、保護幼稚產業論、多樣化論、次優理論、貿易條件論、國家安全論等等。任何理論都是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才是正確的。貿易自由主義理論認為完全的國際分工能增加全球的產出,從而能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