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騙子相遇在進口葡萄酒
朱玉增
“你好,H總,我是上海的一家企業,我是老總的助理,姓劉,我們是上次在廣東酒博會上(注:7月份)看到貴公司的產品的。中秋節快到了,我們公司準備團購4000瓶進口葡萄酒做為禮品送給客戶。我們不想買拉菲那些名莊酒,它們就象中國的茅臺和五糧液一樣都成流通的大路貨了,市場價格透明,不稀奇。我們做了挑選,老總不喜歡澳州和意大利酒,就很喜歡貴公司的美國莎菲堡品牌葡萄酒,新世界的葡萄酒性價比很高的,美國葡萄酒現在的質量很好已經超過法國,你們又是美國葡萄酒集團這樣大型企業的產品,品牌背景好,很適合我們送禮的要求……請問你們那款莎菲堡梅樂干紅和霞多麗干白給我們什么價格?”(一點不高明的開場白,已經讓我們明白了其意圖)
H:“我們莎菲堡的產品的市場價是218,大宗團購給你們按168元;另外,我們還美國葡萄酒集團的更適合做商務禮品的高端品牌肯嘉尼,價格要1000多。。。”
“行,價格都沒問題,我們要的就是中高檔的。這樣吧,你們能來上海面談簽合約嗎?簽完訂購合約我們就立刻打訂金?!保◤倪@一點我們就已經確定對方的意圖了)
H:“你們能來廣州嗎?”
“這段時間我們業務很忙,還是辛苦你們過來上海吧,以后我們還有很多的團購的。”
H:“你們留個電話吧,我們公司這邊安排人和你們聯系?!?/p>
“我們是上海盛X源貿易公司,我姓劉,我的電話是131***66722,到上海給我電話?!?/p>
。。。
毋須多言,借勢掛斷了電話。通話一結束,我們相視一笑:一個有點專業但是并不高明的騙子。
我們能夠看出,對方至少研究過進口葡萄酒,什么“拉菲名莊酒”“新世界葡萄酒”“超過法國”之類的業內術語都有了,但是,騙子就是騙子,雖然懂些專業,但是,依然是漏洞百出。為什么我一語斷定對方是騙子呢?除了以往的親身經歷還有就是如下的分析:
首先,一個公司不做進口酒生意,為什么要跑這么遠從華東的上海到華南廣州來參加一個普通的酒博會呢?僅僅是為了選進口酒做團購嗎?若是做進口酒生意,國際化大都市的大上海的酒博會和酒展比廣州的還大還多還專業,又為什么要到這么遠來呢?
其次,如果是做酒類貿易的,眾所周知,做酒生意的哪個沒有一些各類酒的貨源,還用得著從廣州買酒做團購嗎?說明他自己就不是專業做酒的或者根本就沒有酒。
再則,一家普通的公司在諾大一個大上海難道買不到適合送禮的酒嗎?天大的笑話,誰信??!
此外,對于報價不還價,不合常理,說明他們的意圖根本就不在價格上,那在哪里呢?
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對方沒有以酒類市場競爭為由側面暗示市場機會難得,但是,對方的主要意圖還是讓我們過去上海,而到上海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為什么呢?因為,只要你一到上海,在一群騙子和各個分工明確的托的環境氛圍里,行程安排就由不得你了,這類詐騙案手法類似已曝光很多了,就是帶你去吃飯消費讓你請客送禮,并且在這過程中暗示你給所謂的主管領導行賄等等,就是這些小伎倆。
事后,筆者打電話咨詢了那次參加廣東酒博會的幾個參展進口酒商,得到了同樣的答復,他們同樣接到了這個來自上海的電話。筆者之所以再次述之以篇幅并把其中的一些詳細信息明示,只是想給那些剛剛接觸進口酒貿易的進口酒商朋友們一個提醒。
隨著近二年中國進口酒市場發生的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一切都在順應著變。當世界葡萄酒業都在關注中國市場的時候,中國的市場中更多的商家也開始關注進口葡萄酒市場,包括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