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業:要規避匯率風險
未知
6月2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7.6180再創匯改以來新高。這已是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連續第六個交易日創出新高。這也是進入2007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創出的第44次匯改以來新高。按照匯改時8.11的匯率計算,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接近6%。 匯率成為中國家電制造企業不得不直面的問題。公開資料顯示,四川長虹和美的電器2006年的匯兌損失分別達到7706萬元和4702萬元,而兩家上市公司同期的凈利潤分別只有3.06億元和5.05億元。其中,長虹的匯兌損失居然占當期凈利潤的1/4以上。 匯兌損失影響頗深 有關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2006年人民幣升值給國內家電行業至少帶來了近10億元的利潤損失。 2006年開始的人民幣升值,對于國內的家電企業(特別是出口比例較高的企業)來說,其負面影響,已經成為繼專利費、反傾銷和綠色壁壘外的又一“變動壁壘”。 回想當年,廣州標致項目合資失利的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匯率變動。當時,由于人民幣對法郎貶值,而從法國進口的零部件卻是按照事先議定的價格支付的,導致廣州標致的零部件進口成本驟增3倍,壓得廣州標致喘不過氣來,而法方又不愿根據匯率情況對零部件價格進行修改,最終只能不歡而散。 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不可控制風險,首先就是匯率風險。1994年1月1日起,中國實現人民幣匯率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于收匯和用匯之間存在時間差,外貿合同由簽訂到收匯或付匯之間也存在時間差,而在浮動匯率制下,外匯每天都在變動,當外貿企業實際收匯或付匯時,很可能同當初簽約時的匯率相差甚遠。同時匯率的變化受國內外政治、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伊拉克戰爭、非典等突發事件都會引起匯率的波動。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即期匯率與初始確認時或前一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不同)而產生的匯兌差異,2006年長虹的匯兌損失達到創紀錄的7706萬元。 而且,人民幣升值是個長期的過程,2007年這一過程還可能提速,這給中國制造業企業敲響了警鐘。 值得注意的是,匯兌損益只是展示了匯率變動對企業影響的一個方面,即對資產負債的影響,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升值可能導致中國家電產品競爭力的下降,最終導致市場份額的萎縮,這才是中國家電企業最擔心的。 家電企業積極應對 近幾年,中國的出口額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世界市場30%的產品制造被“中國制造”占領。但從財務角度來看,企業規避外匯風險的手段,主要是對受險資產和負債進行調整,大多數中國企業都選擇了銀行遠期的結售匯業務和遠期外匯買賣。 一般而言,企業規避人民幣升值風險可分為近期和遠期。近期的應對措施是貸入美元等弱勢貨幣,存入人民幣等強勢貨幣,以及進行遠期外匯交易等等。遠期是一旦人民幣升值,原有的產品競爭力會下降,企業則面臨轉型問題。 廣東志高空調股份公司財務總監說:“2004年的出口達到1.8億美元。此前我們已經在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辦理了遠期的結售匯業務,進行套期保值。” “但只要是金融工具就有它固有的風險”,專家說,“一年遠期交易量很小,而且國際外匯市場變幻莫測,風險依然不容忽視。”中國銀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介紹說,與出口企業爭辦遠期結售匯業務相對應的是,眼下有很多持有大量外匯的企業都紛紛把它們拿回國內換成人民幣,以盡量少地持有外匯,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