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區域經濟合作
佚名
摘 要:區域經濟合作研究在國際上盛行于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研究成果頗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主要有五種:關稅同盟理論、自由貿易區理論、共同市場理論、協議性國際分工理論、綜合發展理論。雖然這五種理論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存在著很大差異,但其研究的內容卻具有共同點,即區域經濟合作與WTO多邊貿易體制的關系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成效。 關鍵詞:區域經濟合作;RTA;貿易效應
1 區域經濟合作與WTO多邊貿易體制的關系 區域經濟合作的方式有多種,Andrew Wyatt-Walter 認為“從原則上說,經濟區域化可以涉及毗鄰經濟體之間的商品市場一體化,進而至商品與生產要素市場一體化,再而至市場與政策一體化,以致完全的經濟和政治同盟。” 具體而言,根據成員之間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同可劃分為成六種形式: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經濟政治一體化。其中以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最為重要,影響最為廣泛。 在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進程中區域自由貿易協定(RTA)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目前運作的RTA中,90年代成立的72個RTAs,占總數的36.9%,本世紀成立的117個RTAs,占60.0%。RTAs的迅猛發展引起了諸多學者關于RTAs與WTO多邊貿易體系的基礎——非歧視性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兩者關系的高度關注。隨著全球RTAs數量的不斷增加,RTAs之間的重疊程度也不斷提高,Bhagwati(1992)提出RTAs是否威脅到了多邊貿易體系問題,同時Krueger(1995)也擔心區域性FTAs的建立將會產生尋租者,西雅圖WTO部長會議的失敗進一步暴露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也有學者從法律角度,如Foost Pauwelyn研究WTO保障機制針對區域貿易集團做出的對應措施,范黎虹、韓龍、周陽、張潔等也分析了區域貿易集團與WTO基本規則之間的法律關系。陳泰鋒和賀劍瑜對20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合作呈現出的許多新特點、新變化和新動向將會對全球經濟運行機制和發展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進行了剖析,并闡明了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經濟合作之間的關系以及相互影響。 2 區域經濟合作在經濟領域的成效 1 引力模型在經濟合作領域的應用 全球區域經濟合作在經濟領域的成效主要表現問從靜態和動態效應,其中靜態效應分析主要體現在貿易轉移效應和貿易創造效應上,最常用工具就是引力模型。最早將引力模型應用到國際貿易領域的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們指出兩國雙邊貿易流量的規模與它們各自的經濟總量呈正比,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呈反比。其中,出口國的經濟總量反映了潛在的供給能力,進口國的經濟總量反映了潛在的需求能力,雙方的距離(運輸成本)則構成了兩國之間貿易的阻力因素。原始的引力模型采取對數形式后表示 2 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靜態貿易效應 利尼曼(Lineman,1966)將人口數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規模的變量加入引力模型分析并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繼利尼曼后,對貿易引力模型的發展主要局限在增加解釋變量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研究領域更是被廣泛地加以應用,尤其是在分析區域經濟集團的貿易效應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如Matyas(1997)以混合橫截面數據固定效果的方式對區域集團效應所作的分析。經濟學家為了檢驗政策、歷史、文化等因素對雙邊貿易流量的影響,又逐步將優惠貿易協定、貿易限制措施、殖民關系、共同語言等指標加入到引力模型中(IMF,2002)從而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的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隨后許多學者應用貿易引力模型對國際貿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實證分析,Celine Carrere(2002)用引力模型對貿易流向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區域貿易協定在使區域間貿易增加的同時,通常從世界其他各地的進口和出口也都成倍的減少了,這證明區域貿易協定產生了明顯的貿易轉向效果;Balistreri、Anderson和 Wincoop(2003)等,他們的回歸方程大多為對數線性,雖然各自的解釋變量不盡相同,但回歸結果大都能有力地解釋貿易量。國內學者舒波(2004)等人通過對北美自由貿易區成效的研究,認為區域經濟合作的開展大大加快了其成員國的貿易自由化程度,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取消不但擴大了地區市場容量,還加強了各成員國間優勢互補和地區范圍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形成了“貿易創造效應”。Jeffrey Frankel認為正式的區域安排還對貿易模式產生明顯影響,而且遠超乎近鄰之間的自然通商。石嵐、毛志文(2006)對區域經濟合作推動跨國公司發展從而促進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3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動態貿易效應 Lisandro Abrego, Raymond Riezman, John Whalley(2005)采用定量方法,即一般均衡模型對關稅同盟中的國家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關稅同盟增加了全球福利。從發達國家之間組建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來看,由于供給和需求曲線較為平坦,貿易創造效應較大,且非成員國的產品成本不占優勢,貿易轉移效應較小,因而貿易創造效應大于貿易轉移效應,福利正效應較為明顯。宋巖、侯鐵珊(2006)對區域貿易協定成員國社會福利效應進行納什均衡分析,得出區域貿易協定的建立不但能夠進一步深化多邊貿易合作,而且可以維持成員國的福利水平,并能進一步強化非成員國尋求加入該RTA以使本國福利水平最大化動機的結論。 布朗、羅布森、庫珀和小島清等人進一步研究了標準區域經濟合作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適用性,認為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經濟合作靜態效應不明顯,發展中國家借鑒標準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應強調區域經濟合作的動態效應和對外保護作用。希托夫斯和德扭(2004)的“大市場”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合作的開展使區域外國家為了保持原來的市場和產品競爭優勢,會選擇將生產轉移到區內,繞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因此,區域經濟合作使外資通過區內設廠生產,繞開區域經濟同盟的壁壘限制,從而達到吸引外資的目的。Susan F.Stone,Bang Nam Jeon認為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不但使國際直接投資增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新的貿易流。王瑛(2004)認為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梯度,這種梯度產生了經濟技術推動力,從而為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提供了“多贏”的合作動力。陳秀蓮、楊丹輝(2006)等還研究了區域經濟合作對國際產業轉移的影響,認為區域經濟合作的開展不僅推動了區內貿易的增長,而且使成員國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充分利用現有要素稟賦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并保持較高產業轉移增速從而使成員國從中受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并促進技術進步。 3 區域經濟合作在非經濟領域的成效 Richard N.Cooper、Charles P. Kindleberger、Susan Strange、Robert Gilpin、等則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采用自由主義的國際機制研究方法、現實主義的大國關系研究方法和國內政治研究方法及建構主義的社會化研究方法,分析了地區主義和新地區主義,認為區域經濟合作穩定了鄰國之間關系,潛在的緩解了緊張局面,降低了鄰國間移民、流血沖突發生的可能性,并改善了成員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提高其國內安全系數。國內學者盧光盛、王逸舟、龐中英等從地緣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合作在非經濟領域產生的成效,研究顯示區域經濟合作產生的非經濟收益主要體現在區域政治、安全、文化融合、公共產品合作及外交等方面。李向陽(2005)分析認為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使各國間的相互依賴度不斷加深,從而促進了區域范圍內公共產品,如環境保護、能源合作、打擊跨境犯罪等方面合作的逐漸增加。張驥、閆磊(2004),朱顯平、李天籽(2006)等分別對東盟、南方共同體、歐盟等主要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非經濟成效進行了分析。 除上述在非經濟領域產生的成效外,部分學者還對區域經濟合作產生的非傳統收益進行了分析。Patterson(1966)分析認為區域合作可以使成員國“更好的抵御其它區域集團的歧視性影響”,從而提高自身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討價還價能力和影響力,實現談判國家利益的最大化。Fernandez, R.J.Portes認為一國加入區域合作組織有助于向外界發出清晰而可靠的信號,以吸引投資者。李向陽(2003)認為區域經濟合作使小國有機會通過讓步獲得了大國給予的“保險”以獲得進入大國市場的保障和免除發達國家歧視性的反傾銷行動。劉玉貴、張雯(2006)認為區域經濟合作促使各國保持其政策的連貫性、可信性,并不斷建立起協調一致的機制,從而鎖定改革進程,不斷完善政治體制、社會制度,逐步提高政府信譽。 4 對國內外研究區域經濟合作的述評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區域經濟合作研究的文獻,首先,研究成果卓著,尤其發達國家的研究較深入,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數研究都以歐洲經濟發展狀況為研究對象,而忽略了世界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其次,較多的區域經濟合作研究立足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框架,這是基于發達國家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研究,并不代表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有同樣的效果。最后,我國研究的區域經濟合作文獻多數從政府、組織和企業的立場出發,鮮有從純粹學術研究的角度分析,使得最終的結果不免帶有一定的色彩。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研究應該著眼更長遠,才能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 文獻 [1] Corden, W. W. Economic of scale and customs union theory[M]. 1972 [2] Gordon H.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 Meade, J.E.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M]. Amsterdam: North0Holland, 1955 [4] Paul. R.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th ed) [M].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5]劉力,宋少華.發展中國家經濟一體化新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6]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0-11 [7]朱陽明.亞太安全戰略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37). [8]孫海燕.區域經濟合作研究綜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7,(1) [9]華曉紅等.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理論與實踐[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10]保建云.國際區域合作的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與經驗證據[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11]程永林.區域合作、利益沖突與制度分析——以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為例[J].改革與戰略,2008,(10) [12] 王再文,李剛.區域合作的協調機制.多層治理理論與歐盟經驗[J].當代經濟管理,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