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析金融危機后中美關系的變化和走向
王東 鞏志華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強大,中國與外部的關系也面臨新的挑戰。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方面的影響依舊存在,國際形勢又有了新的變化,中國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及如何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尤其正確認識中美關系面臨的新的挑戰和機遇,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國際形勢的國內和國際戰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就中美兩國的相互認知以及中美關系出現的新變化,面臨的新的挑戰作了分析,并對中美關系未來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中美關系;中國;美國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由于中國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在歐美等國家紛紛陷入債務危機時,中國似乎成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作為美國債務的大量持有者,中國似乎成了美國雪中送炭的救星。由于中國外匯儲備大多是美元,因此中國因為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問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進而中美關系也就成了兩國關注的焦點。對于未來的國際格局各種聲音、各種說法紛沓至來。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有人說21世紀是中美共治,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中美關系在金融危機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遇到了許多挑戰,但是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因此雙方在新的變化面前,需要冷靜觀察,透過紛繁的現象要看到事情的本質。中美雙方需要對自身及對方有個正確的認識與定位,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富有建設性的外交政策,這樣才有利于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本文對中美關系現存的問題作了總結和分析,從而為中美關系的發展趨勢作了預測,為我國如何應對中美關系所遇到的復雜局面提出建議。2009年5月溫家寶總理在捷克參加中歐領導人會晤中特別指出,“中美共治”的論點是毫無根據的、錯誤的。溫總理之所以要這么講,是因為“中美共治”這樣一種論點已經引起了很多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疑慮、憂慮,特別是我們的朋友俄羅斯及重要的合作伙伴——歐洲國家,還有重要的戰略基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這種論調對中國的國際形象,對我們爭取盡可能多的朋友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所以,總理作了這樣一個明確的表態,目的就是要盡快把這種論點遏制住,盡快消除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中美關系面臨的變化
2008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通過2008年發生的一切可以看出中國向外界以及外界向中國傳遞的信息出現了錯位,從而引起相互的猜疑。西方媒體包括CNN和BBC對中國西藏314事件的歪曲宣傳及在倫敦和巴黎對奧運火炬傳遞的阻撓和攻擊行為,特別是法國總統薩科齊會見達賴喇嘛,引起中國民眾在各大城市抵制法國企業家樂福的行動。2009年3月《中國不高興》的出版,引起了很大的關注。而中國政府在正確處理314事件,在512 地震中表現政府的高效、透明、民眾團結一心迎接一切挑戰的決心和信心,第29屆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都傳遞出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繼續增持美國國債并沒有落井下石,這正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沒有對鄰居趁火打劫。中國在處理義利的關系時,總是重義輕利或者叫做見利思義。2008年美國大選少數族裔的代表奧巴馬入住白宮后(盡管他的內閣成員有令中國人倍感親切的黃色面孔——能源部長朱棣文、商務部長駱家輝),并沒有讓中美關系朝著更加健康、更加實際的方向發展。在2009年上半年短暫的蜜月期過后,中美關系開始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出現了爭吵。美國揮舞著大棒,盡管聲音還較為柔和,但下手還是毫不留情,開始了策略性的圍堵戰略。僅2010年中美關系就如汪洋中的一條船,可以說是風云變化、跌宕起伏:1月29日奧巴馬政府通知國會計劃向臺灣出售總值達64億美元的武器,對臺軍售是美國對中國的施壓,同時又是美國軍工利益集團的經濟需要。2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會見達賴喇嘛。還有美國對關塔那摩監獄關押的東突分子的處理中拒絕交還中國,并積極為之尋找避難之所。所有的這些都可以看清美國想利用民族問題,支持藏獨、疆獨分子分裂中國,阻止中國發展的險惡用心。3月15日130名美國國會議員發出聯名信要求進一步向人民幣匯率問題施壓,次日,涉及該問題的兩黨議案遞交到參議院。11月2日美國國會中期選舉開始,經濟問題仍是選民最關心的問題,與華貿易及匯率問題隨之也成為選舉議題。說到底,中美之間存在的核心矛盾還是經濟矛盾,中國沒有達到美國要求—即人民幣在短期內大幅升值的要求,從而美國就制造緊張氣氛,逼迫中國做出讓步。對于中美經貿方面矛盾的解決,美國使用的是軟硬兼施的兩面手法。
二、中美關系摩擦不斷的原因分析
中美關系由2009年的蜜月期進入2010年的摩擦期,其原因是由于中國實力的大幅增長,使美國的猜疑心理加重,使中國周邊國家也充滿疑慮。于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形成聯合牽制中國的趨勢,中美之間到底發生什么變化?簡單分析如下:
1. 中國的崛起引起美國的猜疑
中國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的崛起影響了中美關系。中國眾多的人口(13億多占世界的20%)、巨大的GDP總量(2010年為397983億元人民幣合604837386億美元),中國經濟的年增長速度為8-10%,國際貿易于2006年居于世界第三位,以及幅員廣闊,能量消耗巨大,在世界能源消費中位居第二(日均消費進口原油2400萬桶)。還有中國在陸上與許多重要的國家相鄰——如俄羅斯、朝鮮、緬甸、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因此中美關系對美國來說非常重要,這關系到他所謂的國家利益,所以在2010年美國在亞洲一切行動名為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實際上是美國在亞洲事務中想占據主導地位。因為在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里絕不允許任何其他國家在亞洲占據主導地位,因此美國借南海問題高調介入,主要是為了爭取美國參與亞洲事務,強化美國的存在。同時利用釣魚島事件綁架日本,把日本拴在美國在亞洲的戰車上,又利用天安艦和延坪島事件,強化美韓同盟,在黃海和東海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軍演。奧巴馬批準對臺軍售,在經濟上一方面對中國說盡好話,讓中國繼續增持美國國債,另一方面又加緊逼迫人民幣升值,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同時又進行貨幣量化寬松的政策,損害中國的經濟利益;在人權問題上又對中國進行挑釁行為——奧巴馬會見達賴喇嘛等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在貿易上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又在抬頭,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2010年6月批準向中國的鋼絲制品征收總計200%的關稅,2010年6月美國對中國產鋼管征收1572%關稅,導致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遏制的政策源于有些人擔心中國會把巨大的經濟能量轉化為軍事力量和國際政治影響力。另外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并且是世貿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國,還在亞洲努力建立多邊和雙邊的關系。
2.對中國的認知的錯位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姑且不講中國為之付出的巨大的資源、環境和勞動力的幸福和健康以及因此帶來的腐敗、收入分配不公、社會的結構性的矛盾蓄積等等。雖然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前列,但是中國的GDP組成有許多是外資,中國充當的僅僅是世界工廠的角色,中國工人從事的是最辛苦、最危險的加工工作,中國企業的利潤也只是利益鏈中最微薄的部分。在中國剛剛達到溫飽,甚至有些地區還未達到溫飽時,一些外國媒體、政策專家、記者就被數字的浮云遮住了雙眼,被利益迷惑了本性,不負責任對中國進行不切實際的報道演繹,新的中國威脅論又紛紛出籠。中國的一些外交專家、政策研究人員則認為中美關系是解決其他一切關系的鑰匙,所以他們眼里就只有中美關系,無論做什么都不能損害國際關系中最重要一組雙邊關系即中美關系。中美關系的基礎是經濟關系,因此中美經濟關系最為重要,只要能維持中美兩國的經濟關系,中美之間就不會發生對抗,也不會發生沖突。而在國際關系的網絡里,我們對美國的經濟依存度最大,在影響力方面也不占優勢,與美國的貿易逆差以及所持的海量的外匯儲備都沒有成為我們手里的王牌,反而成為美國勒索我們的籌碼。從2010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的恐懼又如冷戰前對蘇聯的恐懼和20世紀80年代因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對日本的恐懼,因此對中國的戰略又像80年代對日本、二戰后對蘇聯的戰略。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威脅的原因說中國無論從人口、面積、經濟總量、軍事現代化等方面塊頭太大,又望文生義說中國是中央的帝國,在古代中國帝國是八方來賀、四方臣服的朝貢體系,因此激起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猜疑。美國在亞洲繼續鞏固原有利益勝利果實,又開辟新的領地。美國媒體大量地報道中國,使在美國人的心目中形象本來是模糊的中國,現在突然變成了侵犯美國人民利益的敵人,其原因無外乎,金融危機造成人們對于全球化的好處的疑慮,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就連中國公司對美國公司并購的意向以及成功并購的案例,使自大的美國人心里都難以接受。對于普通美國人來講中國90年代以來從石油的輸出國轉變成石油的進口國,以及從報紙上看到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的新聞,造成了他們的恐慌,因此在2005年參議員舒默和格雷漢姆提出中國自由貿易法案,對中國進入美國的到岸貨物征收275%的跨境關稅,并且要求參議院就中國的貿易問題召開聽證會。這些事情都激起美國民眾對中美關系尤其是中美關系的負面影響尤為關注。
三、中美關系面臨的挑戰
中美關系在經濟方面面臨競爭問題、人權問題、關于中國軍事現代化問題以及一直存在的臺灣問題等四個方面存在嚴重的挑戰。經濟方面的挑戰主要體現為美國民眾認為中美之間的經濟競爭會對本地的經濟狀況產生影響,而美國領導人對中美兩國的貿易赤字比較焦慮,最大的分歧是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問題(1),另外美國的紡織企業和其他的輕工業轉移到國外也是引起分歧的源頭,再者中美還會在知識產權方面存在紛爭。中美經濟關系上共同的利益大于分歧,尤其是美國需要中國廉價的商品來保證美國消費者的利益,保護美國的資源和工人的健康,同時需要中國手中持有的美元來填充美國國家債務的黑洞。 而中國則需要從美國的巨大消費市場來保持國家經濟的增長,從而維持社會的穩定,同時中國需要從美國獲得技術及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來實現現代化的夢想。因而兩國在經濟方面的合作會不斷加深,中美兩國存在博弈的地方是在規范經濟合作的國際組織和經濟制度規則的制定主導地位。人權問題將長期是中美兩國引起分歧的地方,也是美國在關鍵時刻壓制中國的一張王牌,因為人權是西方所謂民主社會統治本國人民,鞏固西方聯盟,維護自由貿易的基礎。人權對本國人民有極大的蒙蔽性,如果美國舉起人權的旗幟,很容易得到選民的支持,得到西方聯盟的配合,所以中美兩國在人權問題上的斗爭和博弈將是長期的。
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引起美國國會許多議員的疑慮,他們要求國防部提交中國軍力的年度報告,美國大量的書籍和文章涉及中國的軍事,其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怎樣瞄準美國的》、《中國準備控制亞洲和世界的計劃》、《我們怎樣與中國作戰》。另外臺灣問題依舊是美國要挾中國的殺手锏,矛盾與緊張的原因是《與臺灣關系法》,該法律規定了:美國有必要聲明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是基于臺灣的未來必須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任何企圖通過非和平的方式包括抵制貿易或禁運,任何威脅到西太平洋的和平和安全,美國都會予以特別的關切,這個法案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和平解決大陸和臺灣的沖突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但也非常接近。大陸和臺灣的矛盾在2008年臺灣大選中表現極為突出,同時也反映出雙方對現狀不滿。不過馬英九當選后,雙方的經濟往來更加密切,雙方的依存度也越來越大,但是美國還繼續對臺軍售,引起大陸的不安。統一的趨勢隨著經濟聯系的密切會越來越明顯,美國也輕易不會丟掉這張王牌,所以兩岸的和平統一,美國的因素還是非常重要。
四、中美關系的新的走向
鑒于中國在經濟方面的成長,美國智庫、政策專家等將未來中美關系定位于競爭的關系,在這種框架下,美國國內有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對華策略。針對這些不同的聲音,中國一定要仔細觀察、沉著應對,制定切實可行的對外策略。
1.美國針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肯定不甘心衰落的前景,要繼續維持美國的優勢:即維持美國是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不允許任何國家、任何地區挑戰美國的地位,用薩繆爾?亨廷頓的話來說就是世界需要美國,如果沒有美國世界就會大亂,所以美國治下的和平還是許多美國人的幻想,所以美國要動用國家力量的所有手段來控制、分裂破壞中國的優勢,最終維持美國的霸權。無論中國怎么做,中國本身的崛起就不可避免地引起美國對中國的各種疑慮,針對這種情況,中國首先要增信釋疑,努力化解美國對我們的敵意,盡力創造穩定、和諧的國際環境,綜合自己國家的各種權力資源,找到自己的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制定適合國內外形勢的對外戰略。在新的國際格局形成中,發揮中國的影響力,利用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面臨制度改革、規則重定之際,抓住我們手中的王牌,使這些組織為中國實現全球的國家利益提供平臺。
2. 針對美國對中國的合作安全戰略。合作安全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世界和平是美國的最大利益”(2),倡導這一戰略的人認為以國際機構作為挫敗和威懾侵略是最好的方式。集體安全主義者認為世界各國在戰略上是相互依賴的,他們越來越依賴國際機構,如用聯合國來協調集體的行動。他們認為一個富強的融入世界的中國對于美國利益來說既利己又利他。因此不應運用國家的各種資源來遏制中國的發展,而是集中發展、擴張和加強現有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國際機構。這種策略的核心是推進相互依存度,從而加速全球化的進程,運用國家各種權力資源去經營各種國際機構和國際制度,因此外交家的主要任務是構建適合美國利益的國際協定、國際條約。美國總統和國會應該裁軍對軍隊應該重組,從而保證美國在人權和維和方面的效率。
針對這種聲音,中國很難在全球化的體系中獨善其身,既然已經加入到所謂的富國俱樂部以及各種國際組織,就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地參加國際事務,不能被動地適應國際組織和國際制度。中國要協調國內各方面的利益,確定國家的根本利益,盡力發揮中國的影響力,在對中國自身及其周圍的世界進行正確認知的前提下,盡量參與制定或影響制定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國際協定及國際條約。尤其是要選拔對中國國情比較了解,又對世界銀行、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的游戲規則比較熟悉又不受國內外利益集團所支配的金融和經濟學方面的人才,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真正發揮中國的優勢,在兇險的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新手才不至于被吞沒,才能充分利用這些國際平臺,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3.針對選擇性的接觸策略
有選擇的接觸的立足點是傳統的現實主義的權力制衡理論(3),權力制衡策略尋求大國權力間的平衡來保證大國之間的安全(4),權力制衡的鼓吹者認為,中國這樣的國家對美國很危險,中國不可能不插手歐洲和亞洲的戰爭。因此大國之間的和平是美國的最大的利益,他們意識到一個富裕的中國內在的價值,但又保持與崛起的中國之間的權力平衡關系。因此對中國的政策就是在經濟方面更務實,同時又不放棄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目標。所以理想的中國是在經濟上富裕,但在軍事和外交上絕不能有在亞洲地區、在軍事和外交上挑戰美國的非分之想。因此美國就要綜合運用國家所有的權力資源通過與中國簽訂類似與前蘇聯簽訂的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之類的雙邊協定,以及發展或鞏固加強地區聯盟的方式制衡中國。“從各方面看,這個策略都是一種新的遏制戰略,或者說是修正的接觸策略”。總之美國的策略就是在限制不利的結果的同時刺激好的結果,即變壞事為好事、變不利為有利。
針對這種策略,中國和美國既要合作又要斗爭,因此中國要講究合作藝術和斗爭策略,把不利變有利,增進合作,減少沖突。但如果沖突不可避免,中國也要有信心。中國首先要做的是正確認知美國,加大培養研究美國各個方面的人才,充分利用中國在美國的留學生、學者、藝術家、外交人員、政府人員實地考察,真正了解美國的政府、國會、政治制度、社會、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只有了解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了解美國的政治文化,才能制定正確的對美外交政策。另外中國除了抓住主要矛盾,即維護中美關系在合作的框架內競爭發展,避免對抗外,還要兼顧其他矛盾,搞好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繼續加強中國與其他各國的關系,爭取更多的朋友,減少世界其他國家對我們的戒備和猜疑尤其是亞洲各國對我們的猜疑和恐懼,并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總之,在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面對國內外的問題和挑戰,中國要仔細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抓住根本,對癥下藥,同時要抓住機遇,改善中國的形象,利用優勢,變不利為有利,綜合利用各種資源,抓住機遇為中華民族的和平發展創造良好的國內外環境。針對部分人制造的中國威脅論,中國不負責任論等,中國政府可以通過各種媒體、文化交流項目、教育交流等手段宣傳、說明中國。就中美關系而言,要多溝通,多交流,增信釋疑,促進雙方多合作,少對抗,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只有這樣,中美關系才可能為雙方的經濟發展、政治進步穩定提供動力,減少阻力。總的來說,中國和美國在全球問題如反恐、氣候問題、經濟復蘇、維和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共同的利益,需要雙方的合作,即使在亞太的穩定和發展問題上,雙方也只有合作,共同維護一個和平穩定的亞太才是符合雙方利益的。因此從總的趨勢來看,中美關系存在著競爭,但不會對抗。雙方都要從雙贏的角度看待競爭,而不能從零的思維激發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