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
韓榮玉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2000年以來,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需要,云南先后新建了玉溪師范學院、楚雄師范學院、大理學院、紅河學院、云南警官學院、昆明學院、文山學院、保山學院共8所普通本科高校。這8所普通本科高校建立后,在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較好地發揮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但從目前全省高校的分布狀態看,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僅有2所建于省會城市昆明,其余6所建于州市,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辦學水平和實力相對較低,競爭力明顯不足。面對高等教育區域化漸次演變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的局面,重視并研究這種影響和趨勢,進而積極而富有創造性地探索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互適應且共生共榮的途徑及方式,以形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和頗具生命活力的發展模式,無疑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激烈競爭中走出困境、贏得主動、求得發展的新的戰略選擇。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在知識經濟時代里,大學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強大推動器。這種推動器的作用表現在它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源”和技術、管理、文化等的創新基地。因此,地方高校要強化區域意識,充分認識高等教育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之間的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的關系,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也需要以地方經濟社會實力為基礎。地方高校要樹立以社會為中心的新理念,與所在區域的政府、企業界及公眾建立一種積極的、雙向作用的伙伴關系,為實現區域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的共同目標而努力。顯然,有無區域意識,或區域意識是否到位,對于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和發展前景起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2009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當前,加快橋頭堡建設,把云南建成中國沿邊開放經濟區,已成為云南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綠色經濟強省和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的發展戰略。面對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結構調整和時代賦予的新的發展機遇,云南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新的機遇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到了時代前沿,并形成了內在的發展關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為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聚集著創造力,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提供著生存與發展的經濟基礎、生源基礎以及學生的就業基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不斷涌現出來的新問題、新矛盾,成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進行科研創新的動力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過社會服務,解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能夠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實質性貢獻。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出于區域經濟社會戰略發展需求的考慮,也積極全方位地支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并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引導,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會服務的強大牽引力。 為更好地承擔時代賦予的使命,全面提升綜合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云南新建本科院校應搶抓機遇,努力圍繞省和所在州市的長遠發展戰略,與時俱進地進行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明確自己的服務定位和辦學特色,拓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接的平臺,全面提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服務能力,避免與地方經濟發展相脫節而喪失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 美國卡內基一梅隆大學校長柯亨先生在我國參加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時指出:“制定大學戰略目標的關鍵是找準自己的定位”。為把握好這次機遇,文山學院把自己肩負的社會服務職能提升到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考慮,不斷深化改革,進行全面戰略性結構調整,審時度勢地提出了“擴規模、調結構、創特色、引資源、抓建設、上水平”的發展思路,立足文山,面向云南,輻射東南亞,為地方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接而融為一體,彼此依存,攜手共進,努力實現學院與區域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 隨著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地方高校已經從社會的邊緣走到了社會的中心。云南新建本科院校更需立足國情和省情,牢牢把握所在州市的州情或市情,緊隨國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趨勢,拓展功能,肩負使命,努力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面增強辦學實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一)發揮自我優勢,走適應社會的特色辦學之路,增強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競爭力,是地方新建本科院??茖W發展的重要前提 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跟在老牌的本科大學后面亦步亦趨,還是注重區域現實,發揮自我優勢,走出一條適應社會的特色發展之路,這是一個非?,F實的戰略選擇問題。在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新形勢下,云南新建本科院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面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抓住機遇、有所作為,逐步建立和完善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對接機制,突出比較優勢,充分挖掘區域優勢資源,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發展產業群,不斷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正是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才能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文山學院立足自身的比較優勢,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在與文山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對接上邁出了可喜的步伐。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站在長遠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著力實施“六大戰略”、建設“四大基地”、構筑“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東盟開放新高地”的戰略發展思路。文山學院在學科專業建設上緊緊圍繞文山州產業結構特點,及時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設置與文山區域經濟緊密結合的一批應用型專業,如中草藥制藥技術、礦產品加工、生物制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冶金技術、物流、旅游等。與此同時,緊緊圍繞文山州的三七、烤煙、畜牧業、礦業等四大支柱產業和以三七為主的生物藥業和農特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開展科學研究,將學院潛在的科技優勢轉化為文山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生產力,將文山州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學院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和“助推器”。 地方高校是區域文化的研究中心,是傳播文化、創新文化、引領文化的重要陣地。云南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體和多元文化形態的共生帶,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云南被稱為“民族文化聚寶盆”。這些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為云南地方高校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以此形成了民族區域文化研究特色,對區域社會起到了較大較好的輻射作用,也同時促進了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文山學院成立了“文山民族文化研究所”,通過對壯族劇班社的調查、采訪以及壯劇資料的收集、整理、挖掘和研究,使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