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電力企業管理的影響
佚名
【關鍵詞】企業管理,影響,電力,我國,中國,傳統文化,淺析,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人為萬物之靈,是原于自然,超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生命之物。儒家這種人本主義哲學觀對電力企業管理有很大的啟示。在電力企業管理中不能見物不見人,而是要更重視人的因素,強調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企業的主體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具有能動的創造性。一切物的因素都是死的因素,只有通過人的能動性,才能加以開發利用,才能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商品。所以,人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是企業的核心。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企業管理以人為中心,以員工、客戶和社會為中心,這種管理的終極目標是為人類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而服務。
2、仁愛的道德精神
仁愛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也是“義、禮、智、信”的基石。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必須是有道德的。仁愛的道德精神要求以仁德之心對待顧客、消費者和整個社會。,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基本倫理規范,這些規范的總和就是道德,儒家非常講究人倫道德,把它看成是區別人和動物的質的規定性。“仁”,即“愛人”就是一個人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兄弟姐妹,愛自己周圍的同事和朋友,然后才能愛國敬業,所以儒家認為,要培養一個人的愛的品德,首先要以孝敬父母開始。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實行“仁”的根本和基礎,要實行仁德,必須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于社會的規范,才能使社會和諧與協調。
儒家的仁愛之心,在企業內部管理同樣是有它的重要價值的。人與人相愛可以是人類長期共同求的價值準則,只有以仁愛之心去對別人,社會和企業才可能有個和諧安的環境。企業的領導要以仁愛之心去待你的上級和下屬,同樣工人也應該仁愛之心去對待企業的領導和管理人,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產生出凝聚力。并且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樹立以仁為本的道德規范,即應以愛心、善意對待消費者,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盡最大努力滿足消費者的現實需要和潛在需要,并顧及和維護其長遠利益。仁愛的道德精神,還包含著對社會、國家和民族的仁愛和奉獻。作為社會組織中最具活力并直接從事經濟活動的細胞單位——企業,是有責任承擔起為社會創造財富促進國家富強,民族昌盛的責任和義務,以仁德之心報效祖國,回饋社會。著名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終堅持“同志同仁,濟世濟人;仁心仁術,醫國醫民”,這足以體現了對民眾和國家的仁愛;還有中國彩電業中的長虹集團以“產業報國”為理念,把振興民族工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從而使長虹人對國家和民族的仁愛發展到更高層次。
3、正確的義、利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強調“君子不言利”,提倡重義輕利的思想,但是這種思想不是絕對的,而是提倡“義者 ,宜也。”即要合宜、合理地行為、做事、取利。因此儒家的義利觀在長期的企業經營過程中,被不斷更新和突破。例如中國大多企業家在賺錢求利的商業動機中總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主張義利結合、義利兼容、義利并舉,就是取利的手段要合理,取利的來源要正當,要符合“義”的規范。我們熟知的民間商業諺語“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義利觀的真實寫照。
面對電力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電力企業將獲取利益視為其生存的前提,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其從事經營活動的基本目的和動力根源。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顯得尤為重要,電力企業通過遵循市場經濟內在規律,來謀取經濟利益,同時以義為前提和基礎,做到見利思義,以義生利,義利結合的正確義利觀,這樣企業在面對義與利之間發生沖突時,是以義為主,而不是惟利是圖,見利忘義,以損害消費者或社會利益為代價,而獲取一己私利,更不能以非法手段謀取暴利。企業在堅持以義為本,以義求利的經營道德觀念下,持之以恒,便得到消費者和社會的認可與支持,從而使企業獲得豐厚而長久的利益。由此可見,正確的義利觀對電力企業管理可持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二)對電力企業管理方式的影響
1、在管理方式中注重“情、理、法”三者的有機結合
所謂“情”,就是在管理過程中要以真情去打動人,使員工的內心世界受到觸動,引起共鳴,從而自覺地按組織目標規范個人行為。例如:一些企業為員工組織過生日活動,這一活動雖小,但是可以用集體的溫暖去關心員工,使員工感覺到企業不僅是自己工作場所,還猶如自己的家。所謂“理”,即道理,管理者應把道理說透,使員工充分領悟到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的相關性,這樣才能使員工心悅誠服地投入工作。所謂“法”,就是企業的規章制度,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這就要求管理活動必須依靠健全的規章制度全面實現管理目標。三者有機的結合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電力企業管理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形成了管理實踐中剛柔相濟,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共同重視。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電力企業的這種管理既合情,又合理,并輔之以必要的規章制度,使我國電力企業管理更富有生機和活力,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其在電力社會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管理過程中以禮為上,以和為貴,遵規守法,實現和諧競爭
在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倫理中,禮是指社會各階層、等級之間的秩序,以及為維護這一等級秩序所必須遵循的行為規則,并以“禮”作為調整與社會各界利益關系的準則。在電力企業管理過程中,將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和秩序視為“禮”,要求企業自覺遵守市場秩序,按照市場規則行事,認真執行國家政策和各項法規,遵紀守法,并以此來調整企業與消費者、合作者、競爭者及社會各相關人群的關系。
儒家倫理道德中提倡“禮之用,和為貴”,“和”即調和、和諧與協調,即在遵禮守禮的過程中,強調與他人的和睦相處,以和為貴。在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電力企業管理中將和諧觀念表現為人在與各種自然、社會關聯中的能動作用。例如:孟子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也強調“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則百事不廢”。這都表明電力企業組織內部和諧一致的人際關系是實現其組織目標的重要條件之一。并且貴在和諧的這種思想并非要求企業之間毫無原則地、盲目地追求一致性,而是要求企業在管理中在正確處理內部矛盾的基礎上求得和諧統一。
(三)對電力企業管理制度的影響
1、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
知人善任是我國的優良傳統之一,既要會用人,就得知人,不知人就不能很好地用人。孔子主張“舉賢才”,孟子主張“任賢使能”。一個企業要興旺發達,必須要有一大批人才,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各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高質量的產品,優質的產品服務,持久的企業發展潛力都是來源于企業人才素質和創造性精神。因此,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在企業管理制度中主要途徑。
2、以智為先,以大智求大德的企業經營道德管理制度
儒家倫理中的智包括知人之智,知事之智、知物之智和自知之明,智的最高境界為大智,即洞悉萬物,高瞻遠矚。電力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同樣需要大智來把握市場變化規律,預測市場發展動態。為此,企業有意識地進行自我修煉,包括知識、理念、意志和組織修煉等使電力企業在“仁、義、禮、信”等各個層面的道德修養也會全面提升,從而在追求大智的同時,實現大德。大智和大德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凡在經營競爭中取得較大成功的享有良好聲譽的企業,無一不兼有大智與大德。所以,儒家關于修身養性,以智求德的思想,也對電力企業經營道德制度有重要的影響。
3、誠信至上的管理制度
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家倫理文化將“信”視為做人立業的根本。我們熟知的“人而無信 ,未知其可也”,要“言必信 ,行必果”,否則將失信于人 ,無以立足,這些充分說明儒家倫理中的誠信觀在中國企業道德制度中占有的分量。
在當今誠實信用當作經濟行為中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同時信義、信用、信譽也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和內在的要求,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信用經濟。講求信用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是市場經濟與生俱來的準則。市場經濟越發達,就越要求注重信用,這是電力文明的重要基礎和標志。沒有信用,就沒有交換,也就沒有市場,企業從而也喪失了扎實的基礎。特別是在電力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的經濟往來必須以合同契約的形式加以確定和規范。而講求信用、注重信譽正是履行合同、遵守契約的前提和保證。沒有信用則沒有契約,沒有契約則沒有秩序。例如一些企業在巨大經濟利潤的誘惑下,不講信用,言而無信,任意毀約,不守承諾,不僅直接損害對方利益,而且將嚴重破壞市場秩序,大大增加經營風險和交易成本,最終只能是損人又害己。因此,以誠實守信為首的管理制度將贏得社會和消費者的依賴,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小結
面對現實,結合實際,對傳統文化中一些利弊兼有的思想,要辯證對待,興利除弊,正確合理的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最為關鍵的環節。電力企業在當今激烈和復雜多變的環境下,應有選擇的對傳統文化進行自覺地“篩選”,使其既能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又能使傳統文化這一寶貴財富成為電力企業管理和發展的重要的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徐國華,張德,趙平.管理學(第1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孫錢章.中國經濟管理思想史簡編(第1版)[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3]張德.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第1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