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雷有庭
摘要運用生態健康理論和森林健康理論,詳細論述了林業有害生物管理策略,即營林為主、適當干預、精密監測、精確管理,以為加強森林健康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健康;森林健康;林業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生態系統是一個龐大復雜的有機體。生態健康是指生態系統具有穩定和諧的組織結構、較強的活力和恢復力、暢通的生態流,對相鄰的系統沒有侵害作用[1]。顯然,健康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理想狀態,人類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主動介入生態健康管理,就要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
1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態系統具有穩定和諧的森林結構、較強的抗災能力,并能為人類提供較多的生態服務功能和森林物質產品[2-4]。
1.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是為了維護、促進或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抗逆能力,增強森林系統穩定性、和諧性,除去或避免系統中或系統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創建有利于森林生態健康的良好環境條件,使森林能提供更多的服務功能。
1.2森林健康管理目標與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標,就是通過森林健康管理,讓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復健康,讓健康的森林持續健康,讓新培育的森林從開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應在森林經營管理的過程中,保證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會威脅和影響到現在或將來森林經營管理的目標。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能夠在維持其多樣性和穩定性的同時,又持續滿足人類對森林生態、社會和經濟的需求。
森林健康經營要點是健康經營規劃,把健康的思想貫穿到森林生態系統經營全過程。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火險管理,包括可燃物處理、火險分級、杜絕野火、控制火燒等內容;林業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統監測與評價,在全國建立森林健康監測計劃,為國家制訂政策提供森林狀況和變化趨勢的信息資料;人為地促進生態系統自然修復,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經營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眾參與和環保意識教育。
2林業有害生物管理
林業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生態健康原理,采用先進的生物管理學手段和有害生物調控技術與策略,對有害生物實施科學控制,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論是一種新的森林經營管理理念,它不僅是今后森林經營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標,而且對林業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5-7]。傳統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理論是把森林病蟲草作為工作目標,森林健康理論則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為工作的主要目標。這樣,就把森林的病蟲草火等災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體現了生態學思想,從根本上解決了森林病蟲草火防治的可持續控制問題,使森林病蟲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向更高的層次轉變,使森防工作者成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3林業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類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長過程中,逐漸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絕對的道理,管理理論由“斗爭”逐漸轉變為科學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過一條由有害生物的單一防治到綜合防治、由綜合防治再到綜合治理的發展歷程。這個發展歷程標志著人類對有害生物的認識和對有害生物防治理論的探索和提高。但是,這些理論都沒有突破“被動”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災救災”的范圍內。因此,筆者認為,林業有害生物管理應該以森林健康理論為基礎,采取“營林為主,適當干預,精密監測,精確管理”的管理策略,以對林業有害生物實施有效管理[8-10]。 3.1營林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貫穿于營林工作始終,也就是說,從種苗開始,一直到撫育管理、采伐更新,將培育健康森林作為營林主要目標。科學劃分立地類型,實施標準化造林;以地帶性植被為主,建立多類型植被;因地制宜,喬灌草結合,合理搭配;加強種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進遺傳多樣性;加大現有林扶育力度,及時伐除病弱木,增強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產林改造強度,更新老蟲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活力;改善現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對天然林減少人為干擾,以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為主,保護原生植被;加強檢疫執法,防止林業有害生物擴散和外來有害生物入侵。
3.2以生態調控為主,對造成災害的有害生物進行干預
對已經造成災害的林業有害生物,采取生態學調控手段,進行防治;暴發成災的,在必要時選用針對性強的、不傷害非靶標生物的無公害藥劑,采取先進的施藥措施,進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殺蟲(菌、草)廣的藥劑,盡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藥方式,以免傷害非靶標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對一些危險性有害生物,加強監管力度,及時發現,及時根除。
3.3精密監測,精確管理
精密監測、精確管理的目的就是對生態系統實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非健康生態系統,采取先進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時、快速地恢復“患病”生態系統的健康;或者對處在健康、亞健康狀態的生態系統,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維護生態系統保持在比較穩定的健康狀態。也就是說,有害生物的“雙精”管理(精密監測,精確管理),不僅僅是要克服被動防治和單種防治帶來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
4
[1] 張國慶.生態健康與有害生物管理[J].中國園藝文摘,2008(3):40-41.
[2] 張國慶.生物災害管理理論研究[OL].科學網,[2008-04-30].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content.aspx?id=23611.
[3] 張國慶.林業生物災害防治組織與管理[OL].科學網,[2008-04-15].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464.
[4] 張國慶.論有害生物的“雙精”管理[OL].科學網,[2007-08-23].http:∥www.forestpest.org/stzz/bbs/dispbbs.jap?.
[5] 張國慶.林產品標識溯源系統框架設計[OL].科學網,[2008-01-09].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
[6] 張國慶.和諧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OL].科學網,[2007-12-15].
[7] 張國慶.林業生物災害防控的法律保障[OL].科學網,[2007-11-02].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
[8] 張國慶.我國林業生物災害管理體系研究[OL].科學網,[2008-03-25].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
[9] 張國慶.和諧的城市布局[OL].科學網,[2008-01-18].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084.
[10] 張國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之路[OL].科學網,[2008-01-11].http:∥www.sciencenet.cn/user_conte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