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創始與發展優勢論

佚名

濟思想史的者們不斷努力,胡寄窗、巫寶三、趙靖等先生的著作中對此均有

提及,并都以實實在在的多卷研究成果予以了有力回擊。

重要線索。可惜日本至今沒有專門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獨立學科,研究者分布

于東洋史學、中國思想史或經濟史學等相關學科之中。日本經濟思想史(屬于經

濟學學科)的研究肇端約在明治而有較大則也在近20年來,他們對中國

經濟思想史的關注則更是近期之事。①然而,直至今天以東洋史學為主的日本學

者對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并沒有停過步,僅以著作為例,不同時期的主要著作

就有原富男《中國經濟的源流》(1941)、穗積文雄《先秦經濟思想史論》

(1942)、出口勇藏《孫文的經濟思想》(1946年)、上野直明《中國經濟思想

史》(1971)、桑田幸三《中國經濟思想史論》(1976)、井澤彌男《春秋戰國

的經濟思想》(1987)、依田熹家《日中兩國近代化中經濟論之比較》(1990)

、中村哲夫《試論孫文的經濟學說》(1999)等,后幾部書有的我們還出了中譯

本——這是后話。 20世紀20~30年代,國人相關研究明確以"經濟思想"命名的著作已不鮮見,

這在此前是未有的。當時的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成果主要如前述熊夢《墨子經濟

思想》(1925)、甘乃光《先秦經濟思想史》(1926)以及李福星《孟子經濟思

想》(1926)、嶺南大學經濟學會編《中山經濟思想研究集》(1926)、李權時

《中國經濟思想小史》(1927)、熊夢《晚周諸子經濟思想史》(1930)、馬君

武《中國歷代生計政策批評》(1930)、李慎言《孟子的思想及經濟思想》

(1931)、李權時《中國經濟思想》(1934)、趙可任《孫中山先生經濟學

說》(1935)、唐慶增《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卷,1936)、黃漢《管子經濟思

想》(1936)、戴錫琨《中和經濟論》(1936)、趙豐田《晚清五十年經濟思想

史》(1939)、文公直《泰西經濟思想史》(1939,附錄:中西經濟思想之

比較)等等,其中許多書還再版多次。另外,據筆者大約八年來的爬梳考證1949

年以前共約有五百余篇相關論文發表,其中絕大部分是在1925年以后發表的,此

前不足十分之一。 在這些成果中,前述唐慶增的著作可認為是當時的最高成就。他有家學淵源

,后留學哈佛大學財政學和西洋經濟思想史,1925年歸國后在多所大學任教

并開課講授中國經濟思想史。其自序治學目的是因“世界各國實情不同,其歷史

的背景亦迥異,處今日而欲創造適合我國之經濟,必以不背乎國情為尚。”

認為“非審度本國思想上之背景,不足以建設有系統之經濟科學也。”他要“為

創造本國新經濟思想之準備”,“以創造中國獨有之新經濟學”而努力。該書有

馬寅初、趙人俊、李權時三篇序言,都提出中國經濟思想學說光輝燦爛,很有研

究之必要;而要整理國故以創造中國的新經濟學,則學貫東西的唐慶增可當此大

任,“固舍君莫屬也。”②唐書分為十編,闡述儒、道、墨、法、農各家及政治

家、商人和史書的經濟思想,并設專章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對西洋各國的。通

過比較,作者指出:“中國經濟學說,發達確在西洋各國之先也。”并認為“中

國之上古經濟思想,流入西土,殆為必然之事實。”③關于我國經濟學說發達于

西方在當時是較為通行的時論,如孫中山先生1912年10月在上海的演說中就講“

經濟學本濫觴于我國。”④。日本著名經濟史家慶應大學教授瀧本誠一1931年出

版《歐洲經濟學史》,其“附錄”談法國重農學派 ———————— ① 其與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發展情形很相似,1983年(晚于我國3年)日本經濟思

想史成立全國性研究會,對此后的研究工作很有促進。筆者十幾年來注重開拓中

日經濟思想研究,已有一些著譯成果問世,任日本學術振興會和國際交流基金研

究員期間曾參加該會及相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還曾派出經濟思想史訪問

團進行學術交流。1993年我們在北京召開了首屆東亞社會經濟思想與現代化研討

會,與會學者中有6 位日本學者,這也是中國經濟思想史歷史上的首次國際會議

;1995年在東京召開了第二屆會議,參加國發展到包括歐美的8 國。近期該研究

會新一代領導者拓展科研,2003年3 月以早稻田大學教授川口浩為首的8位學者首

次組團出國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北京大學,我們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經過多方

努力與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并正式開展合作研究。需要特別提及,武漢大學

嚴清華教授在開展中日經濟思想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較大貢獻。 ② 唐慶增:《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自序》、《馬序

》、《趙序》、《李序》。 ③ 同上書,第362頁。 ④ 《孫中山全集》第2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10頁。

的思想根源,提出“西洋近代經濟學的淵源在于中國的學說”。①需要指出,當

時已有大量西方經濟學著述中譯,不能認為國人不了解西方學說而妄自非議,再

如唐慶增本人作為留學哈佛大學習學經濟專業的學者,對西方的經濟學應當是很

了解的。那時,國人并不滿足僅僅“引進”外國的經濟學說,包括馬克思主義的

傳播和西方經濟學的傳入,而是還要“創造”本國經濟學以促進和指導當時蓬勃

興起的經濟建設,這也成為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創始的重要基礎。②可以看到,

中國經濟思想史是伴隨本國經濟大發展的現實需要而產生的,而且始開研究的中

外學者基本上都是經濟學出身,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通過考察,可以概括出這一時期的研究基本特點有五: 第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與當時。先秦是中國經濟思想的淵源與高峰

,百家薈萃諸子爭鳴,此后卻被認為是漸趨衰落“無大研究之必要”了;而研究

當時則是以孫中山先生的經濟學說為主,以求直接為光大中華振興實業發展經濟

的現實需要服務。 第二,研究基本上是依循中國思想史劃分的主要學術流派來進行研究的,研

究則主要借鑒和采用歷史學與經濟學的方法,還不能抽象出中國經濟思想自

本身的方法。 第三,對先秦為主的中國經濟思想史資料進行了發掘,在大量歷史著述

材料中爬梳、整理出本學科的基本資料,奠定了本學科文獻史料學的初步基礎,

并為此后的研究開辟了道路。 第四,集中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在中國經濟學術史上開啟了中國經濟思想

研究的新的一頁,并為本國的經濟學術遺產的發掘整理和經濟學說理論的提

煉打下了基礎。 第五,在全國多所大學開設中國經濟思想史課程,普及相關的知識、培養學

術人才,使這一新學科的形成初具規模。然而到30年代,由于眾所周知的戰爭等

原因,本學科的發展很有限。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有了“質”的飛躍。從1949年到

1966年“文革”前的17年間,是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的重要發

展時期,這一時期還可細分為兩個階段,即50年代和60年代(“文革”前)。 從掌握的材料看,50年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相關成果中,著作主要

有許滌新《經濟思想小史》(1950)、《官僚資本論》(1953,日譯本);王亞

南《中國地主經濟封建制度論綱》(1954)、《半殖民地經濟論》(1955,日譯

本);侯外廬主編《中國歷代大同理想》(1959)等;成果的國外譯介這在此前

還是不多見的。此外較為突出的是文獻學工作,如《鹽鐵論》、《呂氏春秋·上

農》、《管子》等古籍的校注釋譯以及編輯《中國大同思想資料》(1959)等基

礎工作。最為重要的是,1956年“中國科學院十二年規劃”由中國科學院經濟研

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前身)巫寶三先生牽頭制定科研規劃開展本

學科的研究,并在1959年出版《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及政策資料選輯》(1840—

1864 )。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資料選輯而是具有研究性質的著述,可以認 ———————— ① 有關此可重點談敏:《法國重農學派學說的中國淵源》,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2年版。不過,也有學者不同意法國重農思想導源于中國之說,認為"那

是太牽強附會了。"見王亞南:《中國經濟原論》,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第

298頁。 ② 據筆者迄今看到的材料,西方經濟學的傳入最早大概是1840年德國傳教士郭

實臘(K.F.A.Gutzlaff)編譯的《貿易通志》,介紹西方商業制度和貿易情況。

此后主要有清同文館1880年以《富國策》為名翻譯出版H.Fawcett的Manual of

Political Ecomomy;1886年海關總稅務司署出版W.S.Jevons的Primer of

Political Ecomomy名為《富國養民策》等。再后,西文及日文經濟類書的中譯以

及中國人的自著大量增加,篇幅所限此處不贅,請參考前述拙作《1920—30年代

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之》等。

為是50年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的代表作。整個50年代中外學者發表的相關論文約有

120篇,研究對象依然主要是先秦諸子并發展到近代思想家。隨著新時代學科研究

的發展和諸如關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討論等理論探索的深化,中國經濟思

想史研究出現了一些新傾向:一是開始對學科本身進行研討,如李宗正《關于中

國經濟思想研究上的幾個問題》(《新建設》1956年第9期);再一個是探索學科

理論問題,如羅根澤《古代經濟學中的本農末商學說》(《諸子考察》人民出版

社1958年);另外就是研究內容向漢代及中古拓展,如日本學者板野長八《司馬

遷的經濟思想》(《北大史學》1951年第1期)、在的學者陶希圣《北宋幾個

大思想家的井田論》(初版)(《宋史研究集》第1輯1958年)、劉紹輔《陸宣公

及其經濟思想》(《民主憲政》1957年第12卷9期)等,大陸學者這方面的工作還

不是很多。 進入60年代以后,盡管只有短短6 年就開始了“文革”,但學科建設與研究

成果的數量質量都相當可觀,實現了真正的學術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的“飛躍”

。主要著作有劉紹輔《中國經濟思想史》(1960)、友于《前漢時期的重農學說

》(1960)、葉世昌《鴉片戰爭前后我國的貨幣學說》(1962)、胡寄窗《中國

經濟思想史》(上、中1962、1963)、趙靖、易夢虹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

》(上、中、下1964~1966)等。短短幾年時間論文就有約180篇,而且不少都很有

份量。大陸研究的突出理論特征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原理為

指導。胡著3 卷本(下冊1981年才出齊)代表當時本學科的最高成就,其篳路藍

縷的之功得到公認。其研究起自上古止于鴉片戰爭,無論從研究時段之長、內容

之廣、材料之博還是科研的系統性、科學性和理論性而言,都是此前同類著作無

法比擬的,因此也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中國經濟思想史較為系統的研究專著的開

山之作。其最主要貢獻有三:首先是系統發掘、整理了自上古至19世紀中葉有關

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基本史料,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其次是運用經濟學主要

是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分析研究中國經濟思想,探索本科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再

次是創建了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基本框架,并對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思想進行了

階段性的特征分析。與此同時,標志本科學發展水準的另一指標,是多所大學逐

步開設中國經濟思想史課程。1961年全國文科教材會議制定綜合大學經濟系教學

計劃,正式將中國經濟思想史列為必修課,以后擴展到非綜合性大學等,而且在

本科以外,60年代起如北京大學就開始招收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生,培育高

級專業人才。 此后,眾所周知的“文革”開始,學術研究基本停滯概莫能外。直到70年代

末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思想史十余年有文總共不足200篇,而大陸除極個別

有價值外絕大多數都是“大批判”文章少有學術性難稱“論文”。這一時期海外

的研究繼續發展,專著主要有臺灣韓復智《兩漢的經濟思想》(1969)、周金聲

《中國經濟思想史》(全4 冊,1970)以及前述日本學者的《中國經濟思想史》

(1971)、《中國經濟思想史論》(1976)等。 “ 改革開放”帶來“科學的春天”,更使中國經濟思想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

“騰飛時期”。1978年葉世昌等先生牽頭的《中國經濟思想簡史》(上)(下

1980、中1983)付梓;接下來陸續面世的有趙靖、易夢虹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

想史》(修訂本,上、下1980)、與之配套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資料選輯》(

上、中、下,1982)、趙靖《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講話》(1983)、《中國古代

經濟思想史講話》(1986)、侯厚吉、吳其敬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稿》(

全3冊,1982~1984)等;臺灣侯家駒《中國經濟思想史》(1982)、《先秦儒家

自由經濟思想》(1983)也很有影響。這時,一個新動向是國內出了版著作

,胡寄窗《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光輝成就》(1981中文版、1984英文版),這在

本土出版史上尚是首次。同樣學貫中西的巫寶三、趙迺摶等學者致力學科理論與

思想資料工作,先后出了《經濟思想史論文集》(1982)、《中國經濟思想史論

》(1985);《披沙錄》一(1980)、《披沙錄》二(1986)等;文獻方面還有

陳紹聞主編《中國古代經濟文選》(全3冊,1982)、趙靖《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名

著選》(1984)等,特別是巫寶三主編的大型項目《中國經濟思想史資料選輯》

(先秦卷,上、下1985),以及對古代希臘羅馬和歐洲中世紀經濟思想資料的編

輯,開啟了本學科史料學的深化與拓展新時期。另外專史著作如周伯棣《中國財

政思想史稿》(1984)、吳申元《中國人口思想史稿》(1986)、葉世昌《中國

貨幣理論史》(上1986,下1993)、趙靖《中國古代經濟管理思想概論》(1986

)、劉含若主編《中國經濟管理思想史》(1988)以及上海社科院《秦漢經濟思

想史》(1989)、姚家華等《商業經濟思想史》(1989、)巫寶三《管子經濟思

想研究》(1989)等出版標志著本學科研究的新發展。這一時期論文的質量數量

都遠超此前,限于篇幅不再列。 綜括來看,這一時期的研究呈現幾個特征:一是理論探討逐步深入,主要是

從學科基礎上討論研究對象、方法和體系,尤其是理論方法的研討推動了學科建

設與發展。二是人口思想史、貨幣思想史、財政思想史、經濟管理思想史等“分

支”迅速發展起來,并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結合“古為今用”成為一大特色。三是

開展現當代經濟思想史研究,如王毅武主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簡編》

(1988)等,構成自古及今的學科研究體系。四是成立全國性中國經濟思想史學

會(1980),成為同行交流與合作的組織保障,標志本學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

的歷史階段。五是隨著本學科教育的進展,多種相關教材問世,有利地促進了學

科知識的普及和人才的培育。六是國家施行學位制度,中國經濟思想史作為最早

的博士學位點之一,導師胡寄窗(上海財經大學)、巫寶三(中國社會科學院)

、趙靖(北京大學)、葉世昌(復旦大學)等不僅很早就培育碩士而且其中80年

代就培養出本學科最早的博士,如北京大學張鴻翼(1988)、中國社會科學院葉

坦(1988)、魯奇(1989)、北京大學鄭學益(1989)等,成為學科中堅。 上述四個博士點除了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的許多共性外,均形成了各自的學

術風格和治學特點。概括說來,上海財經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都比較重視比較

研究,胡、巫兩位先生早年都留學西洋,具有外國經濟學說史和中西比較的功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后來還發展到以中國為主的東亞研究);但前者的系統性研究

以個人專著為基點,注重研究的理論性與貫通性(近年上海財經大學在新中國經

濟思想史的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后者則以源頭資料發掘為基礎,以集眾人之長

為特征,專著亦采用“劍橋史”式的合作方法,突出研究機構的學術風格。北京

大學以教學和科研有機結合為特色,寫書育人成才著書,近些年重點是在趙靖先

生領導下畢業的“子弟兵齊上陣”搞《中國經濟思想通史》,豐碑高聳。復旦大

學葉世昌先生提倡“史料學”基礎,著作兼有科研與教學結合之長,合著簡明扼

要突出重點,個人專著如貨幣理論史、人口思想史、市場思想史等深入細致古今

貫通。 總的來說,8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中國經濟思想史

的教育科研都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高峰時期。僅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的就有談敏、

陶一桃、高文舍、戴金珊、歐陽衛民5 人。據筆者統計,迄今共有研究著作約500

部,其三分之二是近20年出版的;尤其進入90時代以來新人新著如雨后春筍,研

究領域也有很大拓展,學術性、理論性和系統性、開拓性成果明顯增加。科研的

顯著特征,一是現當代經濟思想史特別是領導人的經濟思想成為科研“熱點”,

已有著作80余種,文章更是蔚為大觀(其中許多屬于黨史研究等)。主要如王毅

武主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叢書(多卷本,1993)、胡寄窗、談敏主

編《新中國經濟思想史綱要(1949~1989 )》(1997)等,還有很大部分是研究

毛澤東、鄧小平等領導人以及當代著名經濟學家經濟思想的;同時歷史人物的經

濟思想研究也在加強,如韋葦《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1995)等。二是對以前

較為薄弱的領域如建國前30年經濟思想研究和經濟發展思想、市場經濟思想等開

展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問世。三是前述類別或專門史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發

展,如鄭學益《走向世界的歷史足跡──中國近代對外開放思想研究》(1990)

、馬伯煌等《中國經濟政策思想史》(1993)、歐陽衛民《中國消費經濟思想史

》(1994)、鐘祥財《中國農業思想史》(1997年)、張家驤主編《中國貨幣思

想史》(上、下2001)等。四是斷代性成果面世,如葉坦《富國富民論——立足

于宋代的考察》(1991)、唐任伍《唐代經濟思想研究》(1996)、巫寶三主編

《先秦經濟思想史》(1996)等,標志著本學科研究深入化。五是理論性研究加

強,如于光遠主編《中國理論經濟學史(1949—1989)》(1996)、張卓元主編

《論爭與發展:中國經濟理論50年》(1999),臺灣還召開“經濟思想史與方法

論研討會”。六是“學以致用”或“古為今用”形成風尚,出版了多種經濟管理

思想、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及海外華人經營研究等著述,如楊承輝:《中國古代經

營管理思想研究》(1996),朱家楨、葉坦主編《諸子百家與管理》叢書(6

冊1999)。七是展開中外經濟思想比較研究,如談敏《法國重農學派學說的中國

淵源》(1992)、嚴清華《中日現代化經濟發展思想比較研究》(1996)、葉坦

《石田梅巖的經濟思想與儒學》(1998)、兩岸學者舉辦“中西方經濟觀與現代

化”研討會(1998)、李超民《常平倉---美國制度中的中國思想》(2002)等。

八是近年來博士或碩士學位論文(不一定是本學科的)選題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

及相關內容的明顯增多,證明本學科的“問題意識”越來越受到重視。最后,必

須申明代表現今本學科系統研究最高成就的,是趙靖先生主編的《中國經濟思想

通史》(4 卷本,初版1991~1998;修訂本2002),此書起自上古止于1840縱貫四

千余載,洋洋180萬言,研究撰著歷時十余年,頗多理論建樹與觀點新論,自問世

以來頗受關注已有不少評介文章,筆者有長文可參考在此不贅。①

進入21世紀,思想史步入了又一個新的時期,既有契機也

面臨嚴峻挑戰。前者主要是經濟發展和深進的基礎與要求,后者則是輕視基

礎和注重實用與利益的誘惑。無庸諱言,一方面是可觀的發展趨勢,另一方

面則是難言的尷尬境況。前者除了前述的成就還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例如

方面經過近年的調整,本學科與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及外國經濟思想史合

并為“經濟思想史”,有利于研究領域的拓大和比較研究的開展,而且2003年新

增一級學科“理論經濟學”的5 所大學也可招收本學科,再如福建師范大學新增

了二級學科博士點“經濟思想史”。,前述原有4個博士點外,浙江大學、廈

門大學理論經濟學和云南大學專門史均招收中國經濟思想史博士生;招收碩士生

的除了所有博士招生點外,主要還有西北大學、山東大學、東北財大、中南財大

、西南財大、武漢大學、河北大學等。所謂尷尬則主要是有的單位研究隊伍青黃

不接經費困窘幾近瀕危,與發展要求極不相稱亟待改變。 我們必須認真學科特性才能明晰其價值與趨向,這正是學術史的意義所在

。 透過本學科的學術研究史和學理內涵,結合新世紀學術創新和發展的趨勢,可

以抽象概述中國經濟思想史主要具有以下獨特的學科優勢和發展前景:② —————————— ① 參見拙作:《二十世紀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鴻篇巨制──評〈中國經濟思想

通史〉(修訂本)》,載《燕京學報》新14期,2003年5月。 ② 近年來,筆者先后就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特性與優勢寫了一些探討性文章,

如《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學科優勢與創新探索》,載《報》1997年7月24日

;《經濟文化一體性理論與經濟思想史研究》(“中國經濟史學的理論與”

會議論文·北京.1998.8)、《經濟文化一體性理論與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修

改稿)載《聊城師院學報》1999年第3期等,可資。

1、本學科惟獨在中國是經濟學的獨立學科并具有跨學科性質,其邊緣性、交

叉性等學科特性與優勢是其它學科或國外相關領域所不具有的;新世紀的學術發

展要求在“精深”的同時更加“廣博”,諸如行為方式、制度變遷、道德倫理、

觀念意識等越發為經濟研究所不容忽視,而本學科具有學術創新的特有優勢。 2、我國學術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的人文社科成果中,傳統的“漢學”(或

“中國學”)無疑是“長項”;而以自古及今的中國為研究對象的中國經濟思想

史,最具學術與現實緊密關聯的特性,無論研究還是方法均有著特殊意義。

就經濟史學而言,中國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是相輔相成的“雙翼”居世界經濟史

學特殊地位,而后者更具理論性和綜合性,且更年輕從而更有發展前景。 3、惟經濟思想是物質與精神、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的“中介”,經濟思想史

研究直接產生并作用于經濟活動的思想學說,非其它間接性的宗教、文化或倫理

的研究可比。惟經濟思維與觀念是經濟文化的接點和核心,研究經濟思想與社會

發展的內在而有機聯系的經濟思想史學科,不僅最有利于研究經濟與文化、與倫

理的關系,更有著探索“經濟文化一體性”理論與實踐的專長,而這些都是新世

紀的學術熱點。 4、本學科具有積淀“有中國特色”經濟學說和理論基礎的性質,在汗牛充

棟的資料中保存了較世界發達得多、豐富得多、早得多的珍貴資料;具有總

結中華文明寶庫中豐富的經濟思想、提煉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經驗與理論之長,這

些對于經濟改革、政策制定、國情認知、觀念變革、文化建設等等都有重要

作用,需要認真發掘研究。任何外來東西只有與“本土”結合才有生命力,任何

現況都有其來龍去脈,注重傳統與現實的聯系必不可少,否則就有“無源之水”

之虞。 5、本學科不僅具有經濟思想史的一般特征,還有其特別意義。眾所周知,經

濟學是西方的東西,而東亞地區有著儒學傳承與歷史積淀的一些共性,中國傳統

早于西方幾千年就很發達的經濟事象和學說理論中,蘊含著有別于西方的傳

統或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這在東亞各國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并對現今的現

代化發展起著作用。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具有研究東亞經濟思想之“源”的意義

,有利于從深層結構中探究東亞有別于西方化的發展模式,為東亞經濟思想

史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參照。 6、迄今為止世界經濟學說史大抵仍無中國甚至整個東方,這與我國乃至整個

東方社會的發展極不相稱。中國經濟思想的系統研究史,在非西方國家中是很突

出的,具備填補空白的獨有優勢,可能成為中國對世界的又一重要貢獻。作為發

展中國家,中國更是研究發展經濟學的典型案例。 7、本學科具有發展理論經濟學的學科基礎。在“西方”和“近代”兩個前提

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不斷面臨“時”與“空”發展的挑戰

;而中華文明漫長歲月蘊聚了先進而豐富的經濟思想與理論,現今的經濟改革更

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既能為創新中國的經濟科學提供借鑒,又能豐富發展經濟學

的理論基礎。 8、本學科具有全方位、多視角等系統研究特長,可以打破舊有學科或專業界

限,豐富和發展中國學術如歷史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學科的基礎,而且

頗具實踐意義,如先進的管理思想與經驗的可作用于優化企業管理、創新企

業文化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秩序;經濟思維和觀念的梳理以及經濟倫理的研

究,可以提供深化改革和觀念更新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培育與發展的借鑒;本土經

濟思想在本民族族群域外的延伸與演化的考察,可以成為華夏文明演進和開展海

外華人經濟研究的基礎。如此等等,對于中國經濟文化在新世紀的發展具有重要

作用,中國經濟思想史將越來越顯現其強勁生命力。 這些年來,本學科學者在學科建設和基礎理論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了許多創

新的努力,從中國經濟學術史的重點個案研究中,我們更能清楚地認識中國經濟

思想史的學理價值與發展優勢。祈望學界同道尤其是青年學人用心關注這一獨具

特色與前景的學科,企盼更多的學者投身本學科的與研究,筆者歡迎有志者

交流切磋或報考,共同推進本學科及中國經濟史學以至理論經濟學的新發展。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