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雍垂腭咽成形術中喉部及氣管內三種不同表面麻醉方法的效果比較
程先恩
【關鍵詞】 麻醉;清醒插管;環甲膜穿刺;喉麻管;超聲霧化;懸雍垂腭咽成形術
目前鼾癥日益增多,人們對懸雍垂腭咽成形術逐漸重視,但此類患者普遍肥胖,頸短,咽喉部狹窄。麻醉插管時風險較大。我院對此類病人常規使用經鼻清醒插管,以提高病人圍術期安全。為探討有效可行的清醒插管前喉部及氣管內表面麻醉方式,我們比較了三種方法,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期懸雍垂腭咽成形術48例,其中男24例,女24例,年齡48~75歲,按照麻醉方法將其分為3組(Ⅰ、Ⅱ、Ⅲ)每組16例。
1.2 方法 術前患者肌注長托寧0.01 mg/kg,丁卡因、麻黃堿棉片塞鼻。入室后常規監測BP、 SpO2、 ECG。 表麻方法:Ⅰ組:常規喉部1%丁卡因噴霧后環甲膜穿刺并注入1%丁卡因2 ml,鼓勵病人咳嗽,利于麻藥在氣管內擴散。而后行插管操作。 Ⅱ組:喉麻管經鼻1%丁卡因1 ml 喉部麻醉,而后繼續將喉麻管深入至聲門口,囑病人深呼吸,繼續將喉麻管置入,病人出現嗆咳時推注1%丁卡因2 ml 行氣管內麻醉,鼓勵病人咳嗽。而后行插管操作。 Ⅲ組:用超聲波霧化吸入1%丁卡因5~10 min。而后行插管操作。 插管前吸入100%O2 5 min,以提高氧儲備。選擇ID 6.0~6.5金屬絲氣管導管,充分潤滑后經鼻送至咽喉部。首先用喉鏡片挑起病人舌根,觀察是否可見聲門、會厭。如可見,用彎頭插管鉗直接將導管送入氣管內;如不可見聲門任何結構,嘗試盲探插管,囑病人用鼻呼吸,借助ETCO2波型將導管送入氣管內。如盲探嘗試3次失敗,用纖支鏡可視下將導管送入。 氣管導管送入聲門后咪達唑侖50 μg/kg、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2 mg/kg、維庫溴銨0.12 mg/kg 快速靜注。
1.3 檢測及觀察 3組分別于入室(T1)表麻后(T2)插管前(T3)插管后(T4)記錄MAP、SpO2、HR。 觀察病人對喉鏡片挑起舌根的耐受情況,對病人導管耐受情況評分:導管送入后,病人較配合,呼吸平穩0分;導管送入后,病人較配合,呼吸急促,有輕微嗆咳1分;導管送入后,病人較配合,但出現強烈嗆咳2分;導管送入后,病人無法耐受導管,憋氣,強烈嗆咳3分 。
2 結果
Ⅰ、Ⅱ、Ⅲ組MAP、SpO2、HR均有波動,但波動在15%范圍之內,3種麻醉方法都無并發癥,均屬有效;三組導管耐受評分見表1。其中環甲膜穿刺效果最佳。表1 三組患者不同時點對氣管導管耐受評分比較
3 討論
SOAS病人行懸雍垂腭咽成形術,因氣管插管困難導致缺氧心跳停止的死亡率為30%。而清醒氣管插管在保證病人自主呼吸的基礎上進行插管操作,提高了插管的安全性。但其對病人刺激較大,在插管中,也可因插管刺激而誘發心血管意外。所以,選擇一個完善、有效、安全的喉部及氣管內麻醉能極大地提高清醒插管本身的安全性。環甲膜穿刺、喉麻管、超聲霧化喉部及氣管內表面麻醉對提高懸雍垂腭咽成形術清醒氣管插管均有效,其中環甲膜穿刺對提高懸雍垂腭咽成形術圍術期管理和減少其并發癥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