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在子宮切除術的應用
唐進輝
【摘要】 目的 比較腰麻聯合硬膜外阻滯與單純硬膜外麻醉在子宮切除術中的麻醉效果、并發癥發生率和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 選擇擇期子宮切除手術患者60例,隨機分為CSEA組(腰麻聯合硬膜外阻滯)30例,EA組(單純硬膜外麻醉)30例。結果 與EA組比較,CSEA組麻醉起效時間快,麻醉上界平面達T7時間明顯縮短,局麻藥用量少,而且鎮痛好,肌松佳,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術中低血壓發生率、麻黃堿用量及輸液量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腰麻聯合硬膜外阻滯為全子宮切除手術提供了一種起效迅速、神經阻滯完善、合并癥較少的麻醉方法,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腰麻 硬膜外聯合麻醉 硬膜外阻滯 子宮切除術
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CSEA)是近年開展的一種新型椎管內阻滯技術,具有腰麻(SA)和硬膜外麻醉(EA)雙重優點。我科自2005年以來運用CSEA與EA行子宮切除術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60例ASA(Ⅰ~Ⅱ)級擇期子宮切除術病人,其中子宮肌瘤38例,子宮脫垂15例,功能性子宮出血7例,隨機分為CSEA和EA兩組,每組30例。兩組病人的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略)
2.麻醉方法
兩組病人均于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鈉0.1 g。入室后常規監測BP、SPO2、HR、ECG,吸氧,開放靜脈通道,快速滴入復方乳酸鈉溶液300~500 ml。CSEA組選用BD公司生產的一次性腰麻硬膜外聯合穿刺針,選擇L2~3間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經硬膜外針孔用25 G腰穿針穿破硬脊膜,抽出針芯,見腦脊液緩慢流出,以0.1 ml/s速度注入腰麻用藥(0.75%布比卡因1.2~2 ml+10%葡萄糖1 ml配成重比重液),退出腰穿針,硬膜外向頭端置管3 cm,用體位法將平面控制在T6~T8,術中根據腰麻作用減退情況加用局麻藥。EA組穿刺點為L1~2向上置管3 cm和L3~4向下置管3 cm,硬膜外用藥為1.5%利多卡因,上管用藥量為10~15 ml,下管用藥量為5~10 ml。術中鼻導管吸氧。
3.觀察指標
麻醉誘導時間:由椎管內注藥到切皮的時間;手術時間:由切皮到縫完皮膚的時間;硬膜外局麻藥用量;用針刺法測定麻醉上界平面達T7所需時間。麻醉效果評定:0級,麻醉失效需改全麻;Ⅰ級,鎮痛效果一般,中等或持續疼痛,腹肌緊,牽拉反應嚴重,需要輔助用藥;Ⅱ級,鎮痛效果良好,腹肌較松軟,輕微牽拉痛;Ⅲ級,鎮痛極好,腹肌松軟,病人安靜。血壓下降情況;收縮壓下降>20%時視為低血壓。
4.統計學分析 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誘導時間、手術時間、麻醉上界平面達T7所需時間、局麻藥用量均用t檢驗處理,麻醉效果用卡方檢驗處理,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結 果
CSEA組與EA組相比誘導時間短,手術時間短,麻醉上界平面達T7所需時間明顯縮短,局麻藥用量明顯減少(表2)。麻醉效果見表3。術中CSEA組有6例(20%),EA組有5例(16.7%)發生一過性低血壓,均經擴容及(或)靜注小劑量麻黃堿(10~15 mg)糾正,兩組術中低血壓的發生率、輸液量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表2 誘導時間、手術時間、麻醉上界平面達T7所需時間、硬膜外局麻藥用量的比較(略)表3 麻醉效果的比較(略)注:與EA組比較,※P<0.01
討論
子宮全切術特點為盆腔深部和陰道操作,要求有充分的鎮痛和肌肉松馳,對麻醉平面要求在T6~S4之間,這需阻滯15對以上脊神經,才能使腹肌松馳,腸管塌陷,患者對牽拉子宮和陰道無疼痛,無惡心、嘔吐和鼓腸等不良反應。單純EA的完全阻滯平面大多在T8~L4之間,常無法完全阻滯盆腔神經叢,常出現比較明顯或嚴重的內臟牽拉反應[1],尤其是骶神經阻滯不完善,對于肥胖、子宮肌瘤較大、子宮頸部肌瘤的患者的盆腔操作給手術者帶來一定的困難[2]。CSEA綜合了脊麻及硬膜外阻滯的優點,具有起效迅速、麻醉效果確切、肌松滿意、骶神經阻滯完善、可控性強、局麻藥用量小并可用于術后鎮痛等優點,同時降低了術后頭痛及低血壓等副作用及并發癥的發生率[3,4]。CSEA對于子宮切除術是一種簡單、安全、方便、有效的麻醉方法,與EA比較有明顯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