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聯合麻醉在急診剖宮產術中的臨床應用
羅平 黃漓
【摘要】 目的 探討腰硬聯合麻醉在剖宮產術中的可行性和優越性。方法 將50例需行剖宮產的臨產婦,隨機雙盲分為兩組,每組25例,A組為腰硬聯合麻醉(CSEA);B組為硬膜外麻醉(CEA);觀察兩組用藥后的血壓變化、誘導時間、麻醉效果及術中術后并發癥發生。結果 兩組術中MA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血壓下降最低值出現時間A組明顯早于B組(P<0.01);惡心、嘔吐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A組誘導時間及術中麻醉效果與B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CSEA和CEA均能夠滿足剖宮產手術的要求,但是腰硬聯合麻醉起效快,肌松完善,不良反應少,更適合急診剖宮產手術,值得推廣的麻醉方法。
【關鍵詞】 腰硬聯合麻醉 單純硬膜外麻醉 剖宮產術
目前腰硬聯合麻醉在臨床應用比較廣泛,因為其麻醉阻滯完善,起效快,對循環干擾不明顯,不良反應少,腦脊液回流為一明顯標志,可降低穿刺的失敗率。而單純硬膜外麻醉則常因為麻醉平面局限,出現骶神經阻滯不全現象,患者術中牽拉反應明顯。本文將兩種不同的麻醉方法用于剖宮產術中,比較兩種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50例ASAⅠ~Ⅱ級行急診剖宮產術的足月臨產婦,年齡20~38歲,身高145~161 cm,術前無特殊妊娠合并癥,隨機分為腰硬聯合麻醉組(A組,n=25)和單純硬膜外麻醉組(B組,n=25)。兩組年齡、身高、體重以及手術時間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麻醉方法
兩組產婦入室常規監測ECG、BP、SPO2、RR,并建立靜脈通路,麻醉前快速靜脈輸注復方乳酸鈉10 ml/kg,均取左側臥位于L2~3間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再經硬膜外穿刺針導入腰麻針,見腦脊液清亮后鞘內注藥,A組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溶液1 ml,注藥時間為8~10 s,向頭端置入硬膜外管3.5 cm,麻醉后即平臥,適當調節體位,控制平面在T6~T8。B組常規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向硬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3~4 ml試驗量,觀察5分鐘無全脊麻后,硬膜外再注藥6~10 ml。兩組均取仰臥位后左傾15°,預防低血壓與仰臥位綜合征發生。 3.監測及觀察項目
常規監測BP、RR、ECG、SpO2;觀察并記錄麻醉誘導時間:由推管內注藥到切皮時間;術中麻醉效果:優:患者無不適,肌肉松馳,安靜、無牽拉反應;良:開腹后病員有不適感,需要加輔助藥完成手術。差:牽拉反應劇烈,腹肌緊張,加用輔助藥效果不明顯,改KTM全麻完成手術。術中低血壓(收縮壓下降低于基礎值的25%或低于90 mmHg)、惡心、嘔吐、術后頭痛等并發癥的發生。 4.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1.麻醉效果及不良反應的比較
A組低血壓發生率為36%,B組為28% (χ2=0.37,P>0.05),均經注射麻黃堿、加快輸液和調整體位后得以糾正;A組麻醉優良率為100%,其中優24例,良1例,B組優良率84%,其中優12例,良9例。兩組麻醉效果比較,優良率無顯著性差異(χ2=2.45,P>0.05),但A組的優秀率明顯優于B組(χ2=14.29,P<0.01);A組發生惡心嘔吐1例、B組為2例,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00,P>0.05)。 兩組均無頭痛發生。 2.誘導及血壓下降至最低值的時間比較 麻醉誘導時間及血壓下降至最低值出現時間A組明顯短于B組(P<0.01)。見表1。表1 兩組誘導及血壓下降最低值出現時間的比較(略)
討 論
腰麻硬膜外聯合阻滯是近年興起的一種椎管內阻滯技術,它既發揮了腰麻作用迅速、麻醉效果確切、肌松完全的特點,也可通過硬膜外導管注入藥物增加麻醉平面及延長麻醉時間[1]。通常采用單純硬膜外阻滯,硬膜外用藥量常較大,且常發生阻滯不全,而需要輔助其它鎮痛藥物,這時對呼吸循環的干擾較大,因而危險也大[2]。硬膜外麻醉是剖宮產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其存在起效較慢,阻滯不全發生率較高,術者往往為了盡快解除胎兒宮內窘迫,而在麻醉阻滯尚未完善、肌肉松弛尚欠時開始手術,給產婦造成痛苦,給術者也帶來一定的手術困難。當硬膜外阻滯不全時,常需靜脈應用鎮靜、鎮痛藥輔助麻醉,增加了新生兒生后呼吸抑制的危險,加之急診剖宮產產婦多為飽胃,靜脈用藥無疑給產婦增加了嘔吐、誤吸的危險。
本研究結果表明,A、B兩組術中MAP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壓下降, 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主要是兩組患者均于麻醉前已建立靜脈通道,并于麻醉前預先快速補充血容量以及采用少量的腰麻藥量、適當的注射速度和平面控制在T10水平等有關。從而減輕了CESA麻醉血管擴張后因血容量不足而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的變化,這也許為CSEA在臨床廣泛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兩組血壓下降最低值出現時間A組明顯早于B組(P<0.01),麻醉誘導時間A組明顯小于B組(P<0.01),其主要原因是由于A組在蛛網膜下腔給藥后局麻藥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經根,而B組在硬膜外腔給藥后局麻藥要通過擴散、滲透作用,才能阻滯神經根,這就是B組麻醉誘導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腰麻硬膜外聯合阻滯對于胎兒宮內窘迫等急癥剖宮產更為有利。麻醉效果A組明顯優于B組(P<0.01),與文獻報道一致[3],可能與SA阻滯比較完善有關。腰硬聯合麻醉通常在穿刺注藥操作完畢后,轉平臥位,術者即可消毒鋪巾,短時間內能達到完善的阻滯效果,為快速娩出胎兒贏得時間,減少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4]。A組無明顯的頭痛并發癥發生,可能與25號筆尖式細針行蛛網膜下腔穿刺,筆尖式腰穿針,針孔側置使腰穿針不象傳統的斜面式腰麻針那樣切開硬脊膜,對硬脊膜的損傷更小,且容易愈合,無明顯CSF外漏有關[5]。使術后頭痛發生率明顯下降。通過腰硬聯合麻醉與單純硬膜外麻醉應用于剖宮產的對比研究,腰硬聯合麻醉阻滯完善,很大程度上減少靜脈輔助用藥,降低了產婦和新生兒的麻醉危險。在麻醉實施時,注意掌握用藥量及注藥速度,采取預防性擴容,體位的調節等有效的措施,可預防低血壓的發生及積極處理仰臥位綜合征。
總之,CSEA具有起效快、用藥量少、阻滯完善、肌松完全和對循環呼吸干擾相對較小,可連接術后鎮痛泵,可視為急診剖宮產術的首選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