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重疊雙囊氣管導管用于全身麻醉老年患者53例臨床觀察
佚名
作者:兀效儒 左文君 路曉東
【關鍵詞】 多功能重疊雙囊氣管導管;全身麻醉;不良反應
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及慢性肺病等,對于氣管導管的刺激反應更加劇烈,因此,抑制氣管導管刺激反應是保證老年患者麻醉安全的關鍵環節之一。注藥式氣管導管已有研制〔1〕,多功能重疊雙囊氣管導管〔2〕是一種能夠隨時進行氣管內給藥的新型氣管導管,本文擬觀察其防制老年患者全麻蘇醒期氣管導管所致不良反應的效果,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106例,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齡60~78歲,ASAⅡ~Ⅲ級。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53例,組間患者一般情況無差異,見表1。
1.2 研究方法 采用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觀察組選用多功能重疊雙囊氣管導管,對照組選用普通氣管導管。觀察組于蘇醒初期通過多功能重疊雙囊氣管導管將1.73%碳酸利多卡因3 ml噴灑于氣管黏膜進行氣管黏膜表面麻醉。多功能重疊雙囊氣管導管包括導管、注藥管、注氣管、與注藥管前端連通的儲藥囊、與注氣管前端連通的儲氣囊以及注藥管和注氣管的末端的自動密閉接頭〔2〕。經注藥管注藥并儲存于儲藥囊,再經注氣管注氣使儲氣囊膨脹將儲藥囊內的藥液擠壓噴灑于氣管黏膜表面,完成治療。對照組于蘇醒初期經靜脈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3 ml(30 s注完)。于麻醉前、手術中、麻醉蘇醒期、拔管時等多個時點監測、記錄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嗆咳反應情況及麻醉時間、拔管時間、蘇醒時間、帶管蘇醒例數、使用降壓藥患者例數。
1.3 評判標準 蘇醒初期指停用全麻藥后,患者出現咽喉反射、嗆咳或肢體動作時。蘇醒時間:蘇醒初期至可喚醒睜眼的時間。拔管時間:蘇醒初期至拔除氣管導管的時間。帶管蘇醒:患者未拔除氣管導管情況下可喚醒睜眼且較安靜。嗆咳反射:按反射強度依次分為:-、+、、 4級。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計量資料的U檢驗和計數資料的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麻醉過程中心率、血壓變化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麻醉中及蘇醒初期觀察組心率、血壓無顯著差別(P>0.05),而帶管蘇醒及拔管時觀察組心率、血壓有明顯差異(P<0.05,P<0.01)(表2)。
2.2 兩組患者蘇醒期嗆咳例數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蘇醒初期觀察組嗆咳例數無顯著變化,但在帶管蘇醒及拔管時嗆咳反射級差異顯著(P<0.01)(表3)。
表1 兩組患者麻醉前一般情況(略)
表2 兩組患者麻醉過程中心率、血壓變化情況(略)
與對照組比較: 1)P<0.05,2)P<0.01
表3 兩組患者蘇醒期嗆咳例數觀察(略)
與對照組比較:1)P<0.01,下表同
2.3 兩組患者麻醉、拔管及蘇醒時間、帶管蘇醒及用降壓藥例數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拔管時間、帶管蘇醒及用降壓藥例數差異顯著(P<0.01)(表4)。
表4 兩組患者麻醉、拔管及蘇醒時間、帶管蘇醒及用降壓藥例數比較(略)
3 討論 在全麻蘇醒期,患者通常難以耐受放置于氣管內的氣管導管,產生劇烈的應激反應,表現為:嗆咳、憋氣,引起顱內壓、腹內壓上升,誘發術后患者傷口裂開、顱內出血;體內兒茶酚胺釋放,使血壓增高、心率增快,心肌氧耗增加,誘發心肌梗死、心腦血管并發癥;清醒患者產生煩躁不安和恐懼等。臨床上常通過氣管黏膜表面麻醉、靜注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靜注利多卡因等方法抑制此類反應〔3,4〕。本觀察結果表明通過多功能重疊雙囊氣管導管進行氣管內表面麻醉能明顯減輕氣管導管對氣管刺激而產生的心血管反應。蘇醒期嗆咳情況說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氣管內表面麻醉有明顯減輕氣管導管刺激引發的嗆咳反應的作用,并且這種作用在進行表面麻醉后1 min即充分顯現。雖然結果也證實靜脈注射利多卡因1~1.5 mg/kg體重能有效抑制患者的嗆咳反應,與范雪梅等人〔5〕研究結果相似,但觀察組是通過將氣管黏膜進行表面麻醉來消除嗆咳反應,因此,觀察組嗆咳反應抑制作用更加有效、更加持久。對照組拔管時間明顯早于觀察組,是因為對照組部分患者在帶管蘇醒觀察時點之前因嗆咳反應劇烈,躁動嚴重,而不得不較早拔除氣管導管所致。觀察組帶管蘇醒共有46例患者,對照組僅有28例。說明進行氣管黏膜表面麻醉能明顯提高患者對于氣管內留置氣管導管的耐受性。多功能重疊雙囊氣管導管具有氣管內噴射式給藥、藥物所達范圍廣且用藥量準確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