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姜治療慢性口瘡用藥體會
李龍驤
【關鍵詞】 炮姜 治療應用 口瘡 中醫(yī)藥療法 醫(yī)案
炮姜為姜的干燥老根炮制品,苦澀性溫,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之用。筆者用其治療慢性口瘡,收到了較好效果。現(xiàn)將用藥體會介紹如下,供同道參考。
1 病案舉例 張某,女,71歲。2001年9月17日初診。口瘡反復發(fā)作2年余。初延西醫(yī)診治,給予多種維生素、漱口液等治療不效,又服黃連上清片、牛黃解毒丸等皆不應,自認為藥力不足,于是以金銀花、甘草、連翹、麥冬、枸杞子等泡茶常飲,口瘡仍舊起伏,日見神倦困頓而病情經年不平,轉投中醫(yī)。診時見下唇內、舌尖有潰瘍兩處,大如米粒,小似芝麻,潰瘍面灰白,周圍淡紅微腫,進食辛辣或燙飯時則潰瘍處疼痛較甚,勞累后加重,納食減少,口淡乏味,氣短易汗,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證屬脾土虛餒,陽虛不斂。投以理中湯加味。處方:黨參、白術各12 g,干姜6 g,五味子、白及各4 g,炙甘草3 g。服藥5劑后,竟未獲效,再審脈證,確系后天不足,中州虧損,方投理中,實屬無誤,然不效者何也?忽憶《外科證治全生集》陽和湯一方,方中以炮姜炭合溫陽補血諸藥治療陰疽流注等,療效確切。仿其意遂試用炮姜6 g易干姜,不想5劑后小如芝麻樣潰瘍點消失,再診時炮姜加用9 g,繼服5劑,病乃告愈。隨訪年余,未再復發(fā)。
2 體會 慢性口瘡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為口腔常見病,西藥治療尚無很好的療效。中藥初治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效者頗多,然亦有病發(fā)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者并不鮮見,雖屢經中西醫(yī)藥物治療,但難獲遠效。筆者認為,治療口瘡不能拘泥于清涼之藥,如把瀉火藥作為常規(guī)藥使用來治療,或把清熱解毒之劑當成抗菌藥物濫用,此與中醫(yī)辨證論治之精神相悖,對某些口瘡,不但不能挫其病勢,有時反使正氣消伐,脾氣受克,中州虛餒,氣血乏源,致使病情纏綿,口瘡羈留難瘥。明·張景岳云:“口舌生瘡,固多上焦之熱,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勞倦過度,脈虛而中氣不足者,又非寒涼可治,故雖久用清涼,終不見效。”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廣安門醫(yī)院謝海洲老中醫(yī)更是一語中的,認為“口瘡勿泥于清胃瀉火,辨標本先后圖治為要。”確是臨床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