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提高用藥安全 防范不良反應
盧愛民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新藥研制出現高潮,藥品生產的品種多達數萬種,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嚴重性日益突出,必須做到安全合理用藥,在安全合理用藥的前提下,防止藥品的不良反應給人們帶來的副作用,必須做到配伍合理、用藥有效,防止誤用、濫用藥物,必須熟悉藥物作用原理、藥物代謝、排泄的過程以及藥物毒性作用、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才能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做到全心全意為患者的健康服務。
【關鍵詞】用藥 安全 合理 不良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的預防是一個關系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首先,政府部門應該重視這項工作,起草有關法規,設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專業機構,給以各方面必要的支持,及時發布藥品不良反應信息,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其次,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應該設立相應的部門,認真地收集、報告藥品不良反應病例;新聞媒體等應該經常宣傳普及合理用藥、安全用藥的教育,消費者也應該努力學習一些合理用藥、安全用藥的知識,提高這方面的自我保護能力;現在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在我國,據有關部門統計,藥物不良反應在住院患者中的發生率約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濫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藥菌感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百億元以上。
下面結合臨床工作實踐,并結合文獻,分析一下常見的藥品不良反應與安全用藥問題。
1 了解藥品不良反應的內容和意義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反應(英文縮寫ADR),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后遺效應、停藥反應、致癌、致畸胎、致突變、特異質反應、藥物依賴性、過度作用、首劑效應等。不包括無意或者故意超劑量用藥引起的反應,也不包括用藥不當引起的反應。藥品從研究開發、動物實驗、臨床試驗到審批上市等全部程序,各國規范都十分嚴謹,然而由于受當時科技認知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據報道我國每年約有1000萬名的住院病人發生藥品不良反應,其中嚴重的不良反應入院患者在25萬到50萬人之間,更有不少病人因為不良反應而付出了生命。
2 提高意識,防止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
導致藥品不良反應的原因十分復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藥品因素 (1)藥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種藥有兩種以上作用時,其中一種作用可能成為副作用。(2)不良藥理作用:有些藥物本身對人體某些組織器官有傷害。(3)藥物的質量:生產過程中混入雜質或保管不當使藥物污染,均可引起藥物的不良反應。(4)藥物的劑量:用藥量過大,可發生中毒反應,甚至死亡。(5)劑型的影響:同一藥物的劑型不同,其在體內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劑量也會引起不良反應。
2.2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別:藥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約為3∶2;粒細胞減少癥則女性比男性多。(2)年齡:老年人、兒童對藥物反應與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兒童對藥物的代謝、排泄較慢,易發生不良反應;嬰幼兒的機體尚未成熟,對某些藥較敏感也易發生不良反應。(3)個體差異:不同人種對同一藥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種的不同個體對同一藥物的反應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腎功能減退時,可增強和延長藥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應。
2.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藥:誤用、濫用、處方配伍不當等,均可發生不良反應。
(2)長期用藥:極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發生蓄積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藥:兩種以上藥物合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5%,6種以上藥物合用,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15種以上藥物合用,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4)減藥或停藥:減藥或停藥也可引起不良反應。 3 藥物的不合理應用主要原因——抗生素濫用
全國各地醫療糾紛頻發,醫源性或藥源性事件居高不下,醫療費用以及用藥費用過高,已成為許多國家、地區面臨的嚴重問題,我國在這些方面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合理用藥的實踐步履艱難,進展遲緩,遠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事實上,藥物不良反應已逐步成為危及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而且抗生素的濫用現象在我國臨床中已非常普遍。抗生素的濫用,不僅使藥物使用率過高、導致醫藥費用的急劇上漲,同時也給臨床治療上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現在,很少有醫生對抗生素進行過系統、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選擇抗生素時不加思考,不重視病原學檢查,迷戀于“洋、新、貴”,盲目的大劑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或幾種抗菌藥同時應用,致使大量耐藥菌產生,使難治性感染越來越多,醫療費用也越來越高。臨床上很多嚴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為耐藥感染使用抗生素無效引起的。藥品不良反應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4 安全用藥、合理用藥
首先,不能盲目迷信新藥、貴藥、進口藥。有些患者認為,凡是新藥、貴藥、進口藥一定是好藥,到醫院里點名開藥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況下就到藥店里自己買藥,都是不恰當的。其次,不能輕信藥品廣告。有些藥品廣告夸張藥品的有效性,而對藥品的不良反應卻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誤導。另外,嚴格按照規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藥物。用藥前應認真閱讀說明書,不能自行增加劑量,特別對于傳統藥,許多人認為多吃少吃沒關系,劑量越大越好,這是不合理用藥普遍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藥品消費者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用藥后如出現異常的感覺或癥狀,應停藥就診,由臨床醫生診斷治療。這里需要告誡藥品消費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藥品后出現可疑的不良反應,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要由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認真地進行因果關系的分析評價。
5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是國家藥政管理機構為保障公眾用藥安全,依據法律法規規定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及時上報藥品不良反應的重要舉措;同時鼓勵社會和個人自愿報告藥品不良反應。這說明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不僅是國家管理和監督醫療機構、藥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責任,更應該視為有利于大眾健康的一項公益活動,是與每一個公民息息相關的事情,應該得到重視和參與,藥品不良反應檢測系統提供信息對指導公眾的合理用藥、保障用藥安全起到了警示和指導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現狀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需要我們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們應該認識到,實施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醫務人員對藥品不良反應的正確認識、避免其重復發生、促進合理用藥;一方面可以警告被通報藥品的生產企業,加強對其生產藥品的追蹤監測、改進工藝、提高質量、完善《藥品說明書》;也為藥品監管、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提供依據。
人民群眾對健康和生活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藥品將與每一個公民有密切關系,藥品不良反應的危害已經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國家正在建立、健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制度,盡量避免和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給人們造成的各種危害。因此,人們應抱著無病不隨便用藥,有病要合理用藥,正確對待藥品的不良反應的態度,正確的服用藥物和保管藥物,不斷提高用藥水平,從而達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經濟、適當地合理用藥。
參 考 文 獻
[1]徐年卉,林國生,付潔,等.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管理工作的經驗探討.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2):143-144.
[2]唐鏡波.合理用藥的評價與實踐要點.全軍臨床合理用藥研討班論文摘要匯編,1990,64.
[3]曹全英.合并用藥可能引起的毒副反應.中華今日醫學雜志,2003,3(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