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合理用藥淺析
佚名
: 作者:楊遠斌 張萍 劉小軍 高金華
老年人由于年齡的增長其機體的臟器、組織結構和功能都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因此在用藥時對藥物的治療作用有一定的影響,故只有充分認識老年人生理及用藥特點,才能合理用藥。
1 老年人生理及用藥特點
1.1 老年人血漿蛋白隨年齡增長而有所減少,如同時用幾種藥物,由于競爭性地與血漿蛋白結合,將影響游離藥物的血漿濃度。
1.2 老年人胃排空時間延長,胃蠕動減弱,胃酸分泌減少,血流量減少。老年人的這些變化,可影響藥物的吸收,尤其是那些在酸性環境中水解而生效的前體藥物,其生物利用度會大大降低。
1.3 老年人的腎臟的重量在40~80歲之間要減少10%~20%,主要是腎單位的數量減少;腎血流量65歲老年人僅為青年人的40%~50%;腎小球濾過率50歲~90歲之間可下降50%;腎小球分泌功能也大大降低。老年人腎臟的上述巨大變化,大大地影響了藥物自腎臟的排泄,使藥物的血漿濃度增高,延緩藥物的消除,因此,老年人用藥,要根據腎功能調整用藥劑量和用藥間隔時間,60歲以上老年人,一般可用成人劑量的3/4為宜。
1.4 老年人肝血流量減少,85歲的老年人僅為青年人的40%~60%;藥酶(P-450)活性亦下降。另外,老年人功能性干細胞減少對藥物的代謝也有一定影響。
因此,老年人使用主要在肝臟代謝的藥物,如氯霉素、利多卡因、普萘洛爾、洋地黃毒甙等藥物時,可導致血藥濃度升高,甚至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故需適當調整劑量。
2 合理用藥
老年人要合理地使用藥物,主要有兩個方面:(1)是根據病情選擇最佳的藥物和劑型;(2)是制訂最佳的給藥方案,包括藥物的劑量、給藥途徑、給藥時間和療程。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用藥適應癥要強,品種要少
需用藥物治療時,一定要嚴格掌握適應癥,也就是對癥下藥,決不可亂服藥物。要選擇針對性強、療效好、藥物不良反應小的藥物,用藥盡量簡單,品種要少,一種藥物能解決問題決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這樣可避免藥物的相互作用導致不良反應發生。可用可不用的藥物盡量少用或不用,如一般傷風感冒、慢性便秘及失眠等,首先要從生活方式上找原因,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預防這些常見病的發生。并先選用非藥物療法和心理治療。
2.2 選擇合適的劑型和給藥方法
慢性病者盡量口服制劑(如片劑、膠囊劑或溶液劑),老年人盡量不用緩釋片,閑釋放慢,吸收量增加,易產生毒性。急性病者可選用注射用藥(如靜注、靜滴、肌肉或皮下注射);但一般老年人盡量少用肌肉或皮下注射。
2.3 用藥劑量要小
老年人的用藥劑量要小,60~80歲老年人用成人劑量的3/4~4/5,80歲以上者則只用1/2。有肝、腎功能障礙的中老年人用量應更小。鑒于老年人個體差異比較大,因此用量就盡量做到個體化,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老年人用藥應進行監督,不斷觀察藥物的作用,以保安全有效。
2.4 要遵照醫囑服藥
要按醫生處方所規定的用藥劑量、次數和療程用藥。未經醫生同意,不得自行增加或減少服藥的次數和劑量,到療程時,要及時停藥或減量。由于老年人常出現忘服、重服、多服、誤服或漏服等現象,常可影響藥物的療效和疾病的康復,或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所以老年人用藥最好由專人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