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整脊中藥外敷神燈理療治療頸性眩暈150例
李向欣
【摘要】 目的:觀察整脊療法配合中藥外敷及神燈理療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方法:對150例頸椎病眩暈患者使用手法整脊配合中藥外敷及神燈理療治療。結果:優(yōu)127例,良12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8%。結論:手法整脊配合中藥外敷及神燈理療治療頸性眩暈,療程短,療效好。
【關鍵詞】 手法整脊 頸性眩暈 中藥 外敷 神燈 理療
近年來,筆者用手法整脊配合中藥外敷及神燈理療治療頸性眩暈150例,效果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150例,均為我院骨科門診患者,男72例,女78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22歲;病程最長15年,最短7 d。均符合頸性眩暈診斷標準。
1. 2 治療方法 整脊復位法,分3步:(1)理筋緩急法:患者坐位,首先使用基礎手法,捏拿頸部肌肉和韌帶,提拿肩部肌肉,重點用拇指和中指指腹按揉風池穴,并用掌根輕揉枕部,手法的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酸脹度為最佳。(2)調(diào)脊法:上頸段以C2橫突偏右為例,患者坐位,挺直腰部、頸項及肩部放松,頸前屈約35°,左偏35°,右側(cè)旋轉(zhuǎn)45°,醫(yī)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偏歪橫突,余四指置于患者右側(cè)頭顳部,右手扶持左面部,在右手向右上方旋轉(zhuǎn)的瞬間,左手拇指將橫突輕壓向患者左前側(cè),常聽到咯的一聲,拇指下有輕度移動感,觸診偏歪橫突糾正,壓痛減輕或消失。下頸段以C5棘突偏右為例,患者取矮端坐位,頸前屈45°,左偏45°,右旋轉(zhuǎn)45°,醫(yī)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觸到偏移棘突固定之,右手掌置于患者下頜部,右手掌向上微提起并向上后旋轉(zhuǎn),左手拇指稍用力向左側(cè)推按棘突,常聽到咯的一聲,拇指下有輕度移動感,觸之平復或改善。(3)理順通絡法:為善后穩(wěn)定手法,包括牽抖上肢法及拍打扣擊法。頭暈癥狀較重者,做頭部按摩。中藥外敷:當歸25 g,桂枝20 g,川芎20 g,伸筋草30 g,透骨草30 g,威靈仙18 g,防己15 g,荊芥20 g,防風20 g,葛根20 g,丹參20 g,蘇木15 g,紅花15 g。將上藥加工成粗藥面,調(diào)蜂蜜成糊狀,涂于紗布塊,患者俯臥放置于頸項部,用神燈照射,1次/d,連續(xù)使用30 d。
2 結果
2. 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有關章節(jié)擬定[1]。優(yōu):癥狀、體征消失,TCD檢查椎基底動脈供血良好,隨訪1年無復發(fā);良:癥狀明顯減輕,體征大部消失,TCD檢查椎基底動脈供血改善;好轉(zhuǎn):癥狀減輕,體征部分恢復;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TCD檢查治療前后無變化。
2. 2 治療結果 優(yōu)127例,良12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8%。
3 小結 本病屬祖國醫(yī)學“眩暈”癥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朱丹溪云:“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本病以虛為本,病因病機為外傷勞損,體虛或年老體弱,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痹阻經(jīng)絡,氣血運行失暢,瘀血內(nèi)生,不能上行榮養(yǎng)清靈之府而致,故治療以疏風通絡,活血化瘀之方。熱敷于頸部,同時配合手法整脊復位及神燈理療,能夠改善血管彈性,解除椎基底動脈痙攣、狹窄,使神經(jīng)功能得到恢復[23]。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485586. [2]王 雷,王遵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頸椎病300例[J].中醫(yī)藥研究,2001,22(4):140141. [3]韋貴康.脊柱相關疾病與手法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80.